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2日 星期二

提升孩子的學習動機和自理能力

我們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動機,例如我們努力工作的動機可能是賺取金錢,又可能是希望得到別人的欣賞,或可能是成就感,亦可能工作的內容本身就是自己的興趣,動機越多,特別當個別動機能產生的推動力越大,再艱苦的工作我們都可以咬緊牙關去完成。

同樣孩子學習都需要動機,可是今日香港的教育制度和充斥社會每一個角落的競爭氣氛,正不斷握殺孩子們的學習動機。

這個競爭的環境有如金字塔一般,不斷淘汰弱者,而且規則只得一個,就是以學業成績來定生死。於是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被淘汰,不少家長用大量的補習班和興趣班填塞孩子的時間,為了讓他們進入名門學校,在當中接受更好的栽培,認識高質的朋友,為將來的漫長競爭生涯作好準備;另一方面,社會人口老化,不少學校都要面對收生,甚至「殺校」的問題,為了生存,不少學校選擇迎合大眾的心意,向學生灌輸大量的知識,要他們參加不同的校外比賽,以提升校譽。面對無論是質還是量都難以承受的課業,跟不上就要被淘汰的教學模式,越來越少能讓自己掌控的時間,除非孩子本身是能力超群,或熱愛與人爭競,否則有誰會心甘情願地去讀?

可是我們只是無權無勢的人,既不是教育局,又不是辦學團體,孩子亦需要留在學校學習,因為那裡是他們學習獨立的地方,於是我們只能默默地接受,幫助孩子嘗試去適應。

接受不等同認同,接受只是因無力改變,香港又沒有homeschooling,又不是人人有本事移民,我們無法逃離這個環境,只能學習適應,但我們不應為了適應,讓孩子和社會同化,成為愛爭競的人,不過我們可以幫助他們提升動機,重拾學習的興趣。

今日要介紹的方法就是和孩子訂立溫習合約。

家長可先想好合約細節,然後再邀請孩子討論有沒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商討完畢後就請他和家長一同簽字作實,承諾一定會努力遵守合約下的條款。讓孩子一同參與討論和簽字的好處是確保這是一份孩子經衡量後認為自己能完成的合約,可以大大減低他們不履行合約的可能性。

另外這必須是一份白紙黑字記錄清楚的正式合約,因為人的記憶並不是如我們想像般可靠,特別是對生活忙碌的都市人而言,更是這樣。很多時家長之所以不履行對孩子的承諾,不是因為他們故意食言,可能真的只是不小心忘記了,有一份正式的合約,就可以常常提醒自己答應了孩子甚麼。另一方面亦可避免孩子「出古惑」,今日的小孩比我們從前要聰明得多,不要小看了他們。


接下來讓我們讀一讀我和小姪子訂立的溫習合約內的條款:

1. 每完成一個任務,有10分

分數我是用卡片,一張是10分


不一定用卡片,用board game裡的假銀紙也可以,這可以給予孩子一個努力後能得到實質回報的經歷,對提升他們的動機很有幫助。「讀好書,將來賺大錢」這類貌似很有目標,實質是很虛無的「回報」,對孩子而言實在是太遙遠了,還是賺分最實際。

另外要提醒孩子,分數派發後不予補發,叮囑他們要自己保管,遺失了就意味著他們之前的任務是白做了,這可幫助他們改善丟三落四的習慣。

至於任務的內容,可以是家課或是溫習。一般小孩的集中力不會超過30分鐘,之後就需要休息,因此任務的內容可設定為孩子在正常發揮下30分鐘就能完成的工作,例如一般小學生的家課,大約是15分鐘完成一份,那家長就可設定某一任務的內容是完成兩份家課。任務內容可不斷按實質情況改變,總之不要超過30分鐘就可以了,若小孩「磨爛蓆」,故意做得很慢,他就要承受要花很長時間才可賺取分數和兌換時間被延遲的後果。

2. 若答案完全正確,有10分

鼓勵孩子能仔細地完成功課,和遇到較難的問題,不要太輕易地放棄或問家長,嘗試自己解答。其實只要孩子平時在學校有專心上課,在家裡努力溫習,答案全對是可以做到的,但因為家課和溫習的內容實在太多了,讓孩子失去耐性,只想盡快完成,不是經常出錯,就是旨意家長幫他解決,前者的結果是因快得慢,後者是甚麼也學不到,兩者都是不好的,加分可以幫助糾正以上問題。

3. 若任務內容有閱讀理解,完成有10分

上回提到小姪子有「閱讀理解恐懼症」,我除了用尋寶遊戲愚弄了他,把他做習題和玩遊戲的感覺混在一起,減少做習題為他帶來的不快感外,我還用了重賞的方法,正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我家小姪子越做越有信心後,更主動要我給他多些閱讀理解練習做呢。

4. 閱讀理解的答案完全正確,有10分

即是若任務內容碰巧有閱讀理解,他又全部答對,就有40分,怎能不去做?若家長發現自家小孩對某類習作特別恐懼,也可嘗試用這方法。

5. 若完成任務途中表現不佳,即使任務完成,都只得5分

這是讓孩子學習守規矩的設計,並盡量減少「磨爛蓆」的機會(都只能是盡量減少,始終經過一整天學習,孩子很多時都已經很累了,不能要求那麼多),但千萬不要1分都不給他,雖然表現不好,但他仍有出力完成自己的任務,若丁點回報都不給他,就會握殺了他藉賺分而得到,僅有的學習動機。

6. 若表現良好,會加分

這同樣是鼓勵孩子守規矩的設計,亦是家長按孩子的表現給予獎勵的時候,可以是因為專心、懂得體恤兄弟姊妹、努力解答疑難等等。可能有人覺得這些設計很物質,但口頭上的讚賞同樣都是回報的一種,都是做好事的推動力,但它們始終都只是獎勵,不應是做好事的原因,若孩子真的只因為要加分才做那些好行為,加分權始終在家長手上,大可以不加分,並乘機把那些錯誤的觀念糾正過來。

7. 每完成一個任務後就可兌換分數,1分換1分鐘自由時間,自由時間除了打機和看電視,任何事都可以做,每次最多換30分鐘

自由時間對孩子的身心靈非常重要,若能在一段時間內讓他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對穩定他們的情緒很有幫助。第7條的設計正是把休息的主導權交回孩子的手上,他們累了自然會選擇休息,若不累又想儲分以作將來之用,他們大都會選擇不休息,繼續做下一個任務(若當日的家課和溫習已全部完成,家長就可以在不用分數兌換的情況下放他們自由),我家小姪女真的為了儲分換禮物,可以連續三小時也選擇不休息。家長不用擔心孩子會太累,他們其實很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而且當完成一個任務,他們在考慮是否兌換分數的時候,通常都要糾結一兩分鐘的時間,這短短的時間已足以為大腦帶來適當的休息了。若家長真的發現孩子實在太累,已去到影響學習效率的程度,才勸他們換分休息吧,也可藉此教導他們,若只顧賺分而不休息,會影響進度和答對率,帶來因快得慢的結果,當中的道理對他們將來出去社會工作後如何安排時間很有幫助。

另外當孩子完成一個任務後就要馬上派發積分和進行兌換。很多家長不是不願獎賞給孩子,而是很喜歡等到孩子完成全部習作,甚至是等到老師派發成績後才按表現給予獎賞。我們先想想自己上班的樣子,經過一個月的辛勞後,總希望老板能馬上派發薪水,遲了一秒都要在心裡咒罵他一番,就算老板說一年後一次過補發全年薪金,我們也不願。孩子也是一樣,他們已經很努力地完成一個任務了,都想要回報,即使不多,也是他們努力後的成果,這樣他們才有動力完成接踵而來的任務,所以寧願每完成一個任務馬上給他10分,都不要等他完成一天要完成的全部任務後,才一次過派發分數。至於考試成績好是bonus,家長應依據第6條,額外作出獎勵,就好像公司業績好,員工可以得到花紅一樣,記著不論成績好壞,只要有付出努力,都應該得到最基本的工資回報,上班族和小孩都是人,不應有差別對待。

至於「自由時間除了打機和看電視,任何事都可以做」是我為小姪子定下的特別條款,因那孩子若看著螢幕的時間太長,身體會出現不適,他自己也知道,所以才會接受這樣的條款。對於健健康康的孩子,家長不用加這一條,畢竟對很多孩子而言,打機和看電視就是他們的生命,既然這是他們憑努力賺取的時間,就不要阻止他們了。

至於最多換30分鐘的機制,很明顯是為了防止他們玩物喪志,30分鐘足以讓他們看完一集動畫或玩一局較複雜的電子遊戲了。

8. 分數也可以用來換獎品,10分可以用來換一包零食或飲品,亦可以累積用來換同等價值的禮物,1分=1元

兌換價可隨家庭的經濟狀況而定,可以是1分=0.5元,或20分換零食,冒險樂園也不是100張票換價值100元的禮品嘛。我和姪兒們定的兌換率之所以這麼抵,是因為我不是經常和他們見面,陪伴他們學習的時間更少,自然會「鬆手」點。要注意的是,兌換率可以改,但「完成一個任務有10分」和「1分換1分鐘自由時間」千萬不要改,因屢行責任以外的自由時間對小孩子的情緒穩定至關重要,千萬不要剋扣他們的「工資」。

零食可預先和孩子一起選購,然後存放在家中,等他們用分數兌換,兌換後才可享用,這樣可確保買回來的零食是他們自己想要的,對提升他們的動機很有幫助。

若孩子兌換零食後想一邊享用,一邊學習,不要阻止他們,只要提醒他們不要弄髒地方就可以了(不過吃太多零食始終不太好,家長可加一條每天只可兌換零食和飲品各一次)。和之前提及過利用尋寶遊戲抵銷做閱讀理解的不快感一樣,進食心愛食物的愉快感同樣可抵銷學習帶來的沈悶和不快,讓他們能帶著較平穩的心態完成他們平常不喜歡完成的學習。再說多一個例子,我自己本身雖然喜歡學習和閱讀,卻無法長時間集中精神地去讀,所以從小到大我讀書時都一定要聽音樂,同樣都是以令人放鬆的音樂去抵銷因讀書而產生的疲憊感。每一個孩子其實都能自行發展出一套能抵銷不快感的平衡行為,除了上文提及的吃東西和聽音樂外,可以是擁著抱枕,又可以是在房間裡走來走去,亦可以是玩手指,也可以是在旋轉椅上轉來轉去,甚至是拿著玩具疑似在玩,雖然他們好像是在玩耍,但只要仔細留意,他們其實是「邊做邊玩」,以平衡做正事為他們帶來的不適感,若是這樣,家長可以放心地隨他們去,不用打擾,若過了5分鐘後他們都無法回到課業上,可能真的是分心了,那家長才需要提醒他們回魂,但無需用責備的言語,只要連續用溫婉的言語,輕鬆的態度提醒數次,他們大都能意識到要回來。

用分數兌換等值禮物有一個隱藏的好處,就是讓孩子感受賺錢是一回怎樣的事。很多時孩子一見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嚷著父母要買,他們不會想到這是父母用辛苦賺來的金錢才可以買回來的東西,就不知感恩,但用分數兌換禮物,孩子就能領會要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是要付出勞力的。

等值禮物的概念也很重要,這樣孩子就可以從有限的金額(分數)揀選禮物,既不用擔心買了他不喜歡的東西,又可以讓他學習理財:

某天我和父親大人帶著孩子們去逛拼圖店,因父親大人想買一份禮物給一位經常幫助我們的朋友的孩子,選購當中小姪子突然看中了一份拼圖,就想用分數兌換,該拼圖的價錢是195元,但他只有180分,他問我可不可以預支15分給他,我就趁機教育他不可「先洗未來錢」(當日他是有機會擁有195分以上的,但他任務進行中時「磨爛蓆」,拖慢進度,賺少了分),鼓勵他下次努力賺到足夠的分數後再來購買,他就馬上把拼圖放回原位,不再嚷著要買了。

讓孩子自己選購禮物很重要。我們上班賺錢,為我們帶來最大的好處,就是我們能夠隨心所欲地去花費我們所賺到的金錢,享受自己勞動的成果,再不用倚賴別人,又可選擇存起來,預備去買更有價值的東西。若我們把選擇禮物的權利交給孩子,他們也可以好像我們一樣享受自己勞動的成果,又可以學習為自己想要,但價值偏高的東西,努力儲蓄,以上這些都可以為他們帶來完成學習任務和遵守規矩的動機,只要持之以恆,他們終有一日都可以在沒有外來因素的推動下,主動履行自己應負的責任和重拾探索世界的樂趣。

若孩子要兌換價值數千元的遊戲機或要去外國旅行怎麼辦呢?那就看閣下的家庭經濟狀況了,香港不少中產家庭,每年至少會有一次全家出國旅行,若全家預算是20,000元,以我家的匯率,孩子要賺20,000分(若像我家有兩個孩子,每人賺10,000分也可以)才可以兌換一次家庭旅行,即使孩子每一次任務都可以完美地賺足20分,他都要完成1,000個任務才可以,若每天有5個任務,他都要花200天才有機會兌換得到,還不要忘記他們需要拿部分分數去休息,還有他們中途一定會忍不住花費分數來兌換禮物,所以隨時都要花上1年才可以去一次旅遊,有足夠的時間給家長儲錢,對熱愛旅遊的家庭而言,唯一的困難就是以後都要等到自家孩子儲夠分數後,才可以去旅行了。遊戲機都是同理,讓他們自己慢慢儲吧,有目標是好事,而且因為一早說好條件,他們不會再不斷地在你面前嚷著要買這個要買那個,耳根頓時清淨了不少,若再嚷怎麼辦?一句「自己去賺」,他們就沒聲出了。

若是經濟有困難的家庭,除了調高兌換率外,其實應該向孩子坦白家裡真的沒錢購買奢侈的玩意,讓他們學習分擔家庭的負擔。若他們真的很想要某一件昂貴的禮物,就鼓勵他們不是用儲分,而是儲真錢來購買,最多孩子和家長各自負擔一半金額,人就是這樣,一定要經歷過,才會心息,若孩子真的那麼想要,就讓他經歷一下吧。

說了這麼多,溫習合約最重要的精神,就是在合理的情況下,把控制時間和金錢(家長原本就打算花在孩子身上的禮物費)運用的主導權交回孩子身上,動機不是別人硬塞過來,而是自己去建立的,唯有由孩子自己建立的動機,才可以推動本人作出持久的努力。

當然這世界並沒有一本通書看到老的事情,尤其是小孩子本身是如此的多變,今日通行的方法,不代表明天有用,對其他人有用的方法,不代表對自家孩子有用,家長唯有扭盡都市人貧乏的想像力,和孩子鬥智鬥力,今日不行,明天再想新的方法,管教孩子就是這樣的一回事。但切忌千萬不要一看到孩子有任何不順意的地方,就用命令式的言語、難看的面色、負面的說話、失控的情緒來面對孩子,孩子是父母的鏡子,是上帝要父母正視自己的缺點的鏡子,父母用怎樣的態度去面對孩子,孩子必然是用相同的態度去回應父母和其他人。試想想一個「打工仔」整天面對一個黑口黑面,說話尖酸刻薄,動不動就喊打喊殺,負能量上身的上司,就算公司給予的薪金再高,都會缺乏工作動力吧,這就是為何「摩三季」一而再,再而三發生的原因,教導孩子又何嘗不是一樣。

2019年1月9日 星期三

讓孩子愛上閱讀理解

閱讀理解,無論是中文還是英文,對不少家長和同學而言,都是令人避之則吉的題型,特別今日的閱讀理解,無論是文章的長度,生字的數目,還是問題的刁鑽度,很多時都超出學生本身的語文水平,望著一篇篇「水蛇春咁長」的文章,實在是太讓人氣餒了。

為了服侍一群沒時間,或沒心力照顧孩子功課的家庭,教會在早幾年開始了小學生功課輔導的事工。在極偶爾的情況下,我也會去幫忙,雖然次數不多,但都見到有小孩為著那些閱讀理解苦惱不已,更有孩子在初小的時候就要接觸這類題型,對於生字認識不多的他們而言,這絕對是一場災難:脾氣好的,就望著題目乾坐;脾氣壞的,就一哭二鬧三上吊,好說歹說也不要做,面對這些孩子,不論他們脾氣是好是是壞,有不少沒耐心或沒能力教他們的家長或功輔導師都會直接給答案他們抄寫,可是我們教會功課輔導班的精神是「不給答案」(可以給提示,但一定要孩子自己把答案想出來,若一遇上困難就要答案,他們永遠都不會進步),讓我苦惱不已,因為我從前就是那個不願做閱讀理解的同學。

有留意本blog的朋友應知道我都算是一個喜歡閱讀的人,但閱讀和閱讀理解完全是兩回事,前者是按自己的心意和時間自由地選擇作品去讀,後者則是按著別人的心意,在有限的時間讀別人強迫你讀的東西。從前佔會考中文科一半成績的卷二,即閱讀理解和讀本問題,我是採放棄態度的。對我而言閱讀理解和讀本都是同一類題型,前者是要人讀一篇從未看過的文章,後者的文章則在學校上課時讀過罷了,加上文言文無能,我索性放棄溫習。還好當年因喜歡看漫畫,同一套漫畫可以翻看再翻看,再加上因打電玩而讀的《銀河英雄傳說》,我懂的生字比一般同齡人多,語文基礎較紮實,自己的思路亦算清楚,寫出來的句子比較通順,加上自己小心謹慎的個性,很少寫錯字,於是在中五會考前,我只複習了應用文的格式,就去考中文科了。結果在如此胡來下,我的卷一,即作文及語文運用,被評為A級,卷二只有可憐的E等,當年的會考評級機制是用normal distribution,若用100為滿分計算,我的卷二應該只有30至40分,但由於卷一的超水準表現,拉上補下,我的中文科總成績竟有C等,到今日我還為此創舉沾沾自喜。

因為我只是在「極偶爾」的情況下來幫忙,所以我可以輕易地把困難推給其他有心有力的常駐導師去處理,悠然自得地過著沒有閱讀理解的美好人生,但我錯了,不知是不是因為遺傳,自家小姪兒竟然都和我一樣患上了「閱讀理解恐懼症」,怎樣都不願做,他父母對此無計可施,功課可以幫他做,但考試不可以這樣呀,他們又接受不了讓孩子像我當年一樣放棄練習,胡亂去答。我想作為一個和他同病相憐的人,我應該要為小姪兒做點甚麼,至少不能像我當年那樣逃避困難。

於是我找了教會的課託導師,請教他們如何幫助孩子自己完成閱讀理解,他們的答案倒是很一致,就是先看問題,再讀文章,這樣和當年的會考精讀班那些用最短時間取最多分數的方法有甚麼分別?我不是要他拿高分,是要他願意做啊!他們進一步說若是先讀文章,再答問題,讀文章的時候,孩子會覺得不知自己在做甚麼,若文章太多生字,他們很容易索性不讀;相反若先讀問題,問題的字數遠比文章少,他們相對願意讀,而且看完問題後,他們讀文章時變得有目的,即使遇到生字,只要問題都有同一個詞出現,他們也可以知道答案就在附近,這樣即使文章本身艱澀難明,孩子們也比較有動力去嘗試。

但怎麼讓一個小四生明白這道理呢?首先是要用孩子的語言展示出來,於是我就用貧乏的想像力去想。在我苦思冥想之際,可能上帝憐憫我這個想像力貧乏的人,終於讓我想到了可以用遊戲的方式幫助小姪子明白,絕對適合那個「爛玩仔」。

那個遊戲是我小時候很喜歡的遊戲,就是尋寶,不過為了幫助小姪子明白做閱讀理解的秘訣,我會對遊戲進行改良。

我小時候玩的尋寶遊戲在寶物被收藏後,在沒有任何提示下,參加者必須要仔細留意每一個角落,翻箱倒篋下,才能把寶物找出,我的改良版增加了提示,一來不想自己的房間被弄亂,二來真的有其意義。

為了讓讀者更明白我想表達的是甚麼,我會以我和小姪子玩的遊戲作例子:

首先當然要準備道具,左邊是最近在麥當努買的巨無霸五十周年盒子


右邊的藍精靈其實是一支USB,可以分體(很多人都和我說這個設計真的很殘忍,藍精靈何罪之有,竟然要把它斬首,但我當初正是因為這點才買下它)


之後我把藍精靈的頭交給小姪子,讓他在房外等,我就把身體藏起來。

到他進入房間後,就會見到藍精靈的身體已從房間裡消失,不見蹤影


接著我給他提示:「藍精靈正在睡覺。」把房間還視一遍後,他就找到了


當他明白遊戲的玩法後,我們再玩一遍,「戲肉」來了,提示是:「藍精靈被漢堡包吃了。」他馬上就找到了


我們玩最後一次,提示同樣是:「藍精靈被漢堡包吃了。」小姪子首先想到的,當然是那個巨無霸盒子,但為甚麼不見有藍精靈呢?


雖然我常嘲笑小姪子是笨蛋,但他一點也不笨,馬上就知道我的目的了


玩完尋寶遊戲後,我才和小姪子一同嘗試完成他要做的閱讀理解,並解釋尋寶遊戲和閱讀理解究竟有何關係。閱讀理解附有的文章,就是我的房間;答案是藍精靈的身體;題目正正就是尋找答案的提示。若沒有提示,可能在房間內找很久,都找不到藍精靈的身體,但一有提示,小姪子就可以用九秒九跑一百米的速度把藍精靈找出來;同理,先讀題目,得到提示,我們也一樣可以在茫茫文章大海中迅速找到答案,即使問題較刁鑽,和最後一回的尋寶一樣,只要細心留意,嘗試了解出題者的意圖,還是可以把答案從文章中抽出來,最重要是要讓孩子明白:老師出題,並不是要為難同學,他的心願是希望同學能夠把所有的答案找出來,就好像在遊戲中,我給小姪子的提示,都是他能夠意會的說話。

這樣想,閱讀理解可能是語文考試中最容易的題型。試想想,在考試前,我們需要認識不同的文法,要背生字,甚至是被考生視為搶分神題—應用文,都要在試前背熟格式。相反閱讀理解,除非是文盲,即使你對文章的內容一知半解,只要明白問題想問甚麼,就足以從只有「半解」的文章中找到答案,而且那些答案通常都可以直接從文章中抄寫下來,甚至是從選擇題的眾答案中找到那個才是正解。

不過知道解答方法後,還是需要藉著練習去鞏固習得的技能,就好像我的小姪子,他讀的小學屬於「催谷」型的小學,問題偏難,他最初做練習時都只能答對一半,但做多幾篇後,他開始發現再艱深的題目,模式來來去去都是差不多,答對率就自然上升,到最後他更興致勃勃地問我有沒有多些閱讀理解可以做,一來是因為每做完一篇我都會給他些獎賞以示鼓勵,二來他已視閱讀理解為一個尋寶遊戲。

當然小姪子是小四生,已有一定的語文基礎,再加上他平時都會閱讀課外讀物(當然只限於他自己感興趣的書),所以只要掌握竅門,不再對閱讀理解懷著恐懼的情緒,自然可以自己進步。但對於初小的孩子,他們可能連問題都讀不懂,那時家長就要在他們身邊幫他們把問題讀出,確保他們明白題目和提示是甚麼,然後慢慢地把文章讀出來,讓他們從中找到答案,等到他們學懂多些生字,自己能夠看懂問題後,家長就不用再幫他們讀了。

今次的經歷,我想也是上主希望我和小姪子明白,面對困難,不要輕言放棄,多動腦筋,多問別人,總能衝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