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8日 星期日

我的第一幅Adult Coloring

疫情關係,出外時間少了很多,日常生活需要調節之餘,也有不少人藉此機會培養出新興趣,我自己就是其中之一,那就是近年風靡全球的減壓神器adult coloring。

其始祖《秘密花園》早已耳聞,身邊也有朋友為此花大錢買了一套專業顏色筆投入其中,當時我卻興趣缺缺,畢竟今日資訊爆炸,娛樂多到怎樣也玩不完,何來有時間像小孩一樣填色,不過adult coloring的魅力,真的要親身參與其中,才感受得到。

我第一次玩adult coloring,是第二和第三波疫情中間,防疫措施最鬆的時候,在難得一次教會實體團契,導師帶我們進行了一次填色活動,在網上列印一些未上色的圖畫出來,然後就讓我們自己填。

看著那些比小孩填色畫冊複雜得多的圖案,要填滿真的要花很長時間,還要想填甚麼顏色才好,當場就有團友說覺得很大壓力,一點也不像會幫人減壓,但對我來說卻是很有趣的過程,因我可以不理會旁人,純粹按自己的喜好選顏色,而且我這個人沒甚麼繪畫天份,那些複雜的圖案我肯定畫不出來,但藉著自選顏色的過程,讓我這個不懂繪畫的人,也能製作一幅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藝術作品。

還有當選好顏色後,就可以甚麼都不用想,專心填色,可以選擇獨個兒安靜地填,也可以和身邊的團友自由地聊任何話題,填色無需太多心力,完全可一心二用,對我這個從來只能一心一用,但又常感到時間不夠用的人來說,是很棒的事。

但由於那是A4 size的圖畫,構圖也頗為複雜,填了兩小時也填不完,原本有點不開心,但導師說留白更美,於是我就直接把「製成品」拿去過膠,效果真的很不錯


當時純粹只是覺得構圖美,才選填這幅圖,完全沒留意圖中的經文,到我拿回家後,父親大人也很滿意,說不如拿去母親大人那裡,我才留意到這句經文

「我以永遠的愛愛你。」(耶利米書 31:3)

這不但是神對母親大人說,也是我和父親大人要和她說的話。

母親大人的墓是私人骨灰龕,是室內場所,現在這幅畫妥妥地放在她那裡,和她一起長眠。

由於那次填色經驗實在很不錯,於是在基道書樓買了幾本不同size的基督教adult coloring畫本回家,最大最厚那本都不用一百港元,還有adult coloring明信片和金句卡,完成後可把自己的創作送給人,實在是經濟實惠心思之選

然後就是顏色筆,雖然木顏色選擇豐富,但我不喜歡刨鉛筆,Staedtler Fineliner填出來的效果又不是很好,於是我選了Pilot的Juice系列,我家附近的執笠倉特價$8一支,還要買三送一,我買了24色回家

全部加在一起大約花了四五百港元,但看這個量,我應該要花好幾年才可填完,絕對超值,而且若不介意用甚麼顏色筆,只買一本來填,都很耐玩,是窮人娛樂必選。

至於之後完成的作品,若有時間,再慢慢scan入電腦post出來和大家分享。

2020年8月21日 星期五

影響我生命的七本書

很多人或者認為能影響生命的,必是好書,但對我而言,它們未必是值得推介,或人見人愛的作品,卻是切切實實地改變了我生命軌跡的書。以下會按接觸它們的時序來介紹:

龍珠(ドラゴンボール ,鳥山明,1984–1995)




沒錯,第一套改變我人生的書,不是甚麼經典文學名著,而是沒甚麼營養,純是打打殺殺,不是女孩子看的少年漫畫。

《龍珠》是我大契哥介紹兄長大人看的,那時我還是「盲字都不識一個」的幼稚園生,連動畫版都尚未在香港播出的時候。雖然不知對白在寫甚麼,但因故事內容簡單,圖畫帶出的信息又清晰,看來並無難度,很容易就被故事的冒險情節吸引進去。

之後藉動畫播放,和讀小學後字彙開始增多,加上我的自閉性格,已從頭到尾翻閱了無數次,還要讀出聲,不但字庫越來越豐富,文筆也開始變得通順,有讀過我上一篇文《我的弱智驚魂》的朋友,都應該知道我的語言能力有幾差,我兩次公開考試中文科能合格,真的多得《龍珠》,同時這也是讓我愛上閱讀的起始。

聖經



身為基督徒,能影響我生命的書,自然少不了《聖經》的身影。但和很多基督徒一樣,我初信的時候都很怕讀《聖經》。

《聖經》其實是一本文集,裡面有不同的文體,屬敘事文體的,故事性強,讀起來當然沒難度,但很多雄心壯志地要讀畢《聖經》的人,通常都是死於那些非敘事文體身上,有人死於篇篇都好像一樣的《詩篇》,有人死於如校規般的《箴言》,我自己就死得更早,早於以色列人出埃及後,建會幕時,就陣亡了,因讀著那些幾多幾多肘,實在是太無聊了,很多人和我一樣都是死在那裡,完全是出了埃及,入不了迦南,在曠野漂流的狀態。以下事實對非信徒而言,可能會感到驚訝,其實十個基督徒,真的可能沒一個能讀畢全本《聖經》,所以部分基督徒的素質之所以連非信徒也不如,實在有原因。

陣亡了太多次後,我最後如何完成此創舉呢?也是拜我那自閉性格所賜,自閉症其中一個特色,是一定要按時間表辦事,我也是這樣的人,於是失敗了很多次後,我嘗試把讀《聖經》放入我一天的時間表內,然後就真的成功了,讀著讀著,越讀越喜歡,特別是讀到《箴言》時(沒錯,就是很多人都怕的教條式箴言),就徹底愛上讀《聖經》了。

我父母出生於解放前,深受傳統中國價值觀影響,本身又有極高的自省能力,因此他們的行事為人,和我在外面接觸的人很不一樣,而且是往好那方面的不同,當我讀到《箴言》,發現裡面所教導的,和我父母一直以來所做的,如何地相似,雖然他們並不是基督徒,但因為他們所做的,實在符合聖經的教導,仍能得到很多的祝福,更惠及身邊的人,讓我深切地感受和明白到《聖經》是work的

「耶和華-你們神所吩咐你們行的,你們都要去行,使你們可以存活得福,並使你們的日子在所要承受的地上得以長久。」(申命記 5:33)

實不相暪,我真的是從父母身上明白「聖潔」這個概念的。

於是乎我就很努力地去學習聖經了,學得越多,就越感受到裡面的豐富,即使是同一段經文,隔了一段時間再讀,總會有新的領受。

寫了這麼多,是時候介紹幾段影響我至為深遠的經文:

「耶穌說:『惟獨出口的,是從心裏發出來的,這才污穢人。因為從心裏發出來的,有惡念、凶殺、姦淫、苟合、偷盜、妄證、謗讟。這都是污穢人的;至於不洗手吃飯,那卻不污穢人。』」(馬太福音 15:18–20)

耶穌這番說話,讓我深深地明白甚麼是「禍從口出」,發現多年來有不少人因我的言語而受到傷害,就在那時開始,我的人生多了一份功課,到今日仍要繼續努力,就是慎言,特別是當輩份越長,自己的說話越來越有份量的今日,更需要做到。

「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羅馬書 1:20)

任何做科學研究的人,都一定會因這經文而動容。身為前科學研究員,每次窺探這個完美無暇的世界時,都無法想像這世界是如某些「科學家」所言,是在沒有任何設計的情況下爆出來,或是隨機演化成現在的模樣,這段經文驅使我懷著對創造主敬畏的心,去認識這個世界。

至於其他對我影響至深的經文,留待後文再介紹。

從聖經看如何認識和提升自己(鄺炳釗,2000)



我很喜歡認識自己,從小到大都很想知道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所以很喜歡做心理測驗,特別迷《Yes!》(香港著名青少年向雜誌,已停刊)裡的心理測驗。不過那些測驗每次都只有十餘題,其實不太準確。大約十幾年前,香港相當流行九型人格,需要做過百題問題,準確度相當高,但知道自己是幾多號後,身邊並無合適的材料跟進,就這樣不了了之,直到我見到這本書。

這書是當時少數分析九型人格的書,更以《聖經》教導為基礎,我理所當然把它買下來好好研究。不過買了那麼久,我都只讀了和自己有關的部份,希望將來能有時間讀完,了解不同人格的內心世界。

此書對我最大的提醒,是書中提到,若是不斷追尋知識,卻不實行出來,又不和人分享,就好比無知的人,把房子蓋在沙土上,既不堅固,更是糟塌。

自此以後,我就開始承擔教會更多的教導職事,亦開始寫blog,嘗試將自己所知的,與人分享。雖然不知道對方是不是真的有得益,但透過這樣的操作,我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萬事,眼界也比從前廣闊,思想比昔日更精密,說話亦更小心,真的是在別人得益之前,自己已先行得到益處。

「耶穌又對他們說:『人拿燈來,豈是要放在斗底下,床底下,不放在燈臺上嗎?因為掩藏的事,沒有不顯出來的;隱瞞的事,沒有不露出來的。』」(馬可福音 4:21–22)

「沒有甚麼隱藏的事,不是為顯露出來的」,實在是至理名言。

破碎形象-同性戀醫治與自我回歸(Leanne Payne,1996)



當初買這本書回家讀,完全只是為了了解同性戀者的內心世界,沒想到帶來的影響,和我原本預想的,相差十萬九千里⋯⋯

作者Leanne Payne是資深輔導員,但不走平常的輔導心理路線,反走祈禱醫治路線,更強調要成功醫治人的心靈,必需要有聖靈同工,才能成事。對她而言輔導專業理論只是輔助,唯有神才能醫治人心。所以比起輔導員,她更像靈修導師,不過在基督教輔導上,兩者的界線,有時真的有點模糊。

在全書,作者經常強調安靜對一個人的重要性,和為人帶來的好處,那時教會也有很多和安靜相關的學習,我自己都反省到之前的祈禱,老是一股腦兒地把要說的事說給神聽,然後就馬上結束祈禱,從來不給神機會說話。我們常說祈禱是和神聊天,但我向神祈禱的模式,完全和聊天沾不上邊,作者又說到安靜有多麼的美好,於是就嘗試在靈修禱告中,加插安靜的時間。

改教家加爾文(John Calvin,1509–1564)曾言:「只有先認識自己,我們才能認識神;只有先認識神,我們才能真正認識自己。」這句話,最能反映安靜為我帶來的其中一個重要得著,認識自己和認識神。

老實說,我自己都無法百分百分得清安靜時出現的聲音、畫面、念頭,是自己的,還是上主的,不過學了那麼多年聖經,至少分得清甚麼是有益,甚麼是無益,甚至有害。正如精神分析學派所言,潛意識佔了人精神世界絕大部份,相反意識只佔極少,人對自己的了解,其實比我們想像少很多。潛意識內藏的,很多都和人最深層的需要和渴望有關,亦有我們自己不太了解,甚至是不敢了解,卻同樣真實無比的面相。安靜正是進入潛意識的其中一個主要途徑,透過安靜,我們更能接近真實的自我,更明白自己想要的,究竟是甚麼。

事實上我也是透過安靜,更明白上主創造我的心意、我存在於世的因由、我在世上的角色、我的使命呼召,或簡單點說,我的人生意義所在,使我的人生活得更有目標,少走點冤枉路。

另一個安靜為我帶來的好處,是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我自己是一個脾氣很大的人,做事也有衝動的一面,情緒來時,就很想即時把它們宣洩出來,因此經常闖禍。學會安靜後,情緒一來,在未向他人爆發之先,就先在上主面前安靜,通常情緒都能慢慢平復下來,上主也會和我一起去整理亂成一團的思緒,讓我找到合適的回應方法,事實上這方法真的幫助我成功地避免數次因情緒爆發,做出無可挽回的事。

「主耶和華-以色列的聖者曾如此說: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你們竟自不肯。你們卻說:不然,我們要騎馬奔走。所以你們必然奔走;又說:我們要騎飛快的牲口。所以追趕你們的,也必飛快。一人叱喝,必令千人逃跑;五人叱喝,你們都必逃跑;以致剩下的,好像山頂的旗杆,岡上的大旗。耶和華必然等候,要施恩給你們;必然興起,好憐憫你們。因為耶和華是公平的神;凡等候他的都是有福的!百姓必在錫安、在耶路撒冷居住;你不再哭泣。主必因你哀求的聲音施恩給你;他聽見的時候就必應允你。主雖然以艱難給你當餅,以困苦給你當水,你的教師卻不再隱藏;你眼必看見你的教師。你或向左或向右,你必聽見後邊有聲音說:『這是正路,要行在其間。』」(以賽亞書 30:15–21)

得救在乎歸回安息,得力在乎平靜安穩,當人無法做到平靜安穩時,就會像經文裡的以色列人般胡搞一通,結果「越搞越禍」,因此無論有沒有信仰,安靜都是每一個人都要學習的功課,甚至在我眼中,香港之所以弄到如斯田地,就是我們在急速的生活節奏中,極少讓自己安靜下來,問自己,問神,自己究竟真的想要,和需要做甚麼。

走出受傷的童年:理解父母,在傷心與怨恨中找到自由(Leslie Leyland Fields、 Jill Hubbard,2014)



之前在《落實寬恕,拒絕遺忘》中,都提過我有個朋友,因做不到寬恕,而被過去的傷痛所束縛,於是下定決心要好好地學習寬恕,好去幫助他,這本書和下一本書,就是因為這原因而買下來的。

此書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一開始就告知讀者,若真的不想去原諒某人,就不要勉強自己讀下去。我自己並沒有甚麼原諒不了的人,我讀此書都只是為別人讀,於是心安理得地讀下去,完全沒想到,這書是我找到自己召命的開始。

讀此書時,我不斷想起的,不是自己,也不是我那朋友,而是當時已過世數年的母親。從此書中,我終於明白到,母親生前之所以如此不快樂,是因為她一直無法原諒外家很多人,特別是我外婆。其實一直以來都有很多蛛絲馬跡,但我一心以為只要讓她信耶穌,就能解決一切問題,到那刻我發現自己實在想得太簡單,完全找錯重點,錯失了在母親生前幫助她的機會,自此我常會為此發現怪責自己。

治療生命的創傷:圓滿走過寬恕,心靈不再痛苦(Matthew Linn、 Dennis Linn,1978)



在那樣的心情下,我開始讀這本書,書內引用了一個相當著名的研究,就是研究人的死亡經歷。

這項研究訪問了過百名來自不同文化、宗教背景,卻都曾經被宣告「臨床死亡」,不久後又活過來的人。研究發現他們的死亡經歷,都很相似。

首先他們都能聽到醫生宣佈自己死亡,然後被吸進一條又長又暗的隧道,已故的親朋好友會來迎接他們,帶他們去見一個「光的存有」,「光」會以超乎尋常的愛接納他們,愛著他們,並以放電影的方式,和他們一同回顧自己的一生,幫助他們明白如何透過一生的經驗、錯誤,學習如何愛人,和被愛,等他們明白後,「光」會問他們想留下,還是回去,很多人都想繼續留下來,但也有人還是想回去完成自己的使命,那些決定回去的人,就是那些接受訪問,死了,卻又死不去的人。

我知道「光」就是上主,事實上受訪者對「光」的描述,和聖經不謀而合,若這是每一個人的必經之路,即是母親也經歷過,並從「光」中得到治癒,那時我終於明白,當日我在醫院為母親禱告時,上主答應我會拯救她,原來「拯救」就是這個意思。信耶穌,不是單單信耶穌是否存在,耶穌是否神,而是把人帶到神面前,使他的心得到完全的醫治。

讀到那裡,我知道上主已實踐對我的承諾,拯救了母親,除了得安慰外,我又想到Leanne Payne的書,讓我真的開始想學習基督教輔導,因為這不單是天上的經歷,即使在地上,我們同樣可以來到神面前,接受祂的醫治,輔導正是達成此目的其中一個媒介,從母親身上,我明白到心靈上的困苦,一秒也嫌多,早些得醫治,總好過等到死,不能再逃避神面時,才接受醫治。

球團風雲(オーレ!,能田達規,2006–2007)



最後介紹的,同樣是一套漫畫,還真夠首尾呼應。這套漫畫對我最大的影響,是幫助我好好地預備心靈,接受上主的呼召,跳出自己的安舒區,接受挑戰,和祂一起去冒險,欣賞沿途壯麗的風景。

其實我自己是一個很沒冒險精神的人,又貪圖安逸,讀輔導絕對是人生一大挑戰,這既是我從未接觸的專業,而且當來訪者把自己內心的祕密拿出來與你分享時,要如何作出恰當回應,就是很大的挑戰,當中面對的壓力並非常人能承受得到,因一個正處於脆弱中的生命,正在你手中,一不小心,隨時會發生不可挽回的情況,所以心裡總是很「淆底」。

可是故事主角們的經歷告訴我,知道了,卻甚麼也不做,其實甚麼也不是,只是原地踏步,甚至不進反退,唯有相信上主,鼓盡微少的勇氣,與祂一同踏上這條冒險之路,才能為自己,為身邊的人和事,帶來改變。

可能上主見我終於預備好自己,過了半年後,僅用一個月都不到的時間,讓我更明白自己的呼召,連學校都幫我安排好,又再花一年時間,逐步挪開一直令我「淆底」的地方,令我開始有信心和祂一起走下去。不過保守估計讀書連實習,我應該要花多四年才有機會畢業,還有未來的事奉生涯,真是漫漫長路,希望真的如故事的主角們,還有一眾信心偉人一樣,能欣賞到和上主一同構築,最美麗的風景。

最後真想大聲說:漫畫真是好東西!《聖經》真的是work的!

2020年8月19日 星期三

惡與創造

最近拜讀了日本著名心理學家河合隼雄(1928–2007)的《孩子與惡》(子どもと悪,1997)。雖然其觀點有很多獨到的地方,但正如作者在後記所寫:「實際上我對結果並不滿意。」我自己讀時,都有一樣的感覺,不是說他所寫的不對,而是總覺得欠了一些東西,讓其論述不能達到完滿的境界。而在我一邊讀,一邊嘗試再思想相同的題目時,我發現所欠缺的,正是基督信仰對善惡的詮釋。其實作者都有寫,但因不是信徒,
始終摸不出當中的精粹,所以我就斗膽地在大師面前越俎代庖,嘗試把信仰融入其論述中,希望大師在天之靈不要介意吧。

不過並不是所有論述都有那種欠缺之感,特別是在對人的觀察和實務上,作者已寫得很好,所以我只會就著書中最有欠缺感的部份嘗試進行詮釋,就是「惡與創造」。

善惡的定義

無論是談孩子與惡,還是惡與創造,都要先弄清楚究竟甚麼是「惡」。作者認為「善惡」其實只是社會上有權人士和大多數人按著自己的意願定下的標準,跟著標準做,就是「善」,違反,就是「惡」,其實並無原則、真理可言。因此,不同文化都有各自一套「善惡的標準」,相互矛盾的情況一點也不少,就如某些文化認為戴口罩是「善」,另些文化認為是「惡」一樣,這就是所謂的文化衝突。

因此「善」未必真的是「善」,「惡」也未必真的是「惡」。在創新的角度,「善」是因循守舊的代名詞,「惡」是破舊立新的必經之路。作者甚至引用羅馬尼亞哲學家蕭沆(Emil Cioran,1911–1995)的著作《邪惡的造物主》(Le Mauvais démiurge ,1969)的話:「善良者不會創造。他們缺乏想像力。」蕭沆更認為創造這個世界的神是「邪惡的造物主」。

在人的層面上,善惡真的是人隨己心去定的,但善良者真的是因循守舊,缺乏想像力的盲從者嗎?我是真的有疑惑。

人與創造

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創世記 1:26上)神是創造主,因此按祂的形象被造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創造力,但卻有限,因人始終不是神。換言之,只靠自身的創造力,總會到頭。人若要發揮超越自身的創造力,就必須要與創造主有緊密的連結,從祂處獲得靈感。

那為何某些人看上去如此缺乏創造力呢?只是因為他們暫時未發現,或因種種原因,如想藉著遵守規則過安穩的生活,被強壓下來。但因創造是人的本性,發揮創意,是人內在的渴望,當這需要被強壓時,要怎麼辦呢?就是藉著「惡」展現出來。

惡與潛意識

在詳細解釋前,作者引用了一個很好的例子去描述此情況,那是來自日本小說家田邊聖子(1928–)高小至初中時的經歷:

當其時不知何故,田邊女士很想從一家店員人數很少的大型舊書店中偷書,而且每次都是手中有錢的時候,才會有這念頭,但因強烈的道德感,她一直都沒實行,卻為這念頭深受困擾,然後這念頭在她初二的時候,突然消失無蹤。問下去,原來在初二的時候,田邊女士寫了一些,按她自己的說法,模仿小說的東西,同學讀了都很喜歡,於是她就繼續寫下去。於是作者就聯想到「偷竊的衝動」和「創作小說」,有著微妙的關係。

我們的生理狀況出現問題時,身體會以諸如疼痛、發熱、酸軟、腹瀉、冒汗作出反應。若我們能覺察到那些徵狀,並準確判斷它們的由來,對症下藥,不但徵狀盡消,生理狀況也可回復正常。同理,我們的潛意識亦會以不同的方式,把我們內心不被察覺的需要反映出來,讓意識知道,從而作出合適的反應,滿足內心的需要。所以當田邊女士想要創作的渴望得到滿足,由潛意識發出的偷竊衝動就自然會消失。至於為甚麼要以「惡」的形式展現,是因為人對痛苦的感覺遠比舒適的感覺來得深刻,人對壞事的覺察力,總比好事強,還有人性本惡,或按基督教的說法,人被罪所綑綁,無法單憑一己之力壓抑做惡事的衝動,所以行惡遠比行善容易,正如破壞總比建設容易。

善與創造

說到破壞和建設,其實都有創造的成份,破壞帶來破舊立新,建設也可以想成從舊有的基礎建構新的東西,讓我對「善良者不會創造」更感懷疑。

作者說「惡」的世界祕藏了很多未知的事物,充滿變數,誘惑著人去探索,相反「善」的世界雖然和平美好,卻過於靜態,一不小心就會變得無趣、僵化。

這的確是「惡」的魅力所在,但真正善的世界,並非按人的心意去運作,是由把真理定下的神所操作,既有倫理道德的成份,也有屬物理規則的部份,單是物理規則的部份已充滿未知性,即使是倫理道德都同樣充斥著未知,大人們不是經常被孩子們一句句「為甚麼要這樣做」、「為甚麼不能那樣做」,弄得頭昏腦脹嗎?

所以真理同樣充滿著未知性,甚至比惡更豐富,因我們大致知道作惡的後果,但真理所蘊藏的未知,人甚至難以觸碰。

那是因為真理是創造主所定下,人是被造物,神是無限,人是有限,與神有關的一切,除非祂自己主動告訴人,否則即使動用歷世歷代全人類去探索,都無法完全了解全知的神和祂的一切作為,包括祂的創造,所以善的世界同樣都充滿著未知和挑戰性,昔日亞伯拉罕順服神的呼召,離鄉背井,前往神所指示,要得為業的地方去,出去時,連去哪裡都不知道,完全是一個具創造性的冒險行動,而眾所周知,亞伯拉罕是一個善人,誰說「善良者不會創造」?

2020年8月18日 星期二

童話中的童話

四月的時候,寫了《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的歌曲介紹,在裡面寫了些少我對「安心事件」的感受,結果在Matters裡有不俗的回響,甚至有網友建議我專寫一篇「安心戀」的文章。不過自母親大人過生後,我就已很少接觸娛樂新聞,和黃心穎實在不熟,對她也沒興趣,對她的「折墮」亦不會感到「心涼」。和很多香港人一樣,我眼中的「安心戀」,全繫於許志安和鄭秀文身上。

每一個七、八十後香港人,即使對八卦新聞再無知,都不會不知許鄭二人的感情史,由一首合唱歌開始,到鬧緋聞、廚房宣言、分手、復合、結婚、出軌,最後和好,二人一路走來,幾乎都有全港市民的見證。

二人的定情歌《其實你心裏有沒有我》(1992,曲:譚健常, 詞:張美賢)

當中或多或少都有唱片公司的盤算在其中,卻事實也是爆點重重:在事業上,二人屬女尊男卑,即使在當年那個保守年代,fans對女明星感情生活的寬容度,總比男明星高出許多,深願偶像能嫁到一住好人家,因此當二人一首一首的合唱歌推出,一單一單的緋聞被爆出,大家都樂見其成。

說到對二人感情最精辟的言論,全出自和鄭秀文「一點都唔熟」的子華神於2016年受邀作鄭秀文演唱會的嘉賓時所作:

「我和Sammi唔熟,就在這裡扮熟,她和許志安好熟,但就扮唔熟。」

如子華神的觀察,雖二人時不時遭到同場的主持人和其他明星揶揄,但二人永遠都離開彼此萬丈遠,站在人群的兩端,加上當年資訊並不發達,狗仔隊也沒現在那麼神,一般人要窺探明星的感情生活實不容易,雖然這二人的行為根本是此地無銀三百兩,但當年唱片公司的情侶檔操作實在強勁,二人分分合合的緋聞不時出現,有時都會納悶他們是不是在拍拖,直到我有一位好友當年剛好和鄭秀文住在同一個屋苑,某天真的撞見她和許志安在家附近的7-11食雪糕,我才真的百分百相信他們是在一起。

有圖有真相

原本聽完廚房宣言後,二人的關係終於浮上水面,下一步應該是去結婚了吧,但沒想到過了三年,許志安突然高調地單方面宣布分手。過了不久,鄭秀文又因被寄予厚望的電影《長恨歌》在票房上的仆直大受打擊,傳出患上重鬱症。同一時間許志安和內地歌手韓紅鬧出緋聞,我很記得當年母親大人首次見到韓紅的尊容後,說了一句:「若我是鄭秀文,見到前男友和這樣的女人走在一起,都會抑鬱。」雖然當年許志安馬上辟謠,說自己和韓紅只是兄弟,但當時許志安負心人的形象可謂深入民心,幾乎沒人信他,不過時間真的能證明一切,許志安和韓紅,真的是除了兄弟,還是兄弟⋯⋯

可能那單緋聞實在太爆,鄭秀文也完全淡出眾人的視線,二人之間的八卦開始失去吸引力,許志安倒是能安安穩穩地和其他女性拍拖,鄭秀文繼續和重鬱症搏鬥,獨守空閨。

「既然如此,夫妻不再是兩個人,乃是一體的了。所以,神配合的,人不可分開。」(馬太福音 19:6)

有時真的不知是否上帝早已把他們看成一對,之後鄭秀文藉基督信仰的幫助戰勝重鬱症,總算可以開始為已加盟了一段時間的東亞唱片工作,而在鄭秀文患病前許志安已加盟東亞,於是時隔多年後,二人在同一間唱片公司重逢。

過了不久,東亞收購了二人昔日出道的唱片公司,華星唱片,還要辦了場「東亞華星演唱會」,讓二人昔日的合唱經典,又得以重現觀眾眼前。

《唯獨你是不可取締》(1993,曲:織田哲郎, 詞:梁芷姍)

雖然不算是同台演出,但足以令歌迷尖叫不已,即使明知這是唱片公司的刻意安排,開始有人盼望二人復合。

但事實上許志安也有自己的感情生活,二人就一直保持「好朋友」的狀態,直到鄭秀文翻唱高皓正的作品《不要驚動愛情》(2009,曲:歐陽業俊, 詞:高皓正),完全透露了自己的心聲

「連地老天荒亦不更改,時間永遠等待,等你情願那天,才去承諾你,無止境那份愛。」

等了又等

「我用沉默叫醒愛情,你用期待做你反應,繼續行近直至開始愛。」

還真的等到了

全港市民都為之驚嘆,各自經歷了那麼多,竟然都能夠復合,還要結婚,於是子華神以「童話中的童話」為二人感情路的概括,甚至已昇華到能使香港人相信愛情的童話。

不過我自己倒是覺得很奇怪,為甚麼我們要藉著兩個陌生人的愛情,才可以相信愛情能開花結果,一生一世。

雖然今日婚姻制度崩壞,離婚如街市買菜般容易,夫妻間有人出軌時有發生,但是我們身邊總有認識的人,能排除萬難,相愛到白頭,甚至破境重圓。

過去一年,教會有對老夫婦先後去世,一方過生後,另一方就像劉德華唱的《情未鳥》一樣,過了很短的時間,就隨他同去。回想昔日他們即使在患病中,仍能艱苦又甜蜜地互相扶持的樣子,連牧者也用了「愛情,眾水不能熄滅,大水也不能淹沒。若有人拿家中所有的財寶要換愛情,就全被藐視。」(雅歌 8:7)這節婚禮才用的經文,作為安息禮拜的經文。

真的要看著一對陌生人,才可以相信「神配合的,人不可分開」?

又或者再說近點,一段感情是否能走到最後,並不是看著別人,而是要靠自己和另一半共同苦心經營,才能成事。

童話,是由自己親手編寫的,沒人可以代勞,亦無法抄襲。

2020年8月11日 星期二

移不移

最近香港人的話題,總離不開移民:本身有外國護照的人,考慮是否回到當地定居;沒有的人,不斷尋覓適合自己和家人,又能負擔得來的移居地。就連基督教界,願意去國外宣教的信徒近年都有上升和年輕化的趨勢。其實呼召從來都有,只是今日的人,比昔日更容易放棄在香港已有的一切去冒險。若你十年前和家人說要去宣教,你的親朋好友可能會想方設法地去阻止你,未信者更會認為你是否信耶穌信到傻了。同一個決定,若在今日和他們說,他們說不定舉雙腳贊成,還要敦促你盡早離開這塊沒未來的傷心地。

說到移民這問題,以我家的背景,已說了數十年,亦有能力去做,兄長大人也已身體力行,帶著家人遠走他方,現在只有我和父親大人在香港相依為命。對父親這個半句英文也不懂,又有一大票親朋好友在內地的人來說,既然已走了一次,不想再走一次也不出奇。至於我這個語言能力好不到那裡的人,去外國生活,等於做不了自己;身為基督徒,只要堅持真理,去到哪裡都是不受歡迎,甚至要面臨實在的逼迫,在何地生活其實都沒差;我又沒後代,一個沒未來的人,根本無需為自己的未來擔心;我自己最好的朋友都在香港,他們全是沒能力去移民的人。除非神未來命我離開,否則我真的不打算離開,縱然結局,都是離不開「直到城邑荒涼,無人居住,房屋空閒無人,地土極其荒涼」的了。但正如有被擄他方,要在外邦人的地方生活的以西結先知,同樣也有留在本地和離不開的人共同進退的耶利米先知,每一個地方,都需要有神的僕人在那裡見證神,與受壓迫的人同行。

每一次當我下定決心要留在這片出生地,總會想起這首歌,Beyond的《無悔這一生》(1989 曲:黃家駒 詞:盧國宏)

既然決定留下來,就要適應這個新環境。若還想要傳揚福音真理,幫助在困苦中的人,難免要像內地教會一樣,低調點,更何況對我這種又沒名,又沒權,亦沒錢的人,高調並無意義,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最重要,主若許可,還是可以如初期教會般,為社會帶來根本性的改變,見到重光的一天。

表面上要屈服於他人,是會難受,還要知道明著反抗也沒用,就更難受,最糟糕是連說真話的自由,終將全然失去,更絕望,但他們再強勢,我們還是有自由,除非是我們自己主動放棄,否則沒人可以從我們心裡奪去,鄭伊健的《我的歌》(1996 曲:葉良俊 詞:黃偉文)

常言道「邪不能勝正」,在惡人當道的時代,難免會質疑其正確性,更何況義人遭報,惡人蒙福死去是實實在在地正在不同角落發生的事,「邪不能勝正」是真的嗎?

自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神已宣告得勝,那惡者只是不承認已敗的失敗者,無論客觀環境再惡劣,惡勢力再耀武揚威,公義得不到彰顯,仍然有很多人受壓迫,但神得勝的結局早已定下,時候一到,就必成就,受壓迫的人必得到伸冤和憐憫,「蒙福」死去的惡人,必要接受審判,無法再逃避,如這個財主一樣:

「有一個財主穿著紫色袍和細麻布衣服,天天奢華宴樂。又有一個討飯的,名叫拉撒路,渾身生瘡,被人放在財主門口,要得財主桌子上掉下來的零碎充飢,並且狗來舔他的瘡。後來那討飯的死了,被天使帶去放在亞伯拉罕的懷裏。財主也死了,並且埋葬了。他在陰間受痛苦,舉目遠遠地望見亞伯拉罕,又望見拉撒路在他懷裏,就喊著說:『我祖亞伯拉罕哪,可憐我吧!打發拉撒路來,用指頭尖蘸點水,涼涼我的舌頭;因為我在這火焰裏,極其痛苦。』亞伯拉罕說:『兒啊,你該回想你生前享過福,拉撒路也受過苦;如今他在這裏得安慰,你倒受痛苦。不但這樣,並且在你我之間,有深淵限定,以致人要從這邊過到你們那邊是不能的;要從那邊過到我們這邊也是不能的。』財主說:『我祖啊!既是這樣,求你打發拉撒路到我父家去;因為我還有五個弟兄,他可以對他們作見證,免得他們也來到這痛苦的地方。』亞伯拉罕說:『他們有摩西和先知的話可以聽從。』他說:『我祖亞伯拉罕哪,不是的,若有一個從死裏復活的,到他們那裏去的,他們必要悔改。』亞伯拉罕說:『若不聽從摩西和先知的話,就是有一個從死裏復活的,他們也是不聽勸。』」(路加福音 16:19–31)

這樣看來,「蒙福」正是那財主的詛咒。

可能未來要等一年、十年、一百年、二百年⋯⋯基督徒最後用了近三百年的時間,讓逼迫他們的羅馬帝國轉化為基督教王國,時間真的有點長,但還是有盼望,只要夠《命硬》(2005 唱、曲:側田 詞:黃偉文)

願主幫助我們,以堅忍的心,盡心、盡性、盡意、盡力地去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堅持行善,不要灰心,等候主祢所定的日子臨到,一同享受得勝的喜悅,祈禱奉我主耶穌基督得勝的名字祈求,阿們。

2020年7月1日 星期三

我的弱智驚魂

在香港,學前幼兒定期都要前往母嬰健康院進行不同檢查和注射疫苗,我們家當然也不能免俗。話說幼時某次母親大人帶我去健康院檢查,院方為我做了一個智力測試,得出的結果竟然是零分。母親大人當然大為緊張,但健康院職員稟承香港公營醫療風格,十問九唔認。無奈之下,母親大人帶我去看私家兒童專科,經醫生檢查後,說我應該是完全不理會院方的指示(到今日我仍是這樣,對沒興趣的事,真的一秒也不願花,幼時未懂人情世故,不理睬他們真的不出奇),所以才得零分,這世上不會有人「IQ零蛋」的。母親大人一方面放下心頭大石,但已對母嬰健康院完全失去信心,寧願自己額外花錢找私家醫生為我注射疫苗,都不願再帶我去健康院。

不過我小時真的不是令人省心的孩子,到我入K1,仍不懂說話,只懂說很簡單,還要是發音不標準的單字,這理所當然地影響我的學習進度,別的小朋友已學懂十個字時,我只學懂一個,排名也是由尾數上去,我是不是弱智這個疑惑,又在湧上母親大人的心頭。

當然我的樣子正正常常,完全不像弱智小孩,母親大人對我還是有丁點信心的,但亦因此而放棄了對我學業上的期待,完全採放羊態度,對我的唯一要求,就是要做齊功課,連答案都不會和我對,還經常笑說只要我中五畢業,她就完成任務,印象中她真的從未就學業責備我半句,加上我小時候很愛笑,又聽長輩話,縱然讀書成續差無再差,仍深得老師喜愛,所以一直以來我都沒有失去對學習的興趣。

我還讀幼稚園時,某天母親大人帶著我和兄長大人去尖沙咀玩具反斗城買玩具,在碼頭碰上一名陌生老伯。那老伯主動走上前,說我和兄長大人長大後在學業上會有大成就,兄長大人自小聰明,母親大人倒是沒懷疑,但對於我,卻充滿著懷疑,那老伯還以為母親大人重男輕女,敦促她千萬不要這樣。可能這段經歷太奇妙,母親大人私下都有和父親大人分享,沒想到父親大人記得很牢,在母親大人的喪禮也有拿出來和來賓分享。

最後那老伯還真是一語成籤,兄長大人還真是讀到博士畢業,而我四歲時終於可以像同齡小孩般說話(雖然今日我的母語學得不錯,但我的第二語言仍學得很慢,或多或少對我的學習和事業構成障礙),小三時開竅,之後在學習上再沒出甚麼大問題,當然順利大學畢業,那時母親大人比我這個當事人還要開心。截至目前為止,我按興趣完成了兩個碩士學位,其中一個是學術研究學位,但我發覺再這樣讀下去又花錢又花時間,對事業又沒實質的幫助,因此我下定決心,除非是上帝要我讀,寧願自修,都不想再額外花錢花時間買「沙紙」回來,但近年上帝就是要我讀,若我真的沒理解錯祂的意思,在不久的將來,我真的要開始攻讀第三個碩士學位了(汗)。

其實和大家分享這段童年經歷,不是要用來吹噓自己,更何況在今日的社會,學歷真的是浮雲,反而是想鼓勵今日作父母的,即使今日兒女的表現不如人,可能只是像我一樣暫不如人,或他們並不適合現在這個教育制度。今日的香港教育,只是培育同一類型的人,但要讓社會能順利運作,從來不能單靠同一種人,做父母最重要的,就是接納孩子現在的模樣,和不要讓他們失去對世界的好奇和熱愛,只要這樣,終有一日,孩子一定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2020年6月4日 星期四

祝福所有行在公義路上的人

因為疫情,維園紀念六四燭光晚會首度不能舉行。疫情終會過去,但明年今日,我們還可不可以繼續有集會呢?沒有集會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這段歷史因更多的「新事」,被人遺忘,然後悲劇又再次發生,周而復始⋯⋯

或者我們可以寄望經過今年的變故,紀念六四終於可以衝出維園,遍地開花,讓更多的人能有機會認識、反省這段歷史,對今日的人,究竟有何意義⋯⋯

無論如何,仍希望藉著以下這首歌,祝福所有願意行在公義路上的人,但願終有一天,我們能在一個不用恐懼的燦爛季節中相遇



2020年5月28日 星期四

防衛中國

很多拒絕中國的人,都認為中國人除了「八九民運」外,面對獨裁者的統治,從來都不思反抗,因此即使受痛苦,都是他們自找的,無需同情或為他們提供援助,在我家多年和中國人打交道的經歷,中國人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他們實在太善於運用心理防衛機制(Defense mechanism)。

防衛機制是心理機制一種,功用是令人感覺良好,卻對事情本身毫無助益,如止痛藥般。一般情況下,防衛機制是無傷大雅的舉動,可是若過度使用,和不去面對、處理本身的問題,是會出事的。

防衛機制有很多表現方式,以下會介紹最乎合國情的那幾種:

否認(Denial):無意識地拒絕承認那些不愉快的現實以保護自我,如明明在文革時被批鬥得死去活來,仍說毛主席是最棒的。

反向形成(Reaction formation):有些事情接受不到,就做出相反的行為,如內心是很鄙視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卻滿口奉承。

轉移(Displacement):找人發洩,如一切行為都受到極高層的監視,然後一層又一層地監控比自己低位的人。

壓抑(Suppression):因接受不到某想法而刻意地去壓抑,如每次想和人討論政治議題,對方都會刻意迴避。

投射(Projection):把自己內心接受不到的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如總認為別人會造反,其實是自己想造反。

內向投射(Introjection):面對一個很嚴峻的困難,若反抗,後果會相當悲慘,於是選擇全心全意,真心真意地去相信和接受它所賦予的價值觀,就是自己的,如中國式政制是最棒的。

升華(Sublimation):當人面對很不開心的事情,就用更積極,具創造和建設性的行動,讓人逃避面對當中帶來的焦慮,即化悲憤為力量,如發現改變不了國家政策,轉向熱心公益。

退化情感(Regression):因受壓而做出比自己實際年齡幼稚的事,如不去適應新地方的文化,反要當地人去適應自己。

理論化(Intellectualization):有理論邏輯支持的藉口,其實事情完全沒被處理,如不少內地人認為今日的香港問題是土地問題,內容本身是對的,但卻不是香港問題的核心。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沒理論支持,無厘頭,扮合理的藉口,如面對遍滿全國的攝像鏡頭,不但不覺得私隠被侵犯,還說成是可減低犯罪率,完全符合「中國人是需要管」的國情。

幻想(Fantasy):在「起點中文網」,這類Fantasy要幾多有幾多,不過本人見過最經典的,當數這個廣告



只要正面幻想不過份,行動沒脫離現實,是沒問題的,但若是不道德的幻想,就不好了。

酸葡萄(Sour Grapes):自由有甚麼好!

在極權國家生活,若反抗,後果必然會極其悲慘,若不想見不到明天的太陽,又想內心舒服點,唯有藉防衛機制麻醉自己,讓感覺好過點,這就是今日的中國國情,也是昔日魯迅(1881–1936)大肆批判的「阿Q精神」,亦是古今中外獨裁國家的實況:

在昔日蘇聯治下的人民,其實都沒有反抗,唯二,即「匈牙利革命」和「布拉格之春」,都是發生在史達林(Joseph Stalin,1878–1953)死後,政治較開放的時期,即使是最追求自由的法國人,面對納粹的統治,也只是在無傷大雅的情況下胡鬧一下,從不敢觸碰納粹的逆鱗,之所以最後革命成功,只是因為獨裁者本身已到末日罷了。

同樣地,「八九民運」也是發生在中國政治最開放的時期,但那時獨裁者根基尚穩,動搖不了,到現在仍然穩固。沒反抗,其實非常符合歷史軌跡,和人性。不分任何種族,人類在這樣的狀態下,都是以防衛機制來止痛的,正如19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Romain Rolland (1866–1944)所言,阿Q是世界性的。反而那些在獨裁治下,即使非陷於連防衛機制都不能止痛的絕望中,都仍能不畏強權,堅持說真話,願意面對問題的人,才是不正常,但同樣地,這種人才最值得人敬佩。

2020年4月22日 星期三

鄭秀文 -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2019)

大家都知道自踏入本世紀,廣東歌市場真的萎縮了很多。比起聽廣東歌,樂迷更喜歡聽國語、韓語、英語歌,甚至連香港歌手都以國語歌作派台歌,令廣東樂壇更見式微,更甚出現翻唱歌都能獲獎的悲涼。但近十年,香港本土運動興起,加上廣州的撐粵語行動,大家開始珍惜屬於本土文化一部份的廣東歌,廣東歌的水準開始有止跌回升的跡象,而且歌詞摒棄昔日的「情情塔塔」,回歸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生活哲理,社會性也強了很多,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有鄭欣宜唱出胖子心聲的《女神》(2016)、方皓文唱盡港人置業悲歌的《Let's Say》(2017),今日介紹,於去年感動了不同年代的樂迷,鄭秀文超越自我的佳作《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2019,曲:徐沛昕, 詞:詩詞),也是其中之一。


在香港樂壇貪新厭舊的生態裡,當從第一線頒獎台下來,被定性為「前輩」的歌手,就很難再創經典,只能靠開辦演唱會,參加內地綜藝節目,「食老本」維持收入和人氣。在記憶中那些前輩級歌手,就只有張國榮和梅艷芳從第一線退下來後,仍能繼續創造新經典,如今終於多一個鄭秀文。

雖然鄭秀文經歷抑鬱症後推出的第一張大碟《信 Faith》(2009),已經證明其有再創經典的能力,但她之後推出的歌曲總給人一種無以為繼的感覺,直到去年推出《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不但再創經典,個人認為甚至是超越其昔日經典的神來之作,而且其推出時間,可謂集齊天時地利人和,想不爆,真的很難。

當然這歌的爆點,並非鄭秀文出道三十周年紀念,而是這歌正是在發生「安心事件」(鄭秀文同為歌手的丈夫許志安與TVB藝人黃心穎出軌事件)後兩個月,和其第十次個人演唱會前一個月推出的節骨點上,加上當時正值香港反修例運動不斷升溫,與及接下來的武漢肺炎疫情,人人都過得很苦,更令這歌推出後人氣爆燈,長久不衰。

「連綿雨,靈感也浸沒了,寒澈骨,落滿地葉黃掉,捱下了,才發現腐泥上,遍山野花了。」

在困苦的時候真的是很苦,看不到出路,但當捱過了,能看清楚的時候,才發現當中美麗的地方,就好像鄭秀文的生命,因從抑鬱症捱過來,而變得更美麗。

這讓我想起2003年的香港人都活得很苦,但因為那時我們被大陸害得實在夠慘,以致在今年疫情怎樣都不信大陸和世衛的說詞,堅持以最高級別的措施防疫,加上因去年延續至今的社會運動,令到大陸訪港人數大為減少,縱使香港政府不太給力,憑藉大家的警覺和努力,在人口如此密集的情況下,都能維持低感染率和死亡率,香港市民真的要為自己鼓掌。

「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馬太福音 24:13)

「人大了,難得放肆地笑,才會懂,煩惱盡量忘掉,而患病這刻,才發現極渺小,學會珍惜了。」

人大了,顧慮多了,煩惱多了,不敢也不能再像孩童般盡情地表達自己,但到了某個歲數,或經歷了苦難,失去了我們從來沒想過會失去的東西時,突然發現原來世界從來都不會按著我們自己的心意,也不會以我們為中心轉。接納這個現實後,我們學會忘掉怎樣都應付不來的煩惱,學會珍惜我們還擁有的人和事。

「兒童有著兒童畏懼,成人都有成人唏噓,年年適應年年老去,而智慧是沈著面對。」

聽到「智慧是沈著面對」,再想到鄭秀文回應「安心事件」的表現,她真的是做到了,加上之後的社會運動和疫情,再震撼的八卦新聞也不再重要,被大浪翻過就沈到海底裡。

「主耶和華-以色列的聖者曾如此說: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以賽亞書 30:15上)

「垂垂老矣,說故事如孩童渴睡,可說艱苦的歴史,怎會了無生趣。」

人開始「想當年」,通常都代表已經老矣,可是一想到這麼艱苦的經歷都能捱過去了,真的不能不興奮地稱讚自己和感謝上主。

「人群裡為人群顧慮,逃離總有逃離空虛,時而走近時而遠去,誰散與聚,都居於心裡。」

基督信仰其中最棒的地方,是使我們學會體諒別人,學會勇敢面對,因為神是愛,在祂裡面,我們永遠不會獨行。

歌詞的「都居於心裡」,若細心的聽眾,都會聽到MV版不是唱「於」,而是唱「主」,不知是有心還是無意,就當是鄭秀文留給聽眾的秘訣吧。

「紅塵漂泊在一日驀然回首,和誰還是一對。」

在「安心事件」的背景下聽到這裡,其實真的很悲涼。

「人大了,難得放肆地笑,才會懂,煩惱盡量忘掉,而患病這刻,才發現極渺小,恨怨都不重要。」

但當發現人的渺小軟弱,「人都化了」,恨怨還有甚麼意思呢?

「因他們的心向他不正,在他的約上也不忠心。但他有憐憫,赦免他們的罪孽,不滅絕他們,而且屢次消他的怒氣,不發盡他的忿怒。他想到他們不過是血氣,是一陣去而不返的風。」(詩篇 78:37–39)

「塵世內,誰無畏懼,誰無心碎,誰無唏噓,年年適應年年老去,而智慧是沈澱精髓。」

在鄭秀文信主後的訪問中,她都透露過自己經常參加查經班,勤讀聖經,若不是植根主話的信徒,遇到歌詞裡狀況,早已倒下了。

「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詩篇 1:2)

智慧真的是要花時間沈澱出來的。

「連連跨過挫折後驀然回首,可說一生的歷史,怎會了無生趣。」

所以年輕人們,當你們聽長輩「想當年」時,不要怕了他們,仔細地聽,真的很有趣,到今日,我還是很喜歡聽長輩們二戰時的走難史,文革時的經歷,和來了香港的奮鬥史,其劇情比任何戲劇都來得精彩,就正如鄭秀文和許志安的愛情故事,雖不是童話,卻比任何一部愛情小說,愛情電影來得精彩。

「如帶著,殘餘顧慮,殘餘不滿,殘餘空虛,時而走近時而遠去,還看最後,荒廢或壯舉,決定我成敗得失心胸裡。」

在疫情下,人人都要被迫留在家中,有人視這為和家人好好親密的機會,但也有人視這為困獸之鬥;有人視武漢肺炎如洪水猛獸般的絕症,確診必死,充滿焦慮,但也有人視之為從一直以來的庸碌生活中安靜下來,重尋人生意義的機會。苦難本身並不傷人,真正傷害我們的,是我們的想法,和我們的想法引起的情緒,是荒廢或壯舉,是成或敗,其實只是取決於我們自己怎樣看。

「然後磨難結晶,將化做翡翠。」

「然而他知道我所行的路;他試煉我之後,我必如精金。」(約伯記 23:10)

「多得雨水。」

有些基督徒說苦難是化了妝的祝福,我自己並不贊同這個看法,苦難就是苦難,失去就是失去,它們都是帶給我們痛苦的東西,能把它們變成祝福的雨水,是源於我們改變了的想法和行動,和上帝的大能,把一件不好的事情,扭轉為對人產生好處,如「安心事件」,若鄭秀文不原諒許志安,牢牢記著他的惡,「安心事件」對二人而言,就只會是無窮盡的苦難,又如十字架,對耶穌和祂的門徒,包括猶大而言,絕對是苦難

「他就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禱告說:『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馬太福音 26:39)

猶大面對不了,耶穌都還未被釘死,就去自殺,相反其他門徒,特別是三次不認主的彼得,選擇面對,三天後主耶穌復活,不但把十字架的羞辱化為榮耀,更成為世人的拯救、盼望,還為人對十字架帶來新的想法,激勵剩下的門徒重新出發

「耶穌進前來,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 。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馬太福音 28:18–20)

可能是打擊太大,又要籌備演唱會,MV裡的鄭秀文真的「好殘」,始終是奔五的人,真的是老矣。雖然如此,她的笑容卻是無比堅定


因此基督信仰給人的,不是阿Q精神,而是給予在苦難中的人,可以繼續往前行的勇氣,直到走出困境。再苦,總有一天都會過去,正是主耶穌留給我們的復活盼望,「我們都是這樣捱下來的」。

2020年4月20日 星期一

我的禁書樂園

自問自己和真正的書蟲還有一段很遠的距離,但都算是喜歡閱讀,就藉今次機會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以自己的賺錢能力,窮一生都應該不能在香港買樓,但又未至於一貧如洗的地步,和父親大人商量後,數年前就在母親大人的故鄉中山買了一個單位,若某天連港樓都租不起時,至少能有瓦遮頭。

由於多了很多儲物的地方,因此家裡的非禁書基本上都已搬到大陸的家裡,最近又因疫情關係,短期內也不會回去,所以今次介紹的,都是留在香港的書,主要是以禁書和工具書為主。

家裡的禁書主要分三類,第一類是漫畫,大都是昔日求學時和兄長大人一起買回來的為主,一看就知我們是甚麼年代的人


最引以為傲的珍藏


曾經都提過因喜歡看漫畫,同一套漫畫可以翻看再翻看,這些漫畫已被我全套翻看不下十次。小時候第一本讀的日本漫畫,是早年的翻版《龍珠》,那時還在讀幼稚園,我的字庫就是靠不斷翻看再翻看它們累積下來的。

其實今日都有繼續看漫畫,只是家裡真的再沒有更多的空間放新書(我已用一層書架放置三層漫畫書,重得連底版都彎下來了),而且很多人說過帶漫畫上大陸會被沒收,我實在不能讓我的珍藏們冒這個險,若將來真的學有所成,有自己的辦公室和書櫃,我才打算補購些對心靈治療有幫助的漫畫,始終好作者真的需要支持。

第二類是基督教書籍,有從前當研經班導師時買下來的研經書


我自己帶研經班的風格是查考多方資料和幫助人把學到的聖經應用到日常生活中,所以每卷聖經我至少會買三本參考書。

這些書中對我影響最大的,是David Garland撰寫的《何西阿書》,它雖然只是一本小書,但裡面的內容完全改變了我對信仰的感受,使我對信仰越來越認真,那是我人生其中一個主要轉捩點


另外這本也值得推薦,因借了給別人讀,唯有從網上找照片。我讀這本時,正是發生中大和理大攻防戰,整個社會運動最激烈的時侯,感嘆身處在大時代中,人實在渺小,不但無力改變時局,連和自的人碰上一面回到溫的家中也非必,現在還加上疫情,還真是「明天怎麼你還是不知道」,可能因為作者撰寫此書時,香港正經歷沙士,因此讀這書的時候,特別有共鳴,亦從中得到鼓勵:即使在這黑白顛倒,惡人亨通,義人受苦的時代,也要像智慧人一樣,堅信神仍掌權,眷顧敬畏祂的人,好能在困惑中信靠,在無常中感恩,在有限短暫的生命中珍惜,在艱苦中堅持,不被愚昧婦人誘惑離開智慧去行惡,「因為人所做的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神都必審問。」(傳道書   1214對今日的人而言,「智慧書」的訓勉,實在無比重要


然後是神學類書籍,主要以應用和公共神學為主,也有當初因興趣和教主日學需要而買的靈恩運動和基督教歷史的書,當中某些都曾經介紹過


除此之外,我也推介這本約瑟夫的《猶太古史記》,雖然前半部差不多是覆述《舊約聖經》,但當中夾雜了大量約瑟夫的個人觀點,相當有趣。雖則約瑟夫不能代表全體猶太人,但至少代表了第一世紀某部分猶太人對聖經的看法,而且他的記載,是第二聖殿時期的第一身史料,有很重要的研究價值,不能錯過


這本亦非常值得推介,是極少數以香港實際情況為本,全面地介紹基督教理財觀和應用的書


在我的叢書中,這本應該是最艱深的一本,因實在涉及了太多哲學概念,還好編者非常貼心地為不同的思想學說、代表性人物作出扼要的介紹解說,不至於弄到讀不懂。這本書最棒的地方,是作者如何教導讀者以正確的態度去認識聖經,對今日隨己意解經的信徒可謂當頭棒喝


這本我真的不知應不應推介給大家,因對我這種一出生就流著黃血的人,裡面記載的事並不新鮮,而且老實說程翔的文筆八股味太重,我讀到後段因實在受不了沒再讀下去,但去年因社會運動關係,多了很多黃人,他們對共產黨的認識幾乎接近於零,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你總不能連對手是甚麼都不知道的情況下上戰場,這本書都算是不錯的入門讀物,有兩位借來讀的年輕人還書時給我的回饋都說這書非常之好,那就推介給大家讀吧


事後才知他們之所以說這書好,是因為他們只讀我從前highlight的部份,完全沒讀那些八股內容(汗),這也是我的讀書習慣,一邊讀,一邊把重點highlight,下次重讀時就可以只讀highlight的部份,節省時間


因為學習需要,現在要讀很多書,怕自己忘記,最近亦開始在書上寫評註


還有一些生命成長類的書籍,和上列某些書籍一樣,其實不屬禁書,只是它們屬工具書,有時都要拿來用,就有幸留在香港,不用遭受發配邊疆的命運


特別推薦這本,當初就是因為這本書,讓我興起讀基督教輔導的念頭


第三類就是重頭戲,中共禁書類,買的不算多,而且當中幾本蕭若元寫的,和羅宇、錢鋼寫的那兩本,是父親大人自己買的,我也只是粗略地讀過。之所以買得少,是因為這類書在公共圖書館實在很多,真的不想再花錢買了,而且也不夠地方放置,相反基督教叢書圖書館很少,所以我多數都會買


因近年興起的反大中華史觀,這類書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余杰研究國民黨北伐的《1927》系列是其中之佼佼者,把傳統史觀視為全面勝利的一年視為國難,但看到作者參考資料之廣且深,實在讓人不得不贊同他的觀點,而且余杰本身也是基督徒,對公共神學同樣有很濃烈的興趣,因此讀他的書特別有共鳴


最後加插的歷史工具書系列,如無意外,到新買回來的書不夠放時,這些書都難逃被發配邊疆的命運,因為網上和公共圖書館的歷史資料實在夠多。雖然這套中華書局推出的二十五史系列,在今日看來實在不入流,但這是在我昔日讀書時期唯一一套以白話文撰寫的中國歷史系列,當年推出時,我真的如買漫畫單行本般一本一本地追著買,連學業也荒廢了不少,算是人生一段珍貴回憶


雖然貌似很多書,但加上在大陸那些,其實家中藏書超過一半都正處於從未讀過,或未讀完的狀態,那是因為我讀書很慢,一定要讀得明白通透,還要想埋應用,才會讀下一段,我又經常被圖書館的書吸引過去,而且因為有期限,讀它們比讀買回來的勤快,再加上現在讀輔導本身也有很多書要讀,以致積壓未讀的書越來越多,現在都不太敢去書局,見到合宜的,都要思前想後,確認圖書館沒有後才買,但很多時還是忍不住要買,始終出版業不景氣,很多書都只出一版,錯過了,到下次想再買時,就再也買不到了,弄致即使買回來都是得個「擺」字,還是要買。

至於大陸家裡的書,等下次再有機會才和大家分享吧。

2020年4月5日 星期日

人類六萬年(2013)

雖然在內地出版的書籍,在內容上總會受到諸多限制,但無可否認,內地人的文筆,整體上都比香港和台灣人為佳,所以偶爾都會在公共圖書館借些內地出版的書籍讀,今日介紹的是一本科普書《人類六萬年》。

自百多年前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Charles Darwin,1809–1882)發表兩本巨著《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1859)和《人的由來》(The Descent of Man,1871)開始,人類不再單單滿足於《聖經》和其他創世神話對人類起源的解釋,希望憑藉自己的雙手切實地去了解,本書正正是綜合了人類自古以來對自己的起源所作出的探究,來一個階段性的總結,並以此為基礎,展望未來人類的發展。

雖然達爾文指出所有物種皆源自同一祖先(descent with modification),其演變基於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從而引申出人類和猿類有著共同的祖先。可是其根據只來自數目稀少,兼且殘缺不全,放置了幾十萬年的骨頭,和對現存物種的差異性所作出的推測,實在太站不住腳。直到1980年代DNA測序發展成熟後,人類才可以用科學的方法,透過檢測和比較類人猿、古人類化石和現代人的DNA,驗證達爾文的推論。結果發現今日全球70億人類,不分種族膚色,全是來自同一位出生東非的祖先,如《聖經》形容般「生養眾多,遍滿地面」,經過數萬年的遷徙,遍佈南極洲以外,地球每一個角落,因不同的生活環境,發展出多態性(polymorphism,指同一物種有不同形態,如白人和黑人),更是一個橫空出世,和其他類人猿沒關聯的物種。雖然仍有學者死撐現代人和類人猿有同一個共祖—遠古人(archaic humans),可是至今仍無實質的證據證明這假想的真偽。雖然達爾文「所有物種皆源自同一祖先」這概念,在DNA的面前已站不住腳,但他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理論,也同時得到肯定,因此我們不能因其理論的缺憾,抹殺達爾文對生物學的劃時代貢獻。

雖然從字裡行間,都見到作者真的很努力地去否定《聖經》的記載,但當他不斷描述經科學研究帶出來,諸如今日的人類源於同一祖先、人類的語言源自中東、人類遷徙到中東後遭到滅頂之災幾乎滅絕,和《聖經》提及的人類的起源、發生於巴別塔的變亂口音事件、洪水滅世有所雷同。

但這書最主要的信息,並不是人類來源和其遷徙史,而是在當中產生,由農業開始,出現文明所作出的反思:

農業文明為人類帶來穩定性,人類陸續放棄持續數萬年,居無定所的狩獵採集生活,選擇在一遍氣候穩定,適合農作物生長的土地定居。

理論上定居後的人類無需在野外和野獸搏鬥,壽命應該得到延長才對。可事實是,按著人類學家的研究,人類的平均壽命不但沒有上升,反之下降,而且還維持很長的時間,直到近兩百年因醫學進步,才有現在的長壽。

原因是農業提供穩定的食物來源和生活,一方面造成人類對單一食物來源的依賴,另方面大大地降低了人類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只要農作物的生產鏈因災害出現斷裂,人類就難以存活;農業亦造成人口的急劇增長,過度密集的生活,容易造成污染和疾病的流行,特別是畜牧業的發展,造成人畜混集,帶來更多的不明疾病;人口密度的增長,造成人均資源,遠比狩獵採集時期低,人與人之間更容易產生磨擦。昔日的狩獵採集生活,合則來,不合則去,分開就能解決一切問題,但農業社會如一個籠牢般,所有人都要在裡面爭奪籠裡有限的資源,結果造成社會的分化和階級的出現,然後是權力鬥爭,最後就是戰爭的出現,造成人口的大量死亡,人的壽命不但縮短了,身心靈還要活得很不健康。

過度的爭奪,引發貪婪,即使因科技發展,今日的糧食生產已足夠全人類所需,可是因人貪婪的本性,繼續爭奪,帶來資源的極度不均;亦因為更安逸,雖然平均壽命得以延長,但因身體缺乏鍛鍊和貪食,出現很多非傳染性的慢性病;又因為貪婪,瘋狂地消耗地球的資源,和製造污染,帶來更多的自然災禍和疾病,去年發生,連綿數月的澳洲山火,接著發生的武漢新冠肺炎,正是力證;互聯網的發展,大為擴大一個人的社交範圍,遠超過人類天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引發精神壓力,甚至精神疾病,人類現在過的,其實是「非人化」的生活。

上帝昔日在巴別塔變亂人類的口音、語言,讓他們分散在全地上,不是沒有道理的。

那我們未來應怎樣走下去呢?作者給的答案雖然是老掉牙,卻是血淋淋的現實,就是要和大自然和好。

雖然要今日的人類回歸狩獵採集生活是不可能,但人和大自然應是互為協作,而非互相爭鬥。昔日人類因追求穩定的生活,不願承受風險,做出很多違反自然的行為,要和大自然和平相處,就要好好地觀察她,認識她,不對她作出干預。上帝創造了大自然,她自然有一套我們無法完全參透的生存法則,即使沒有人類自以為是的干預和好心做壞事式的「保護」,上帝仍會按著祂完美精心的設計、美善的心意,好好地托著她,讓她過得好好的。

作為有限的人,我們無法認識無限的神所創造的宇宙的全部,但至少我們還是有能力去探索和分析,科學正是藉著不斷的否定和確認,幫助我們修正已有想法的過程,因此我們必須要常常懷著開放的心,去認識這個孕育著我們的世界,並好好地和她一起相處,而非去征服控制她。

2020年4月3日 星期五

唔通連個天都唔鍾意我呀?

《打波先嚟落雨》是香港社會福利署2001年推出的經典廣告,裡面的名句「唔通連個天都唔鍾意我呀?」(書面語:難道連老天爺都不喜歡我呀),在香港何謂街知巷聞,身為利物浦(Liverpool F.C.)球迷,這句話可謂我二十多年球迷生涯的寫照


我在九十年代末開始喜歡上利物浦,未經歷過八十年代的光輝時期。雖然二十多年來球隊三次在歐洲登頂,亦收獲了數個本土盃賽冠軍,但最大心願仍是希望球隊能首奪英超冠軍。畢竟盃賽冠軍或多或少都需要運氣,三次歐洲登頂,過程雖然夠熱血,卻總缺乏說服力(特別是上屆如災難般的作客成績),始終聯賽冠軍才是實力的證明。可現實是,球隊因種種不可抗力的因素,一次又一次地和聯賽冠軍失之交臂。

01/02球季


在我成為球迷後,利物浦最接近聯賽冠軍的第一次,當數01/02球季,那時球隊乘著00/01球季盃賽三冠王的氣勢,在球季甫開始就取得連勝,在榜首領先。可是到2001年10月的時候,功勳領隊侯利亞(Gérard Houllier)心臟病發,缺陣長達五個月,又和球隊當時的精神領袖,能為那時踢法單調的利物浦帶來X-factor的科拿(Robbie Fowler)鬧翻,令後者在上半季幾乎沒為球隊上陣。最後科拿為尋求上陣機會,半個球季都沒完,憤然離隊加盟列斯聯(Leeds United F.C.)。在兩人都不在陣中下,雖然球隊的狀態處於巔峰,卻因踢法單調,落後當季冠軍阿仙奴(Arsenal F.C.)7分,屈居亞軍。

侯利亞復出後,無論執教能力,還是在轉會市場上的眼光,都有所下降,加上其單調保守的戰術操作,因科拿事件和球迷結下的梁子,最後於03/04球季完結後黯淡離開。

13/14球季


雖然繼任的賓尼迪斯(Rafael Benítez)拿著昔日侯利亞的老本,奪得04/05球季的歐聯冠軍,但之後經歷吉列(George N. Gillett Jr.)希克斯(Tom Hicks)之亂,還有賓尼迪斯的「大花筒」式轉會操作,引入大量冗員,球隊成績載浮載沉,還要負債累累,於10/11球季被崇尚「魔球」式管理的約翰.享利(John W. Henry)旗下的芬威體育集團(Fenway Sports Group)收購。

芬威集團為球隊的球探系統注入其在美國職業棒球界無往不利的管理方式,以統計和數據分析評估球員價值和表現,助球會在轉會市場上的表現得到改善,並請來在史雲斯(Swansea City A.F.C.)過得風生水起的羅渣士(Brendan Rodgers)擔任領隊,大踢華麗足球。

13/14球季,憑藉蘇亞雷斯(Luis Suárez)和史杜歷治(Daniel Sturridge)的出色表現,球隊於最後三輪聯賽仍高據榜首,由於已和當時的次席曼城(Manchester City F.C.)交手,並領先三分,原本大有機會奪冠,可是因羅渣士「有前冇後」的戰術操作,於最後第三輪對陣車路士(Chelsea F.C.),只需拿一分的情況下,發生謝拉特(Steven Gerrard)「跣腳」事件。「神奇隊長」這記「世紀一跣」,不但令球隊敗下陣來,讓曼城追至同分,還要因得失球落後。在大失方寸下,球隊於下一場領先三球下,被水晶宮(Crystal Palace F.C.)逼和,以兩分之差再次屈居亞軍。

19/20球季


之後蘇亞雷斯離隊,史杜歷治長傷,加上羅渣士的剛愎自用,球隊成績無以為繼。羅渣士於2015年10月被解僱,換上曾兩次帶領多蒙特(Dortmund)於拜仁(FC Bayern Munich)獨大的情況下兩奪德甲冠軍的主帥,高普(Jürgen Klopp)。

雖然高普的臨場應變能力實在不強,但無可否認這位練兵大師能為球隊帶來多年來都缺乏的穩定性,是奪得聯賽冠軍的必要條件。

經過高普多年經營,與及芬威集團出色的轉會操作,球隊的狀態在18/19球季迎來高寐,雖然以史上最高分的姿態再度屈居曼城得亞軍,但對方的表現實在是更出色,並不像之前一樣屢有不幸事件發生,而且這份狀態亦成功地帶到19/20球季。雖然季初因正選門將亞里遜(Alisson)的受傷,曾出現暗湧,但當時運氣還在利物浦那邊,總算在不失一分的情況下平安渡過,還要拋離次席25分,想著今次終於能得嘗所願,吐氣揚眉之時,沒想到一個武漢肺炎,令我不得不想「唔通連個天都唔鍾意我呀?」

雖然論積分,利物浦無疑是冠軍,可是若球季因疫情而腰斬,這個冠軍還會被承認嗎?即使有幸繼續,拿到冠軍,在沒有觀眾,沒有對手列隊恭賀,沒有慶祝活動的情況下,還有意思嗎?

連李斯特城(Leicester City F.C.)都可以拿英超冠軍,為甚麼利物浦就不可以?難道連個天都不喜歡我們?

雖然廣告都說明天天氣會好轉,武漢肺炎也不是永遠,但足球只是人間比賽,非自然定律,不會隊隊都可以拿一次冠軍。

當然這始終是遊戲一場,無需太認真,而且二十多年來也不是沒有冠軍,已經比很多球隊的支持者好很多的了,只是總不是味兒罷了。

2020年3月31日 星期二

有血有肉真男人—三井壽

我喜歡的動漫人物有很多,但數到最值得和大家分享的那位,一定是他


作為差點弄到湘北籃球部解散的人,縱使三井過去的經歷實在是賺人熱淚,老實說,真的喜歡不上他來,畢竟那是他自找的


還要一副混混相(人家當時真的是混混啊)


初登場時,看著這衰相,完全想不到原來他是這麼重要的劇情人物


真的喜歡上三井,是翔陽戰的時候


看著昔日被他碾壓的對手,到今日能反壓他


三井第一次深切地感受到,放棄打籃球的那兩年空白期,對他帶來的影響


但他卻不放棄,堅持到追平才退下來,那份韌力,完全激發本人的母性


自始以後本人成為堅定不移的三井飯。

那時我才是中學生,成為fans後,看事情難免會有所偏頗,總是想不通在三井受傷時,為甚麼安西老師不去醫院安慰他一下。雖然只是相處了沒多天,但也是自己的學生,不用那麼無情吧,而且以三井對安西老師的重視程度,只要來鼓勵一兩句,相信三井馬上會滿血復活,不用自我放逐兩年才回籃球隊,湘北那兩年的成績也不至於那麼差,加上安西老師對赤木、流川、櫻木的重視,「安西老師偏心說」在Slam Dunk迷間不脛而走


從來都好像完全是三井對老師單方面的愛


但長大後,成為別人的指導者,我終於明白到昔日安西老師對三井的冷處理,對三井是好的。

從回憶篇的蛛絲馬跡,昔日的三井雖然天賦極高,卻是一個容易放棄的人


每次都要靠安西老師,才能堅持下去


但長貧難顧,安西老師總不能無時無刻都在三井身邊,更無法待到永遠,三井需要自己學會堅持、獨立。令一個人徹底成長的方法,正是容讓他犯錯。

沒人喜歡失敗,總希望成為完美的人,過上一個完美的人生,因此我們總是過得小心翼翼,不容讓自己或他人犯上絲毫錯誤,錯誤一來,就以為是世界末日。但我們只是有限的人,無論願不願意,總會犯錯,我們就是跌跌碰碰的走過來。

沒經歷過放棄,並不會知道放棄的痛苦


就是因為知道跌倒會痛,我們不想孩子們痛苦,於是事事提醒、管束,深怕他們會走上和我們一樣的路。可是事實上,他們正是要好像我們一樣跌倒,才可以成長為完整的人。

雖然經歷了兩年自我放逐,三井失去了體能,失去了持續提升自己,揚名立萬的機會,三井的人生不再完美。雖然失去了很多,但他仍擁有高人一等的球商


百發百中的三分球


而且還得到新的寶物,就是學會堅持。即使形勢再惡劣,不用靠安西老師,三井都不會再放棄,一次又一次用他的三分球拯救湘北


亦學會依賴隊友,不再視自己為球隊的救世主


雖然在整個故事,安西老師和三井的互動並不多,但其實老師把一切都看在眼裡


終於可以放心地稱讚了,三井亦都欣然接受


高中三年雖然一點也不好過,但看著三井從一個只知索取長輩關注的男孩,成長為一個獨立成熟的男人,三井最吸引人的地方,正是他的真實,他過的,正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會經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