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兒(René Descartes 1596–1650)不但是解釋幾何(analytic geometry)之父,更是現代西方哲學思想的奠基人,他提出的懷疑論和著名哲學命題「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都深深地影響接著超過三百年的西方社會,到現在仍影響著西方人的思維。
「我思故我在」
所謂「我思故我在」,是指當人「懷疑」的時候,會發現自己其實正在「思想」,從而意識到自己正「存在」,而那「存在」是不可「懷疑」的。
「懷疑」本身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可以把人從人云亦云、根深柢固的錯謬觀念中解放出來,即是所謂的獨立思考,但笛卡兒的思想有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就是以「我」作為中心去思想這個世界。
「我」為中心
作為一個尊重著作者,負責任的讀者、聽眾和觀眾,當我們所賞不同的文學和藝術作品的時候,首先一定是要理解作者本身想要透過該作品所要表達的意思,從而再發表感想,並判斷該作品是好與壞,為自己帶來甚麼影響等等。若然只以自己為中心,隨己意去解讀作者的意思,其實是在侮辱那作者。
在古代有「伯牙碎琴」這個故事講述知音難求。從前有一對至交名為俞伯牙和鐘子期,俞伯牙善於演奏,鐘子期則善於欣賞。後期鐘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萬分,認為知音已死,天下不會再有人像鐘子期一樣能體會他演奏時的意境,所以他把自己心愛的琴摔碎,並終生不再彈琴。
到現代,《Harry Potter》的作者J. K. Rowling就非常不滿讀者肆意地把她的作品改篇成不同的同人作品,雖然這是出於讀者們對原著的愛,但Rowling就是不買帳。從這些例子,都可以看出一個能了解作品所表達出來的意思,並對此作出尊重的人,對一名作者是如何地重要。
不但如此,就連近代神學家都是以笛卡兒式的進路(Cartesian,Cartesius是笛卡兒的拉丁名字)去詮釋聖經。
「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摩太後書3:16–17)
「因為預言從來沒有出於人意的,乃是人被聖靈感動,說出神的話來。」(彼得後書1:21)
聖經是由神啟示給眾聖經作者,再經由他們的手所寫成的經卷。因此聖經其實就是神的話,是毫無錯誤(當然對不信的人而言,他們當然並不認為聖經無謬誤,但對我們這些信徒而言,若不信聖經是神的話語,那倒不如不信),並帶有權柄,而且每一段經文都有神想帶出來的訊息,叫人能得益處。因此當我們研讀聖經的時候,首先必須要思想究竟神要帶出來的信息是甚麼,即是以經文的上下文、當時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和整本聖經的脈絡是否有衝突來解讀聖經,然後才思想如何把經文的教導應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上(即非笛卡兒進路,Non-cartesian)。但笛卡兒式的神學進路並不是這樣。
根據懷疑論的精神,除了自己之外,絕不承認任何事物為真,並只視自己完全不懷疑的事物為真理。換言之,當人思想一個觀念的時候,若要認同那一觀念是正確的,就必須先要經得起「我」的邏輯考驗。事實上人的邏輯思維是由那人本身的知識、成長背景、個人經驗等所組成,基於人本身是有限的存在,再加上被罪所扭曲,因此人的邏輯其實比我們所想像的不可靠得多。
「因為,他們雖然知道神,卻不當作神榮耀他,也不感謝他。他們的思念變為虛妄,無知的心就昏暗了。自稱為聰明,反成了愚拙,將不能朽壞之神的榮耀變為偶像,彷彿必朽壞的人和飛禽、走獸、昆蟲的樣式。」(羅馬書1:21–23)
若然以人自己本身的角度去詮釋聖經,就很容易會出現錯解經文的情況,如現代流傳的政治神學、婦女神學、同性戀神學、榮耀神學、兩約論等等,都是以「我」作為思想的中心去詮釋聖經所帶來的產物。
不過由於人始終是「自我中心」的動物,因此無論是你還是我,都會犯以自己作為思考的出發點這個陋習,所以我們才需要放下自我,學習以聖經為中心去研讀聖經。
「因為知道我們的舊人和他同釘十字架,使罪身滅絕,叫我們不再作罪的奴僕。」(羅馬書6:6)
那個「舊人」,不正是我們的「自我」嗎?
後記:早一陣子和兄長大人談論聖經,他說聖經作者好像是故意把事情寫得模糊,造成一段經文可以包含多重意思。造成這樣的原因,是聖經始終是超過千年的讀物,時代背景和現代已全然不同,再加上作者已離開人世,造成現代人的解讀困難。但我始終認為,同一段經文所帶出的信息只有一個。聖經作者只是神的傳言人,不是抽象派藝術家,他們不會寫出毋寧兩可,當代人看不懂的東西出來。而現代人之所以看不清那唯一的訊息,是因為我們老是以現今的時代背景和思維模式去思想聖經,試問又怎能清楚讀懂,這不同樣是以「我」為中心去思想聖經嗎?
因此我們閱讀聖經的方法,應是放棄我們的預設立場,謙卑地思想經文所表達的真正意思,然後才去思想如何把得到的訊息應用在生活之中,而並非反其道而行。沒錯,雖然聖經是很久以前已經寫成的書卷,在人看來好像不合時宜,但最奇妙的是,它內裡的訊息仍然適用於我們週遭的生活中,無他,因為即使時代如何變遷,人的本相始終不變。
在古代有「伯牙碎琴」這個故事講述知音難求。從前有一對至交名為俞伯牙和鐘子期,俞伯牙善於演奏,鐘子期則善於欣賞。後期鐘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萬分,認為知音已死,天下不會再有人像鐘子期一樣能體會他演奏時的意境,所以他把自己心愛的琴摔碎,並終生不再彈琴。
到現代,《Harry Potter》的作者J. K. Rowling就非常不滿讀者肆意地把她的作品改篇成不同的同人作品,雖然這是出於讀者們對原著的愛,但Rowling就是不買帳。從這些例子,都可以看出一個能了解作品所表達出來的意思,並對此作出尊重的人,對一名作者是如何地重要。
笛卡兒進路
不但如此,就連近代神學家都是以笛卡兒式的進路(Cartesian,Cartesius是笛卡兒的拉丁名字)去詮釋聖經。
「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摩太後書3:16–17)
「因為預言從來沒有出於人意的,乃是人被聖靈感動,說出神的話來。」(彼得後書1:21)
聖經是由神啟示給眾聖經作者,再經由他們的手所寫成的經卷。因此聖經其實就是神的話,是毫無錯誤(當然對不信的人而言,他們當然並不認為聖經無謬誤,但對我們這些信徒而言,若不信聖經是神的話語,那倒不如不信),並帶有權柄,而且每一段經文都有神想帶出來的訊息,叫人能得益處。因此當我們研讀聖經的時候,首先必須要思想究竟神要帶出來的信息是甚麼,即是以經文的上下文、當時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和整本聖經的脈絡是否有衝突來解讀聖經,然後才思想如何把經文的教導應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上(即非笛卡兒進路,Non-cartesian)。但笛卡兒式的神學進路並不是這樣。
根據懷疑論的精神,除了自己之外,絕不承認任何事物為真,並只視自己完全不懷疑的事物為真理。換言之,當人思想一個觀念的時候,若要認同那一觀念是正確的,就必須先要經得起「我」的邏輯考驗。事實上人的邏輯思維是由那人本身的知識、成長背景、個人經驗等所組成,基於人本身是有限的存在,再加上被罪所扭曲,因此人的邏輯其實比我們所想像的不可靠得多。
「因為,他們雖然知道神,卻不當作神榮耀他,也不感謝他。他們的思念變為虛妄,無知的心就昏暗了。自稱為聰明,反成了愚拙,將不能朽壞之神的榮耀變為偶像,彷彿必朽壞的人和飛禽、走獸、昆蟲的樣式。」(羅馬書1:21–23)
若然以人自己本身的角度去詮釋聖經,就很容易會出現錯解經文的情況,如現代流傳的政治神學、婦女神學、同性戀神學、榮耀神學、兩約論等等,都是以「我」作為思想的中心去詮釋聖經所帶來的產物。
不過由於人始終是「自我中心」的動物,因此無論是你還是我,都會犯以自己作為思考的出發點這個陋習,所以我們才需要放下自我,學習以聖經為中心去研讀聖經。
「因為知道我們的舊人和他同釘十字架,使罪身滅絕,叫我們不再作罪的奴僕。」(羅馬書6:6)
那個「舊人」,不正是我們的「自我」嗎?
後記:早一陣子和兄長大人談論聖經,他說聖經作者好像是故意把事情寫得模糊,造成一段經文可以包含多重意思。造成這樣的原因,是聖經始終是超過千年的讀物,時代背景和現代已全然不同,再加上作者已離開人世,造成現代人的解讀困難。但我始終認為,同一段經文所帶出的信息只有一個。聖經作者只是神的傳言人,不是抽象派藝術家,他們不會寫出毋寧兩可,當代人看不懂的東西出來。而現代人之所以看不清那唯一的訊息,是因為我們老是以現今的時代背景和思維模式去思想聖經,試問又怎能清楚讀懂,這不同樣是以「我」為中心去思想聖經嗎?
因此我們閱讀聖經的方法,應是放棄我們的預設立場,謙卑地思想經文所表達的真正意思,然後才去思想如何把得到的訊息應用在生活之中,而並非反其道而行。沒錯,雖然聖經是很久以前已經寫成的書卷,在人看來好像不合時宜,但最奇妙的是,它內裡的訊息仍然適用於我們週遭的生活中,無他,因為即使時代如何變遷,人的本相始終不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