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5日 星期三

巴爾幹半島探索之旅 Part 4 波斯尼亞

不知大家有沒有聽過由鄭秀文演唱的《薩拉熱窩的羅密歐與茱麗葉》(1994,曲:中島美雪, 詞:林振強)或看過同名紀錄片(1994,Romeo and Juliet in Sarajevo),故事發生的地點,正是今次要介紹的前南斯拉夫聯盟國,波斯尼亞(Bosnia and Herzegovina)的首都薩拉熱窩(Sarajevo)。

不計從克羅地亞(Croatia)施捨得來的小小海港Neum


整個海港都被克羅地亞所屬的疆土和海域所包圍


波斯尼亞是一個徹頭徹尾,由連綿山脈和河流所構成的內陸國


波斯尼亞本身也是滑雪勝地,曾經舉辦過冬季奧運


因在內戰中虛耗太大,雖然波斯尼亞得到不少中東石油大國的經援,重建速度仍慢,亦沒足夠資金興建高速公路,所有公路都只能依山而建,既沒有超車線,有少部份路段更因日久失修而相當崎嶇,所以一段短短的直線距離,隨時都要花上數小時才能到達


但也可以藉此欣賞沿途多變的景色


拐呀拐


可以從高處欣賞社會主義時期留下來的紅頂房屋


見到Bijela Tabija(中文意譯為白色堡壘)


代表我們終於到達薩拉熱窩了(泣)!我們從貝爾格萊德(Belgrade)出發,加上吃中午飯和過關時間,總共要趕超過八小時的路,才可到達


讓我們再用近一點的距離欣賞位置絕佳的Bijela Tabija,從那裡所見到的景色,肯定捧


若將南斯拉夫內戰的始作俑者塞爾維亞(Serbia)比喻為引爆器,那麼波斯尼亞正是爆炸的中心點,因為波斯尼亞是三大民族,穆斯林,即現在的波斯尼亞人(信奉伊斯蘭教,佔總人口大約48%), 塞爾維亞人(東正教,37.1%)和克羅地亞人(天主教,14.3%)的聚居地,薩拉熱窩更被稱為「歐洲的耶路撒冷」。三大民族,三大宗教,想不打起來,其實也很難。

薩拉熱窩舊城區一帶


薩拉熱窩的有軌電車自1885年開始運行,是當地最古老的公共運輸系統


這廣告真的很有趣


在沒有汽車的年代,薩拉熱窩的富有人家都是住在山上,以馬車代步。但自汽車出現,原本只行馬車的道路對汽車而言實在太過狹窄,所以現在的富人基本上都已搬到郊區居住,從前的豪宅區,現已變成貧民區


以血統論,波斯尼亞人的祖先,其實都是塞爾維亞人和克羅地亞人,他們只是因為從前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的宗教優惠政策而改信伊斯蘭教的人,所以被後兩者視為叛徒。

充滿土耳其風情的Bascarsija街,自鄂圖曼帝國時期已經存在


現在已成為一條手信街


順帶一提,波斯尼亞是巴爾幹半島上唯一一個以伊斯蘭教為主要宗教信仰的國家,因此國內清真寺林立


格茲.胡色雷.貝格清真寺(Gazi Husrev-bey Mosque),以時任鄂圖曼帝國駐波斯尼亞總督,亦是清真寺的建設者,格茲.胡色雷.貝格(1480–1541)命名,位於薩拉熱窩的Bascarsija街,已有接近六百年的歷史


位於清真寺對面的格茲.胡色雷.貝格伊斯蘭學校(Gazi Husrev-beg Medresa)


格茲.胡色雷.貝格巴札(Gazi Husrev-beg Bazaar),「巴札」是指帶有屋頂的市場,和清真寺、伊斯蘭學校一樣,都是屬於格茲.胡色雷.貝格任總督時期的建築


但也有不少東正教和天主教教堂


聖心主教座堂(Sacred Heart Cathedral),是一所天主教教堂,位於薩拉熱窩舊城區,於1889年落成


在南斯拉夫時期,總統鐵托(Josip Broz Tito,1892–1980)為了促進各種族之間的和諧,加強民眾國家意識,非常鼓勵各族之間的聯姻,成為真正的「南斯拉夫人」。到鐵托逝世時,不屬於任何民族的「南斯拉夫人」已超過一百萬,約佔全國人口的5%,當中不少聯姻,和《薩拉熱窩的羅密歐與茱麗葉》的主角一樣,正是發生在有多個民族混居的波斯尼亞。

所以當內戰爆發,各民族間要劃清界線之時,在波斯尼亞,所代表的,是殺害自己的鄰舍、親人。對那些已進行跨種族聯姻的「南斯拉夫人」來說,他們不但失去了自己的祖國,更被迫要和至愛分開,分成不同種族,兵戎相見;不願分開的人,就好像《薩拉熱窩的羅密歐與茱麗葉》的主角一樣,選擇離開,不幸的,就好像他們一樣死於非命,幸運的,也只能成為無根的難民。

下圖這條貫穿整個薩拉熱窩的大馬路,名為Dragon of Bosnia Street,在內戰期間,所有會動的物體都會成為潛伏於道路兩旁的高樓和山頭的塞爾維亞狙擊手的目標,總共造成1,030人受傷,225人死亡,其中60人為小孩,此路被人稱為「狙擊手之巷」(Sniper's Alley)


此路也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簡稱北約)軍事介入時期的主要轟炸點,下圖是我們下榻的酒店,Radon Plaza被轟炸後的圖片


1994年2月5日,有68名無辜市民在這個露天市場遭受迫擊砲攻擊而死亡


內戰時期受破壞的建築


1995年,北約出面調停,同年11月,三族領袖於美國俄亥俄州岱頓市進行和平交涉,同年12月於巴黎簽署岱頓協定,結束這場於波斯尼亞境內,持續了長達三年八個月的內戰,期間總共有20萬人死亡,200萬人流離失所,超過了國內人口的半數。

大家都是有血有肉的人類,都是神所創造的,真的有必要分得那麼清楚嗎?更何況大家原本都是源自同一種族


是對青春小情人   眼睛多麼閃又亮 
像晴天留住夏天   每度艷陽笑也笑得善良 

男仕是個高高青年人   女的嬌小比月亮 
二人都承諾在生每日共行   縱有戰火漫長  

縱各有信仰   混亂大地上 
戰鬥要把各樣民族劃開 
他跟她始終從沒更改立場 
永遠共勇敢的理想唱這歌  

戀   情懷做依靠 
沿途甜或酸   仍然互相依靠 
戀   從無要分宗教   無民族爭拗 
常寧願一生至死都與你戀 

情懷做依靠   沿途甜或酸 
仍然互相依靠 
戀   從無要分宗教   從無懼槍炮 
常寧願一生至死都與你戀  

但戰火封鎖危城   也蓋掩星星月亮 
沒陽光唯共互牽   拼命地逃盼再見到艷陽 

無奈在戰火中小情人   中槍雙雙倒地上 
逝前她仍是讓他躺在懷   挽臂去找艷陽  

是對青春好情人   某天相依倒地上 
共離開塵俗萬千荒謬立場 
我像聽見風再哼出這首歌

薩拉熱窩不但是南斯拉夫內戰的中心點,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事源當鄂圖曼帝國由盛轉衰,波斯尼亞輾轉間成為奧匈帝國(Austria-Hungary)的屬地。

國立博物館,是奧匈帝國時期的建築


在奧匈帝國統治期間,斯拉夫民族主義抬頭,一名極端民族主義者普林西普(Gavrilo Princip,1894–1918),於1914年6月28日於拉丁橋(Latinski Bridge)剌殺到薩拉熱窩進行軍事檢閱的奧匈帝國皇太子斐迪南(Franz Ferdinand,1863–1914)大公夫婦。由於普林西普是塞爾維亞人,奧匈帝國便認為此事是由塞爾維亞王國策動,於是向塞爾維亞王國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大公夫婦就是在這個轉彎位被殺


拉丁橋橫跨的Miljacka河兩岸,景觀也相當不錯

 
國立圖書館,不要看它外表光鮮,其實於1992年曾遭受砲擊,除了外牆外,內部建築,包括一眾珍貴藏書都被完全燒毀,直到去年才修復完成,重新開放


薩拉熱窩美術學院


走過一段旅遊大巴無法駛過,一段崎嶇非常的依山泥石路(雖然沿途風景真的很美)後


我們離開波斯尼亞,進入黑山共和國(Montenegro)。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