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2日 星期四

江蘇園林之旅 Part 5 中山陵

中山陵是國父孫中山(1866–1925)的陵墓,亦是中國目前為止最後一座以封建帝王規格興建的陵墓,與明孝陵毗鄰。

陵墓的建築布局按南北向中軸線對稱布置在中茅山南麓的緩坡上,平面為大鐘形,有「喚醒民眾」的意思(若是要「喚醒民眾」,就不要建充斥著封建思想氣息的陵墓)。南面入口處的牌坊和墓道如鐘下的懸索,墓道以北沿山勢向上,依次為陵門、碑亭、石階、大平台、祭堂、墓室,與四周的圍牆形成了大鐘的本體,祭堂後的墓室如大鐘的鐘鈕。最高處的祭堂到牌坊的平面距離為700米,垂直落差為73米。下圖為中山陵的航拍照片,來自Wikipedia,照片的左下方為祭堂和墓室,右上方為牌坊


牌坊,為了方便民眾參拜,中山陵是免費入場,所以那邊人流比明孝陵多很多


墓道,為一條長約480米、闊約40米的緩長坡道。即使換了名字,但風格和帝王陵墓的「神道」相當相似


整個陵墓建築群都採用藍色琉璃瓦、花崗石牆面,仿照中國古式宮殿造型,應用西方建築的設計和建造技術建成


墓道的盡頭,正是陵門,位處於中山陵中軸線的正中位置上


碑亭


碑亭內豎立著以花崗石建造的墓碑


越過碑亭,就是通向祭堂的8段290級石階


整段石階依照著中茅山的緩坡而建,以蘇州金山花崗石砌成,各段之間設置一個平台。這種台階與平台交錯的設計形成了兩種視覺效果:向上仰視只見台階,不見平台


向下俯視則只見平台,不見台階


看到這陣勢,應該有不少人會感到腳軟吧。我們原本也只是打算走到第二個平台,拍拍照,就打道回府。可是當踏上石階後,發現踏上的感覺相當輕鬆,如履平地,和我們平常踏的梯級很不一樣。結果走呀走,竟然在不知不覺間走到祭堂對出的平台,還沒有氣喘,我平常上我家屋苑連接停車場和平台間的樓梯也有輕微氣喘,在那邊竟然沒有,實在是不可思義


從上面俯瞰,就可感受到這真是一處人傑地靈的地方


第六層的平台兩側安放著上海特別市政府為紀念「奉安大典」(所謂「奉安」,是指安葬皇帝或父親的儀式。由於孫中山被尊為「國父」,所以其遺體安葬就以「奉安」之禮而行)而捐獻的一對仿古銅鼎,上刻「奉安大典」四個篆字


其中西側的銅鼎於1937年12月的南京保衛戰中被日軍彈片擊中,留下了彈孔


這尊石獅還真是有趣


石階的盡頭,正是祭堂


上下重檐之間的直額,上刻孫中山手書的「天地正氣」四個金字;門楣上方的額枋從右至左分別為中國國民黨首任黨主席張靜江(1877–1950)書寫的「民族」、「民生」、「民權」六個篆書金字


這個祭堂之所以建在如此高的位置上,是因為在選址時,孫中山的兒子孫科(1891–1973)和第二任妻子宋慶玲(1893–1981)等人提出,墓址要高過明孝陵,並且「不可使人在更高處建墓」,似乎是有意把孫氏「神格化」,亦從另一方面引證,即使當時的新中國聲稱為民主國家,但封建思想仍深植時人的心中


祭堂內有一孫中山白色大理石坐像


唔‥‥其實這是在靈堂外拍攝,坐像後面正是墓室正門,當然是不准入內打擾先人


根據Wikipedia的描述,墓室呈圓形,正中為以白色大理石雕刻的孫中山臥像,按照孫中山遺體的形象塑造。至於其遺體以銅棺盛殮,安葬於臥像下方5米處的墓穴內。

由於孫中山逝世前一天曾提出要如蘇聯創立人列寧(Vladimir Lenin,1870–1924)般保留遺體,所以其遺體也同樣做了防腐處理,國民政府更與蘇聯接洽,定制安葬列寧時所使用的「水晶棺」。可是由於初期的防腐處理不夠理想,其遺體的皮膚在「奉安大典」前已開始變黑,再加上南京炎熱潮濕,難以原整保存遺體,不可能按照其希望那樣長期保存,於是只能改為土葬。若以上記載真是屬實,那麼之前所寫的「神格化」,可由「似乎」,變為「肯定」‥‥

雖然我們應要以尊敬的態度來面對先人,但讀完網上的資料,再加上親身的體驗,我實在尊敬不來‥‥

2015年1月20日 星期二

聖殿、經卷與使者:羅馬時代以色列地區之考古發現

雖然不少人認為聖經考古學的目的是透過考古發現,以證明神的存在。可是聖經作為啟示文學,其存在本身已說明神從來不需要我們這些凡人去證明祂是否存在,而是由祂自己本身去證明。作為信徒,我們只需見證祂在人類歷史上的作為,而無需嘗試花心思去找一些物品、遺跡去向不信的人證明祂是否存在,就如當活生生的耶穌基督在不信的法利賽人面前行神蹟時,他們寧願相信耶穌是靠魔鬼的力量去行,而非祂自己本身就是神,就可證明聖經考古學對傳福音、護教的作用,其實相當有限,因只要人被偏見所蒙敝,即使事實擺在他面前,他仍可以不信它。

因此聖經考古的價值,並非是要證明甚麼,而是好像一般的考古學般,幫助我們去認識、了解聖經時期周邊國家的文化、政治背景,讓我們更了解聖經想要表達的信息,特別是傳統上難解經文的解讀和矯正傳統上解釋錯誤的經文的意思。而今次這個由亞洲協會香港中心和耶路撒冷以色列博物館合辦的「聖殿、經卷與使者:羅馬時代以色列地區之考古發現」展覽,就是藉著和當時期相關的考古發現,幫助我們去了解耶路撒冷第二聖殿時期(前516–70),特別是被羅馬人統治時期的猶太人的日常生活、宗教、文化、政治和社會背景,特別是在猶太人又再重新站在世界歷史聚光燈下的現在,此展覽變得更有意思。

即使是基督徒來參觀,都很可能對當時的社會環境認知還是一知半解,更何況是非信徒,因此參觀導賞團,或直接下載免費語音導覽智能手機應用程式,對我們相當有幫助,時間和下載地點可登入以下連結:http://asiasociety.org/hong-kong/exhibitions/temple-scrolls-and-divine-messengers-archaeology-land-israel-roman-times_chi#

整個展覽分為四個展廳和一個偏廳:第一展廳透過短片、文物讓我們了解耶路撒冷與聖殿對猶太人的重要性。當中最重要的展品,是由猶太歷史學家Flavius Josephus(37–100)撰寫,記載了從舊約聖經最開始到公元一世紀整個猶太歷史的《猶太古史》(The Jewish Antiquities,94)的拉丁文譯本。雖然和舊約聖經重疊的歷史記載和聖經所記的差不多,但其記載的舊約聖經以後直到猶太人與羅馬人爆發獨立戰爭的一段歷史,非常幫助我們了解第二聖殿和基督教孕育時期的歷史。順帶一提,此書的中文版已於早兩年推出,對此段歷史有興趣,又不想讀艱澀的古英文的朋友,可買來一讀。

第二展廳是介紹當時猶太人的習俗。由於耶和華神是全然聖潔的神,所以從出土的文物中也可看出,傳統猶太人所使用的器皿、建築,全不會上色,連花紋也沒有。展出的文物中只有骨龕是有六葉花紋,因當時的猶太教嚴禁以動物作圖案,以避免圖像崇拜,連天使也不可以有形象,六葉圖案其實就是用來代表天使的六翼。

不過因羅馬文化的入侵,那時期的出土文物,已開始沾染羅馬的特色,雖然圖案仍比我們從其他博物館看到的羅馬陶器簡單,但已開始為它們上色,可見兩者文化已有開始融合的跡象,這在猶太人的上流社會中特別明顯。

純以藝術欣賞角度來看,我個人最喜歡那些出土銀幣,比我們現在用的那些漂亮很多。

由於受不了越來越世俗化的猶太社群,有些猶太人決定離開大城市的生活,進入曠野,過著禁慾苦修、安貧樂道、研習古卷的生活(原來天主教的「修道主義」在當時也不是甚麼新鮮事), 他們就是第三展廳所介紹,亦是保存「死海古卷」(Dead Sea Scrolls)的重要人物,愛色尼派(Essenes)。當中最重要的展品,是從昆蘭發掘出來,用來作盛載書卷的書卷瓶。考古學家相信瓶器原本是用來作盛載食物的,但在羅馬入侵耶路撒冷期間,被難民將書卷存放於內,以免被發現銷毀,故此書卷瓶和內裡經卷的大小才有不合比例的現象。

「死海古卷」是目前最古老的希伯來文舊約聖經抄本,其發現被譽為上個世紀其中之一個最偉大的考古發現,其重要之處,是它比原本最為古老的舊約聖經抄本《馬所拉文本》(Masoretic Text),還要早一千年,到大約公元前三世紀至一世紀。根據考古發現,除了《以斯帖記》外,《舊約全書》各經卷的內容都能在死海古卷的殘片中找到,還有一些今天雖然被天主教承認,但被新教認為是外典(即次經和偽經)的經卷,亦有一些和聖經無關的文獻。

根據學者鑑定,雖然有些少失誤,但整體上,「死海古卷」和《馬所拉文本》的經文並無意思上的分別,即在這一千年的抄寫中,除了一些對經文意義並無影響,字母上的少量錯誤外,抄寫大致上是準確的,亦證明雖然聖經原本已經消失於歷史的長河中,但負責抄寫的文士一直以來都是以極其嚴謹的態度,把神啟示的信息,一代又一代流傳下去。

偏廳展出的是按照原物仿製,「死海古卷」中保全最完整的其中一卷書,舊約聖經的《以賽亞書》,原物現存於以色列博物館,由於要進行修復工作,是次在香港展出的為仿製品。

《以賽亞書》是除《詩篇》以外,聖經最長的一卷書,共66章,內容非常豐富,包含神對其子民的審判與管教;拯救與回轉,更運用當時以色列人所面對的歷史處境,包括被侵略、亡國、被擄、回歸,闡釋以上的教導,鼓勵以色人成為神的僕人,見證祂的作為,讓外邦都能得著福音的盼望。《以賽亞書》是舊約聖經中,除《創世記》外,唯一一卷清楚寫明外邦藉神的僕人—以色列得救的書卷,加上其回應社會變遷的信息,因此不論是第二聖殿,還是耶穌基督和使徒時期,甚至是現代,《以賽亞書》的內容都經常被提及引用,這也可能是其中一個《以賽亞書》在「死海古卷」中,保全得較為完好,抄本數目也較多的原因。

最後第四展廳介紹的,是於第二聖殿時期相當流行的天使崇拜,當中的重要展品,是「死海古卷」的七份原著古卷之一,以天使加百列為主角的《戰卷》的仿製本,和於最近十數年才發現的《加百列啟示石碑》,展廳內更有展出學者為當中的古希伯來文所作的中文翻譯,可惜的,是因部份文字經已褪色(此碑的文字都是用墨水所寫,並非雕刻,能看到字已是不錯的了),以致難以辨認,譯出來的,都是讓人不明所以的訊息。

由於是次展覽不准拍攝,所以今次無法放上圖片,想看實物的朋友,直接去看展覽吧,麻雀雖小,但絕對五臟俱全。

特別把是次展覽推介給,想去以色列一帶旅行參觀,但因不夠旅費或擔心安全而沒去的朋友,看實物和看照片真的是有很大分別的。

還有是次展覽將於2015年1月25日結束,要去就快些去啊,這類展覽是可一不可再的。

2015年1月19日 星期一

令人糾結的死刑

昨晚看新聞,看到印尼政府無視外國元首們的求情,堅持於當日凌晨處決六名包括來自巴西和荷蘭,被判死刑的毒販。事件引發巴西和荷蘭於當日即召回駐印尼大使,以示抗議,批評處決殘忍兼不人道。於是沈寂一時的死刑存廢問題,又再浮上水面。

人誰無過


「於是各人都回家去了;耶穌卻往橄欖山去,清早又回到殿裡。眾百姓都到他那裡去,他就坐下,教訓他們。文士和法利賽人帶著一個行淫時被拿的婦人來,叫他站在當中,就對耶穌說:夫子,這婦人是正行淫之時被拿的。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們把這樣的婦人用石頭打死。你說該把他怎麼樣呢?他們說這話,乃試探耶穌,要得著告他的把柄。耶穌卻彎著腰,用指頭在地上畫字。他們還是不住的問他,耶穌就直起腰來,對他們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他。於是又彎著腰,用指頭在地上畫字。他們聽見這話,就從老到少,一個一個的都出去了, 只剩下耶穌一人,還有那婦人仍然站在當中。耶穌就直起腰來,對他說:婦人,那些人在哪裡呢?沒有人定你的罪嗎?他說:主啊,沒有。耶穌說:我也不定你的 罪。去吧,從此不要再犯罪了!」(約翰福音8:1–11)

人誰無過,那些毒販和我們每一個人一樣,都是有罪的人,分別只在於他們犯的罪比較明顯,後果比較嚴重,但本質上仍是一樣,即使現在我們這些普通人所犯的罪好像既不明顯,後果也不嚴重,但我們也得承認那些「小罪」,在沒有刻以制止改正的情況下,會不斷累積,最後成為人所共知的「大罪」,「小時偷針,大時偷金」就是這道理。所以我們也沒甚麼資格去判定一個人是不是該死,更何況在始祖犯罪後,若沒有耶穌基督的救贖,我們人類也逃不過因罪而死的刑罰,分別只是早一點和遲一點的分別罷了。可是

法治


「沒有異象(或譯:默示),民就放肆;惟遵守律法的,便為有福。只用言語,僕人不肯受管教;他雖然明白,也不留意。」(箴言29:18-19)

基於人的罪性,雖然人是可以棄惡揚善,但人仍是天生傾向犯罪。再加上罪本身常有美麗的包裝,讓人會好像夏娃一樣,因受其吸引而去犯罪,就好像那些毒販也是因為販毒所帶來的龐大利益才會犯罪一樣。因此若不強調犯罪的後果,「民就放肆」,這就是律法存在的意義,即使人沒資格審判別人,但仍需要有法律去規範人的行為,並付予特定人士審判、懲罰人的權力,以免社會因人的罪性而陷入混亂,所以就有「法治」此一說法出現,不是人去審判別人,而是由法律去審判,人只是依法辦事。

還有甚麼好說


因此法律本身往往帶有刑罰,其目的不是教化,而是要阻嚇,因犯罪是要付代價的,犯越嚴重的罪行,刑罰自然越高,而死刑就被視為最終極的刑罰存在。因此明知後果如此嚴重,還要去犯,被判處極刑,還有甚麼好說。就好像有人問以色列人入迦南時,為甚麼要那麼殘忍地殺盡那些包括亞摩利人在內的當地人

「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的確知道,你的後裔必寄居別人的地,又服事那地的人;那地的人要苦待他們四百年。並且他們所要服事的那國,我要懲罰,後來他們必帶著許多財物從那裡出來。但你要享大壽數,平平安安地歸到你列祖那裡,被人埋葬。到了第四代,他們必回到此地,因為亞摩利人的罪孽還沒有滿盈。」(創世記15:13–16)

上帝都已忍了他們四百年,可謂給盡他們機會,才去審判他們,而且對於及時回轉的喇合一家,祂也沒有殺他們,我們還有甚麼好說。

因此巴西和荷蘭政府的行為,給人的感覺是,她們像是在包庇那些毒犯的罪行一樣。

死刑的惡


可是死刑作為刑罰,仍是帶來很多問題:包括直接握殺人悔改的機會,雖然由判刑到受刑期間,犯人仍有時間悔改,但不排除某些人要經過多時的掙扎,才去悔改,我們不能因此握殺他們的機會(當然機會稍瞬即逝,你當初把握不到,人家也沒有責任一定要再給你);雖然設立法律的目的是阻嚇,但處罰本身的意義其實是在教化,目的是要幫助犯事的人改過(所以懲教處這個名字起得真有意思 ),而並不是鼓吹人復仇,因我們每一個人都曾經得罪過別人

「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馬太福音6:14–15)

最糟糕的,是處死了就是死了,是不能翻生的,萬一事後發現那是冤案,想補救也不行,而且比起死刑,不准假釋的無期徒刑,或是超過百年以上的超長有期徒刑,同樣能產生極大的阻嚇作用,還有無論那人悔改與否,他都要贖罪,亦要在監獄工作,說不定比他判刑前對社會所作的貢獻更大。

一方面是「人道主義」,另一方面是「應報主義」,所以死刑存廢問題才會如此令人糾結。

結語


基於「人道主義」的精神,耶穌基督的教導,死刑是必需要廢除的,但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傳道書3:1)

神始終是那位聖潔的神,祂可以寬容我們,饒恕我們,給予我們時間悔改回轉,但若在祂定下的時間臨到時,我們仍死不悔改,審判臨到時,我們還可以說甚麼呢?

2015年1月15日 星期四

江蘇園林之旅 Part 4 明孝陵

鍾山風景區鄰近南京市中心,相傳是一風水寶地,歷代不少君王將相也葬於此地,包括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君主孫權(182–252)、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1328–1398)和其陪葬功臣、國父孫中山(1866–1925),我們會首先參觀朱元璋的陵墓明孝陵,然後再去中山陵。

外來的交通工具進入明孝陵景區後,只可在下圖的路口下車,然後步行到明孝陵景區售票處購買明孝陵景區門票,再憑票免費轉乘景區小火車到鍾山風景區的各景點遊覽 ,但景點內的路還是要自己走。不想走路的朋友可自行包一輛電瓶車遊覽,我們一行六人包了一輛六人車(就是下圖那種),RMB300一輛,包導遊


明孝陵是朱元璋和皇后馬氏(1332–1382)的合葬陵墓,因陵墓動工後的翌年,馬皇后去世,於同年葬入此陵,其諡號為「孝慈」,故取名「孝陵」


導遊說若要遊陵寢,就要下車步行參觀,但長輩們說不想走,所以就沒有入去,直接坐車參觀神道去了。但我其實是很想入去參觀的,不過始終要尊重長輩們的意願,希望將來有機會自己和父親大人再來逛吧。

因為我們是從陵寢出發,所以我們是從神道的尾部,欞星門進入神道


神道全長2.4公里,若沒電瓶車,要走完也要花上一段時間,不過看到如斯美景,我並不介意走畢全程,慢慢看,慢慢拍


神道由東向西北延伸,兩旁依次排列著獅子、獬豸、駱駝、象、麒麟、馬六種石獸,每種兩對,分立、跪兩姿勢,石獸之後又有望柱一對、武臣兩對、文臣兩對,夾道迎候君王

 
這些石獸體現了皇家陵寢的禮儀要求,各有寓意,如象是獸中巨物,牠的四腿粗壯有力,堅如磐石,表示國家江山的穩固


駱駝是沙漠的象徵,表示國家疆域遼闊,皇帝威鎮四方


獅子為百獸之王,牠既是皇權的象徵,又有鎮魔辟邪的作用


秋天是參觀神道的好季節,但並不代表其他季節沒甚麼好看,如明孝陵位處的梅花山,本身是中國四大梅園之一,冬天正是賞梅的季節;春天亦有桃花、櫻花、玉蘭盛放,不同季節的明孝陵,都散發著不同的美


唯一可惜的,是當天煙霧迷漫,缺少陽光的照射,否則會更美


在這裡拍婚紗照真不錯


離開神道


就是孫權墓了


相傳明孝陵興建的時候,原本是想將孫權墓遷走的,可是朱元璋說孫權是條好漢,要讓他為自己守墓,所以最後並沒有遷走他的陵墓,由此可見其不可一世的一面。

雖然坐電瓶車遊神道真的是很輕鬆,但由於途中只停兩個點,也因此錯過了不少景點,所以我覺得還是步行比較好,希望下次有機會能再來,順便參觀孫權墓和陪葬的明朝開國功臣的墓。

2015年1月14日 星期三

江蘇園林之旅 Part 3 瘦西湖

瘦西湖雖然名湖,其實是一道河,原是由歷代揚州城的護城河構成。到明清時期,許多富甲天下的鹽商紛紛在沿河兩岸,重金構築水上園林。清初詩人汪沆的一首感慨富商揮金如土的詩作寫道:「垂柳不斷接殘蕪,雁齒紅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自此此河被喚作瘦西湖


自大運河於去年被列作世界文化遺產後,多條水路與大運河相連的瘦西湖也身價暴升,原本每位RMB90的門票,加至RMB150,遊船也加至大約RMB100一位,還要和其他人共乘一船,個人認為實在不值。

由於瘦西湖幅員廣大,各景點也分得很散,若用步行,要花上大半天才走得完。而且今次同行的長輩多,他們也走不了太遠的路,所以即使貴,還是要找代步的工具,於是每輛RMB70的人力車就成為我們的選擇了,每輛可乘兩人,也不算太貴。

我們從南大門出發


第一個景點是位於出口旁的虹橋


徐園是民國四年(1915年)為紀念辛亥革命時期的軍閥徐寶山,而構建的祠堂


徐園很小,只有一館


一亭


和一榭


徐園牌匾上的園字寫法詭異,為一個方框包裹一個虎字。相傳徐寶山請了一位書法家吉亮工為此園題字,但吉亮工瞧不起徐寶山一介軍閥,再三推託。徐寶山於是借故將吉亮工灌醉,進而求字。吉亮工寫至一半猛然酒醒,在寫到「園」字時,把框里的「袁」字寫得像個「虎」字,然後再將外框一繞,有暗諷徐老虎(徐寶山屬虎,故被人稱為「徐老虎」)是困獸之意


穿過徐園


就是小金山了


小金山是瘦西湖最大的一個島,有各大小不同的橋把它和河的兩岸連接起來


離開小金山繼續走


就是揚州的標誌性建築五亭橋了


五亭橋又名蓮花橋,於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駐紮在揚州的兩淮鹽運使高恆(最後此人因侵吞鹽引而被判處死刑),為了迎接乾隆帝(1711–1799)南巡,開鑿了一條從揚州城向西北直抵平山堂的蓮花埂新河(即現在的瘦西湖主道),並在蓮性寺以北,湖面狹窄之處建造了五亭橋,以便於南北通行


從橋上拍的景色


離開五亭橋


繼續走


就是二十四橋景區


二十四橋,出自唐代著名詩人杜牧(803–852)的詩句「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橋上下兩側各有24個臺階,圍以24根白玉欄杆和24塊欄板


由於長輩們說累了,我們沒有再繼續向北大門那邊走,而是從西大門離開


雖然瘦西湖給人的整體感覺是很舒適,但門票實在太貴,加上我們又不是在最佳的季節(最佳季節是春天,正所謂「煙花三月下揚州」嘛,但雪景也不錯)前來, 所以真的是有點兒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