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4日 星期一

歌星巡禮(18) - 梅艷芳

很多人說「戲子無情」,當年八九民運有不少演藝界人士參加「民主歌聲獻中華」,為民運聲援,但事到如今,他們大都北望神州,前仆後繼地奉承中央。在他們當中,一直堅守著民主陣線的梅艷芳(Anita Mui),可說是最「有情有義」(司徒華語)的一個。

梅艷芳出生於一個單親家庭,由於父親早逝,小小年紀的她就要以賣唱維持生計,因此在她短短40年的人生中,卻有36年的舞台經驗。由於當年賣唱被視為不正經的行業,因此當年梅在學校受盡別人的白眼。令她倍感孤單,再加上要幫補家計,亦讓她失去了珍貴的童年。可能因為這樣,長大了的梅很喜歡熱鬧,討厭孤獨。

1982年,當時年僅18歲的梅艷芳參加了由無線電視和華星唱片舉辦的「第一屆新秀歌唱比賽」,並以無敵的姿態摘下冠軍,正式踏上星途,馬上大紅,基本上在梅整個星途中,從沒經歷過任何低潮。

梅艷芳是香港少數無論在歌、舞、演上都能列入一流之列的藝人,亦是至今唯一一位能在同一年分同時獲得最受歡迎女歌星和最佳女主角的香港藝人,可說是「天生就是食這行飯」,並擁有「百變天后」和「東方麥當娜」的美譽。

梅艷芳亦是在娛樂圈中公認人緣廣的人。為人豪爽、仗義、對人真誠、堅持信念,這些有如俠女的風範都是她為人稱道的地方,特別是她對八九民運始終如一的態度,一直以來都被受到不少港人所稱頌。

在六四事件之前的梅艷芳原本都和一般香港人一樣都對政治冷感,《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後,都是想著去移民。但自八九民運開始,梅一直都積極參與各種聲援運動。到六四事件發生後,梅積極參與拯救民運人士的「黃雀行動」,傳說學運領袖吾爾開希就是被梅所救,在梅的喪禮上,吾爾開希亦有出席,更增加傳言的可信性。更甚的是,梅主動放棄本已到手,不少港人夢寐以求的加拿大護照,誓要和留下來的港人共同進退。那些不到被傳媒「踢爆」的一刻,都不放棄外國護照的高官和議員,他們連一個只有中一學歷的「歌女」也不如。

相對於其他北望神州藝人,梅艷芳雖然不像鄧麗君那樣完全拒絕回到祖國,成為香港演藝人協會會長後更積極於兩地之間的藝術交流,但她個人並不算太積極於投入內地的工作中,只把著眼點放在藝術交流與及和內地fans的互動上,更自言自己一直都是「民主運動的忠貞分子」。當然在梅過生的時候,內地的影視市場才剛開放,藝人對內地工作的投入度仍不算大,若然梅能活到現在,說不定也會受不了誘惑。但對於甘於放棄本已到手的加拿大國藉、仗義疏財的梅,我寧願相信她會繼續堅持下去,正如她當年所言:「如果我在支持六四方面半途而廢,就會浪費以前所做的一切」。不過她永遠也不用面對這個問題了,這也可算是她的幸福吧!

電影《似水流年》的同名主題曲(1984 曲:喜多郎 詞:鄭國江),該電影描述一名在香港工作的女子,多年後回到家鄉,發現很多人、事已和她的回憶不一樣了的故事。「留下只有思念」



專輯《似水流年》的《蔓珠莎華》(1985 曲:宇崎龍童 詞:潘偉源)



《壞女孩》的《夢伴》(1985 曲:鈴木 キサブロー 詞:林敏聰),當年梅艷芳有不少歌曲都來自她的舊日戀人近藤真彥



《淑女》的《黑夜的豹》(1989 曲:倫永亮 詞:林振強)



《In Brasil》的《夕陽之歌》(1989 曲:馬飼野康二 詞:陳少琪),這一首歌可說是梅艷芳一生的寫照,所以她才選這首歌作為人生的最後一曲吧。看著她最後的背影,真的讓人更感寂寥


專輯《封面女郎》的同名曲(1990 曲:倫永亮 詞:林振強) 



電影《客途秋恨》的主題曲《秋天復秋天》(1990 曲:陳揚 詞:潘源良),雖然梅艷芳被譽為「舞台女王」,但個人喜歡她唱慢歌的時候,真的是超有味道



電影《現代豪俠傳》的主題曲《女人心》(1993 曲:羅大佑 詞:林夕),相對於光芒萬丈的星途,梅艷芳的情路可謂坎坷非常,直到她離世的一刻,她還是找不到那隻「小白兔」。但以她的名氣和強勢的性格,除非是到無人認識她的地方生活,否則要找到那隻「小白兔」,真的有如天方夜譚。但身為女人,就算性格再強勢,還是希望能得到男人呵護,並建立一個家庭。最後嫁給舞台,實屬無奈之舉


《是這樣的》的《如夜》(1994 曲:Dick Lee 詞:潘源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