2013年5月11日 星期六

J-POP的歷史

J-POP(Japanese POP,日本流行音樂)此名稱由日本一家廣播電台J-WAVE,於1988年創造出來,用來代表現代日本流行的音樂,並從傳統歌謠,即演歌分別出來的新音樂類型。因此J-POP所代表的音樂類型可說是包羅萬有,包括POP、Rock and Roll、Dance music、Rhythm and Blues、Hip-Hop、Soul music等等。

偶像當道


1980年代的日本樂壇,可說是偶像歌手的天下,其中以中森明菜和松田聖子之間的競爭最為激烈,中森走的是性格路線,而松田就走典型的清純玉女路線,各自都有不同的受眾,稱之為「明菜派」和「聖子派」。基本上喜歡中森的,就不會喜歡松田,反之亦然。所以二人不但在唱片銷售和外型打扮上競爭,就連歌迷之間的鬥爭也非常激烈。

松田聖子的《瑠璃色の地球》(瑠璃色的地球 1986 曲:平井夏美 詞:松本隆)


雖然當其時已有不少實力派歌手漸露頭角,但無論在人氣和銷量上都仍然不及那些偶像派歌手,除了一個人,他就是以反叛聞名的十代(即十來歲的青少年)教主尾崎豐

《I Love You》(1983 曲詞:尾崎豐)


Being盛世


踏入1990年代,唱片業正式進入其黃金時代,唱片銷量屢創新高,日本樂壇亦人才輩出。其中在眾多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稱霸1990年代初的日本樂壇, 就是Being音樂製作公司的旗下歌手,簡稱「Being系」。Being系歌手以曝光率低聞名,除演唱會和音樂節目外,甚少公開露面,亦幾乎不會出席任何綜藝節目和廣告代言。根據Being公司的說法,他們會讓旗下歌手自行決定是否出席任何宣傳活動。由於歌手和樂手們全都是「藝術家」,自然不喜歡出席太多沒必要的應酬(當然演唱除外),所以才造成這種現象。當然在商言商,為了推高銷量,當然不能不做宣傳,於是Being利用商業搭配(Tie-in)這個策略,把新曲搭配使用,成為電視廣告、節目、或電影等媒體的主題曲以提升知名度,再加上由長戶大幸和織田哲郎為首的製作團隊所創作的高質素音樂,使到Being系音樂站在1990年代初日本樂壇的頂峰。

B'z的《BLOWIN'》(1992 曲:松本孝宏 詞:稻葉浩志)
 

在當時能夠和Being抗衡的,就只有正迎來「遲來的春天」的老牌組合,Chage&Aska

《Say Yes》(1991 曲詞:飛鳥涼)


J-Rock當道


由於Being的成功,令到他們擅長的日式搖滾(J-Rock)越發流行,不少地下搖滾樂團亦因此而得到進入主流唱片市場的機會,其中的表表者就是Mr. Children

《Tomorrow never knows》(1994 曲詞:櫻井和壽)


小室家族


Being之後,就是由日本唱作公司Avex Trax的製作人,小室哲哉領銜的電子舞曲時代,亦是J-POP大舉進軍亞洲市場的年代

TRF的《Crazy Gonna Crazy》(1995 曲詞:小室哲哉)


視覺系


直到小室及其負責歌手的人氣開始下滑後,視覺系隨即興起。視覺系是J-POP特有的樂團類型,他們以多變的髮型、化妝、服裝、飾品等,營造出既華麗,又誇張,異於常人的外表,再配合其音樂創作,目的是要把視覺與聽覺融合起來,成為「看得見的音樂」,造就雙重震撼的演出。通常視覺系樂團並沒有固定的曲風,但主要以搖滾為主,相對於一般的J-Rock,他們的曲風比較偏「硬」。

GLAY的《誘惑》(1998 曲詞:TAKURO)


R&B旋風


之後日本流行音樂的風向再度改變。於1999年,時年16歲的新人字多田光發表了出道專輯《First Love》,銷量達到破記錄的765萬張,此紀錄至今不要說打破了,就連接近也不能,因排第二的B'z精選《B'z The Best "Pleasure"》都只能賣到513.5萬張。字多田的出現也開始了日本R&B的時代。由於當時R&B對日本聽眾來說,是屬於新類型的音樂,因此當年推出的新曲只要是R&B,都會大賣,就連原本不唱R&B的歌手,都要來分一杯羹,結果造成全日本都是R&B的奇怪現象。

宇多田光的《Automatic》(1998 曲詞:宇多田光)


歌姬時代


字多田的出現不但只帶領J-POP進入R&B時代,亦帶來女性個人歌手的強盛,此時期被稱為「歌姬時代」,而當中和字多田競爭得最激烈的,就是樂壇天后濱崎步

《LOVE ~Destiny~》(1999 曲:淳君 詞:濱崎步)


翻唱成風


當二人的號召力漸漸減退,日本樂壇正式進入群雄割據的時代。可是這時期的唱片業因音樂下載而越發式微,而且那時的唱片銷售榜,不少都仍是由1990年代,或之前掘起的歌手所把持,新人完全上不了來,說好聽一點是「寶刀未老」,難聽一點就是「青黃不接」。為了救市,各唱片公司可說是各出其謀,當中由德永英明的vocalist系列開始,牽動一系列名曲翻唱旋風。基本上只要選曲得宜,歌手唱功不俗,唱片大都能大賣,但這種猶如「食老本」的行為,亦可反映出J-POP的頹勢。

德永英明的《雪の華》(雪花 2003 曲:松本良喜 詞:Satomi 原唱:中島美嘉)


付費音樂下載


亦有唱片公司決定放棄部份實體音樂市場,全力應付付費音樂下載市場,尤其對實力派歌手而言,聽眾可能對其唱片寫真集、歌詞本沒有太大興趣,相反付費下載價錢比較便宜,下載方便,而且合法,更能吸引消費者,其中最大的得益者可說是從不露面的牙醫組合GReeeeN

《キセキ》(奇蹟 2008 曲詞:GReeeeN)


回歸偶像


還有製作公司選擇繼續留守唱片市場,但以不同的營銷手法推高銷量,包括發行不同唱片版本、隨碟附送寫真集、禮品、甚至是握手會活動參加券等等,可說是無所不用其極。當然能夠做到這樣的,其實就只有偶像歌手,因為只有fans才會不計成本購買那些偶像產品。

不同於1980年代的個人偶像,現在的偶像大都以團隊方式出道,為了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喜好,「總有一個符合你的喜好」,總之實行以「多」取勝。而且他們的成員經常於不同媒體出現,並維持極高的曝光率,因此現在的唱片銷售榜,幾乎都被那些偶像團體壟斷。

AKB48的《真夏のSounds good》(仲夏的Sounds good! 2012 曲:井上能征 詞:秋元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