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在上一篇blog文介紹的傳記《DNA光環背後的奇女子:羅莎琳‧法蘭克林的一生》的作者Brenda Maddox在書中大事抨擊發現DNA結構的其中一位重要人物,獲得196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James Watson(1928–)所寫的自傳《雙螺旋:DNA結構發現者的青春告白》(The Double Helix: A Personal Account of the Discovery of the Structure of DNA,陳正萱、張項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就把這本書借回來拜讀一下了。不過讀完後,我發現事情並沒有Maddox所寫的那麼嚴重。
我以前一直對科學史都是興趣缺缺,對我來說,一個科學理論或發明,只需知道它內裡的原理就可以了,至於這是誰人發現的,並不重要。即使知道是誰發現,我也只是對那人作出欣賞,僅此而已。不過讀完傳記作家Brenda Maddox的《DNA光環背後的奇女子:羅莎琳‧法蘭克林的一生》(Rosalind Franklin: The Dark Lady of DNA,楊玉齡譯)後,發現其實科學史比我想像中有趣得多。
本書作者Brenda Maddox是美國新聞工作者和傳記作家,曾為著名演員Elizabeth Taylor(1932–2011)、英國小說家D. H. Lawrence(1885–1930)、愛爾蘭詩人W. B. Yeats(1865–1939)撰寫傳記,曾多次獲得傳記大獎。為了寫成本書,Maddox親自採訪了發現DNA結構的另外三位重要人物,亦因該發現而同獲196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Maurice Wilkins(1916–2004)、Francis Crick(1916–2004)和James Watson(1928–),當然還有Rosalind的親朋好友、同事和從他們處得到的書信、研究筆記,經過多方的查證、整理,以極其嚴謹的態度寫成本書,所以本書不但是一本傳記,亦是一本歷史書。最後本書榮獲2002年美國《洛杉磯時報》科學及科技書獎和2003年英國Marsh傳記獎。
Crick和Wilkins是朋友關係,因此Wilkins經常向Crick和他在Cavendish Laboratory的同事Watson訴苦。有一次Wilkins竟然把揭示DNA結構的晶體繞射照片給Watson看,一眼看出該照片的重要性的Watson,把這消息告訴Crick,於是Crick利用關係,得到Rosalind提交給資助Randall實驗室的醫學研究委員會(Medical Research Council)的研究報告,雖然那篇報告並非機密,可是在發現DNA結構的論文中,Crick和Watson並沒有向Rosalind和Wilkins致謝,亦沒透露他們所得資料的來源,因此很多人都認為他們嚴重違反科學道德。不過作為當事人,Rosalind並沒有表達出任何憤怒的情緒,反而很欣賞Crick和Watson能夠解答她尚未能解開的問題(但沒有證據顯示她知道她的研究成果被人盜用),並和他們成為朋友。不過我認為即使Rosalind知道Crick和Watson盜用她的研究成果,她可能會有點生氣,但並不會影響她對二人的欣賞,因為從書中的描述來看,Rosalind是九型人格中的五號(善於觀察),而且還是非常典型的那種。
可惜天意弄人,原本母親Ludovika打算把當時18歲的姐姐Helene介紹給他們的表親,奧地利皇帝,即後來的奧匈帝國皇帝Franz Joseph I(1830–1916)認識,可是Franz Joseph I卻愛上了當時年僅15歲的Elisabeth,兩人於最後於相識一年後結婚。
但由於Elisabeth從來沒受過任何宮廷訓練,加上其愛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生活的性格,使到她一直和皇太后Sophie(1805–1872)處得不好。Sophie甚至剝奪其子女撫養權,Franz Joseph I雖然深愛護著她,但也不敢違背母親,使得Elisabeth在維也納的皇宮中更無依靠 。
於是Elisabeth離開宮廷,開始了漫無目的的旅行生活,旅行不僅變成了她生活的意義,而且亦幫助她忘記自己的痛苦,可是兒子Rudolf(1858–1889)的死卻讓她墮進深淵。Rudolf和她的母親一樣都是喜歡親近平民,熱愛自由的人,並希望把國家從君主制改為共和制,但最後在父親Franz Joseph I的阻撓下失敗。Franz Joseph I更強迫Rudolf娶一名他根本不愛的女人作為妻子,以鞏固皇族的血統。而Rudolf真正的愛人Mary Vetsera女男爵卻是平民出身,Franz Joseph I用強硬的手段,包括軟禁自己的兒子也要拆散他們,最後Rudolf和Mary Vetsera逃出皇宮,於Mayerling的小屋殉情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