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8日 星期五

死亡原因(1993)

《死亡原因》(Cause of Death,杜默譯)是由美國著名刑事病理學家(即法醫),Cyril Wecht與Mark Curriden和Benjamin Wecht合寫,以法醫學的角度,探討上一個世紀於美國發生的驚世奇案。當中包括美國第35任總統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和他的弟弟,參議員羅伯‧甘迺迪(Robert F. Kennedy)遇刺案、甘迺迪家最小的弟弟愛德華(Edward Moore "Ted" Kennedy)和Mary Jo Kopechne的死亡有何關係、「貓王」皮禮士利(Elvis Presley)的死亡之謎等等至今仍造成廣泛討論的案件。

Wecht不但是一名專業法醫,亦是一名執業律師,因此他比一般法醫更能從司法的角度去剖析案件。再加上其剛正不阿,誠實無偽,一絲不苟的作風,讓Wecht執業多年,一直都深受司法界和民眾的信賴。除了親自操刀的案件,Wecht更經常獲邀為一些懸而未決、難以偵破、被人質疑的案件進行復檢和擔任該案顧問的工作,而《死亡原因》就以這類型案件為背景。

在這些案件中,Wecht一直以客觀持平、小心求證的態度去處理交到他手中的案件,因此他往往能提出比原本的調查者更接近事件的原貌,甚至是驚世駭俗的新見解,對回復事件的原貌大有幫助。可是在本書提及的案件中,在他接手之前,很多對案件至關重要的證據,都因調查人員不夠專業、粗疏的工作態度,甚至是基於「保障國家利益」這些令人難以信服的理由被破壞了,因此即使那些案件到了Wecht的手,大都難以破解。於是在本書中,Wecht繼續他一直以來在各媒體面前的作風,大恣抨擊美國司法界和執法機關的無能和利己。由於他這種剛正不阿的性格,使他與美國的司法部門結下不少樑子,因此他生平多次遭受美國政府針對他的貪污指控,但又是他這種性格和極其出色的能力,讓他深得民眾和同行的敬重,因此在每一次控罪中,輿論都站在Wecht那一邊,甚至稱這為美國政府對Wecht的政治迫害,而最後所有有關Wecht的刑事指控都被撤銷控罪。

雖然本書大部份的案件尚未破解,但誠言Wecht的分析已是訪間說法中最為科學和貼近事實真相的分析。亦再一次証明,嚴緊、客觀、專業的搜證和分析,對一件案件是否能順利偵破,至關重要。

2013年6月25日 星期二

贏在起跑線上

「贏在起跑線上」可說是現代,特別是華人家長經常會說的話,目的就是希望孩子在出來社會工作前,就能擁有所有「生存」所需的「必要」條件,包括良好的出身(出自哪所學校?)、豐富的學識(畢業成績)、專業的技能(來自哪個學系?),但在我看來「贏在起跑線上」可說是本世紀和馬多夫(Bernard Madoff)種金案如出一轍的騙局。

人生如長跑


人生如賽跑,雖然有言人生苦短,但人生從來都不是短跑,而是一場好像永沒盡頭的長跑,所以在起跑後一時的領先並沒有太大的實質意義,更可況人生長跑的終點,從來都不是名次、輸贏,而是死亡,跑前一點有甚麼好處?

不公平的賽跑


而且人生的賽跑從來都不只是一群和你同齡的人在競爭,當人一進入社會,進入職場,在你面前充斥著比你來得有經驗,已經在職場打滾多年的前輩,即使你的起跑如何優秀,他們仍是拋離你很遠,一時三刻也不能追上他們。人生從來也不是公平的競賽,那「贏在起跑線上」有甚麼意義?「你還差得遠呢!」(究竟有沒有人知道這句狂妄之言出自哪裡,笑)

後來居上


有人說社會向上流的機會越來越少,但機會並不是沒有,有人出身良好,可是資質平庸,即使有一百個機會給他,他也可以一個也把握不到,但對於有能力的人而言,即使他出身貧寒,只要一有機會,他馬上就會把握得到,甚至他自己本身就能創造機會。

雖然我們每年看渣打香港馬拉松,都看到有很多跑手爭著搶頭位,但如果那名跑手本身能力不足,就算提早於早上4時到達起跑線「霸得頭位」,還不是馬上被後面更有能力的跑手追上。只要有實力,即使遲一點起跑,也一樣可以爭取得到好名次,正所謂「路遙知馬力」。

而且每一個人的心智成熟時期各不相同,有人早熟,但也有不少人是「遲熟一族」,即使他們一時刻會落後於他人,但終有一刻他們還是會追上的,做家長的還是順其自然就好,只要按著孩子不同的成長時期,給予適當的指導就成。過份催谷,可能適得其反,大家沒聽過「拔苗助長」的故事嗎?當然若孩子資質好,天份高,學多一點東西也是無可厚非,但在這個世界上,無論貧富,資質平庸的人永遠在大多數,真正的天才少之又少,再怎樣催谷,孩子也只是平凡人,而且即使是天才,除了學識,他還有很多做人的道理都一樣需要學習。

真正的成功因素


學識和出身從來都不是成功的唯一因素,品德、控制情緒、處理危機的能力、人際關係,甚至是失敗,都是使人成功的因素,即使資質平庸,不以一般人認為的「成功」作為人生目標的人,只要在以上各點下一點功夫,都一樣可以好好生存,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在這個世界上「成功」的敗類何其的多,這些都是由只著重成績、不著重品格培育的功利式教育所帶來的惡果。而且幸福、快樂從來都不是以客觀條件去衡量的,君不見有很多人即使「成功」了,還是一樣會不快樂,因為他們終會發現,那些「成功」是帶不進棺材的,至於留給子孫,若然他們是有能力的,根本不需要別人的幫助;若然是敗家的,給他再多也沒用。

「後來,我察看我手所經營的一切事和我勞碌所成的功。誰知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在日光之下毫無益處。」(傳道書2:11)

聖經如何說


在聖經中,神雖然有時會起用一些如所羅門、保羅等有能力的人去達成祂的旨意,但祂更喜歡使用不被人看重,被視為能力不足的人去成就大事,如使用生不出小孩的撤拉作一國之母;使用妓女喇合保護兩名以色列探子,她更是大衛王和耶穌基督的祖先;使用常被家人遺忘的最小的兒子大衛成為以色列的王;使用沒甚麼學問的彼得和約翰成為初期教會的領袖,並把神的名傳揚開去;整卷《士師記》,更是一卷記載神如何使用一些不被人看重、出身卑微、不完美的人,如何拯救祂的百姓的事跡。神從來不是以能力來選人辦事的,祂是以那人願不願意為祂辦事作為選人的準則,即使人的能力有所不及,但神會

「疲乏的,他賜能力;軟弱的,他加力量。就是少年人也要疲乏困倦;強壯的也必全然跌倒。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以賽亞書40:29–31)

即使是「輸在起跑線上」,又有何關係?

這樣看來,「贏在起跑線上」根本就是一個騙局,得益的,就是以教育作為賺錢工具的「商人」(我真的不想稱那些見錢開眼的人為教育工作者),受騙的是一群「望子成龍」的家長,被騙去的除了是金錢,更重要的,是孩子只能經歷一次的人生。

人與羊

在聖經中,經常都用羊來比作人,其實人真的有很多性情和羊很相似:

容易迷失


由於羊的視力並不好,再加上巴勒斯坦地區氣候乾旱,當地的牧草地大都是在貧瘠的山坡上,所以羊隻很容易在專心地找草吃的時候走失,而且還要不自知,如果沒有圍欄或牧人看管,牠們便很容易成為野獸的獵物,或墮進懸崖。雖然人很少會迷路,但卻很容易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特別是在追逐名利的時候,經常忘了自己真正的需要是甚麼,到發現走錯路時,可能已經太遲了。

「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以賽亞書53:6上)

固執


由於羊很容易迷路,又不認路(就好像人一樣常常犯同一個錯誤),所以牠們非常倚賴牧羊人的聲音,一聽到牧人的聲音,就會跟著聲音的方向走,而且牠們只會跟著牠們認定的牧人的聲音走,即使把兩群羊一同趕進同一個羊圈內,只要牧羊人發出聲音,那批屬於他的羊就會跟隨他走,另一群就會留在圈內,因此當羊認了一名牧羊人的聲音,就不容易改變,就如人一找到屬於自己的信念,同樣難以改變,所以勸人信耶穌真的不是靠我們的三寸不爛之舌,或是個人魅力,而是靠能夠改變人心的神。

待宰的羊


當羊將要被屠宰之時,不會像其他動物般掙扎,相反牠們會靜默無聲,等待被宰。就好像人類歷史上成千上萬的大屠殺一樣,面對屠刀,很多人都只有害怕的份兒,卻不會作出反抗,只是等死。有很多學者都嘗試去解釋為何大屠殺的受害者大都不會反抗的原因,答案諸如不團結、習慣逆來順受、不願意主動去送死(通常第一個上前反抗的人,都是第一個被宰),但答案其實可能只是很簡單,就是單純的「害怕」。

羊群效應


羊和人一樣,是一種階級觀念很重的動物。在羊群中,必會有一頭領頭羊,一般都是公羊。選出領頭羊,一般是透過公羊間的打鬥,最後勝出的公羊,就會成為羊群的首領,只要那頭羊動起來,其他的羊就會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顧後果,這就是所謂「羊群效應」了,所以在牧養群羊時,只要能成功控制那頭領頭羊,事情就很易辦了。領頭羊除了比較強壯外,基本上並不比其他羊聰明,所以如果群羊遇上壞牧人,後果就不堪設想了。至於「羊群效應」為人類社會所帶來的惡果,相信不用我說,大家都時有經歷吧。

分門結黨


有時當羊隻數目太多的時候,牠們就會分門結黨,更會為了爭取更多的地盤而大打出手,甚至會破壞對方的草場和水源,目的自然就是要成為終極的領頭,是不是很像古時的宮庭鬥爭和現代的辦公室政治呢!

「你們這些肥壯的羊,在美好的草場吃草還以為小事嗎?剩下的草,你們竟用蹄踐踏了;你們喝清水,剩下的水,你們竟用蹄攪渾了。至於我的羊,只得吃你們所踐踏的,喝你們所攪渾的。所以,主耶和華如此說:我必在肥羊和瘦羊中間施行判斷。因為你們用脅用肩擁擠一切瘦弱的,又用角牴觸,以致使他們四散。所以,我必拯救我的群羊不再作掠物;我也必在羊和羊中間施行判斷。」(以西結書34:18–22)  

缺乏安全感


羊是極度缺乏安全感的動物,時常擔驚受怕,所以必須要過群體生活,並且要依賴牧羊人的照料才會感到安全。事實上人也是缺乏安全感的動物,人為了得到內心的安全感,有人會選擇透過權力、亦有人會選擇金錢,也有人選擇追求被愛,更有人會選擇透過不同的宗教信仰去實現。找對了當然是好,但若找不對了可能會讓人更感不安,因為得到了,就會害怕失去。

「好牧人」在哪裡?


以上就是為何聖經常以羊比喻作人的原因,並不是因為牠們純良,而是因為蠢。不過我們的「好牧人」在哪裡呢?地上的牧羊人之所以愛惜羊群,都是因為牠們身上的羊毛、羊奶、羊脂、羊肉等等(羊全身都很有價值),為了得到牠們的脂油和肉,牧場的主人更會把牠們殺死,做羊真是一點也不好,但我們的耶穌基督,卻是

「所以,耶穌又對他們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我就是羊的門。凡在我以先來的都是賊,是強盜;羊卻不聽他們。我就是門;凡從我進來的,必然得救,並且出入得草吃。盜賊來,無非要偷竊,殺害,毀壞;我來了,是要叫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若是雇工,不是牧人,羊也不是他自己的,他看見狼來,就撇下羊逃走;狼抓住羊,趕散了羊群。雇工逃走,因他是雇工,並不顧念羊。我是好牧人;我認識我的羊,我的羊也認識我,正如父認識我,我也認識父一樣;並且我為羊捨命。 」(約翰福音10:7–15)

「他必起來,倚靠耶和華的大能,並耶和華─他神之名的威嚴,牧養他的羊群。他們要安然居住;因為他必日見尊大,直到地極。」(彌迦書5:4)

我們的好牧人,不但牧養我們,給與我們一切所需,讓我們安然居住,不用擔驚受怕,更給與我們永恆的生命,為了拯救我們,更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這種好牧人還可以往哪裡找?

2013年6月24日 星期一

歌星巡禮(18) - 梅艷芳

很多人說「戲子無情」,當年八九民運有不少演藝界人士參加「民主歌聲獻中華」,為民運聲援,但事到如今,他們大都北望神州,前仆後繼地奉承中央。在他們當中,一直堅守著民主陣線的梅艷芳(Anita Mui),可說是最「有情有義」(司徒華語)的一個。

梅艷芳出生於一個單親家庭,由於父親早逝,小小年紀的她就要以賣唱維持生計,因此在她短短40年的人生中,卻有36年的舞台經驗。由於當年賣唱被視為不正經的行業,因此當年梅在學校受盡別人的白眼。令她倍感孤單,再加上要幫補家計,亦讓她失去了珍貴的童年。可能因為這樣,長大了的梅很喜歡熱鬧,討厭孤獨。

1982年,當時年僅18歲的梅艷芳參加了由無線電視和華星唱片舉辦的「第一屆新秀歌唱比賽」,並以無敵的姿態摘下冠軍,正式踏上星途,馬上大紅,基本上在梅整個星途中,從沒經歷過任何低潮。

梅艷芳是香港少數無論在歌、舞、演上都能列入一流之列的藝人,亦是至今唯一一位能在同一年分同時獲得最受歡迎女歌星和最佳女主角的香港藝人,可說是「天生就是食這行飯」,並擁有「百變天后」和「東方麥當娜」的美譽。

梅艷芳亦是在娛樂圈中公認人緣廣的人。為人豪爽、仗義、對人真誠、堅持信念,這些有如俠女的風範都是她為人稱道的地方,特別是她對八九民運始終如一的態度,一直以來都被受到不少港人所稱頌。

在六四事件之前的梅艷芳原本都和一般香港人一樣都對政治冷感,《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後,都是想著去移民。但自八九民運開始,梅一直都積極參與各種聲援運動。到六四事件發生後,梅積極參與拯救民運人士的「黃雀行動」,傳說學運領袖吾爾開希就是被梅所救,在梅的喪禮上,吾爾開希亦有出席,更增加傳言的可信性。更甚的是,梅主動放棄本已到手,不少港人夢寐以求的加拿大護照,誓要和留下來的港人共同進退。那些不到被傳媒「踢爆」的一刻,都不放棄外國護照的高官和議員,他們連一個只有中一學歷的「歌女」也不如。

相對於其他北望神州藝人,梅艷芳雖然不像鄧麗君那樣完全拒絕回到祖國,成為香港演藝人協會會長後更積極於兩地之間的藝術交流,但她個人並不算太積極於投入內地的工作中,只把著眼點放在藝術交流與及和內地fans的互動上,更自言自己一直都是「民主運動的忠貞分子」。當然在梅過生的時候,內地的影視市場才剛開放,藝人對內地工作的投入度仍不算大,若然梅能活到現在,說不定也會受不了誘惑。但對於甘於放棄本已到手的加拿大國藉、仗義疏財的梅,我寧願相信她會繼續堅持下去,正如她當年所言:「如果我在支持六四方面半途而廢,就會浪費以前所做的一切」。不過她永遠也不用面對這個問題了,這也可算是她的幸福吧!

電影《似水流年》的同名主題曲(1984 曲:喜多郎 詞:鄭國江),該電影描述一名在香港工作的女子,多年後回到家鄉,發現很多人、事已和她的回憶不一樣了的故事。「留下只有思念」



專輯《似水流年》的《蔓珠莎華》(1985 曲:宇崎龍童 詞:潘偉源)



《壞女孩》的《夢伴》(1985 曲:鈴木 キサブロー 詞:林敏聰),當年梅艷芳有不少歌曲都來自她的舊日戀人近藤真彥



《淑女》的《黑夜的豹》(1989 曲:倫永亮 詞:林振強)



《In Brasil》的《夕陽之歌》(1989 曲:馬飼野康二 詞:陳少琪),這一首歌可說是梅艷芳一生的寫照,所以她才選這首歌作為人生的最後一曲吧。看著她最後的背影,真的讓人更感寂寥


專輯《封面女郎》的同名曲(1990 曲:倫永亮 詞:林振強) 



電影《客途秋恨》的主題曲《秋天復秋天》(1990 曲:陳揚 詞:潘源良),雖然梅艷芳被譽為「舞台女王」,但個人喜歡她唱慢歌的時候,真的是超有味道



電影《現代豪俠傳》的主題曲《女人心》(1993 曲:羅大佑 詞:林夕),相對於光芒萬丈的星途,梅艷芳的情路可謂坎坷非常,直到她離世的一刻,她還是找不到那隻「小白兔」。但以她的名氣和強勢的性格,除非是到無人認識她的地方生活,否則要找到那隻「小白兔」,真的有如天方夜譚。但身為女人,就算性格再強勢,還是希望能得到男人呵護,並建立一個家庭。最後嫁給舞台,實屬無奈之舉


《是這樣的》的《如夜》(1994 曲:Dick Lee 詞:潘源良)

 

2013年6月21日 星期五

笛卡兒

笛卡兒(René Descartes 1596–1650)不但是解釋幾何(analytic geometry)之父,更是現代西方哲學思想的奠基人,他提出的懷疑論和著名哲學命題「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都深深地影響接著超過三百年的西方社會,到現在仍影響著西方人的思維。

「我思故我在」


所謂「我思故我在」,是指當人「懷疑」的時候,會發現自己其實正在「思想」,從而意識到自己正「存在」,而那「存在」是不可「懷疑」的。

「懷疑」本身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可以把人從人云亦云、根深柢固的錯謬觀念中解放出來,即是所謂的獨立思考,但笛卡兒的思想有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就是以「我」作為中心去思想這個世界。

「我」為中心


作為一個尊重著作者,負責任的讀者、聽眾和觀眾,當我們所賞不同的文學和藝術作品的時候,首先一定是要理解作者本身想要透過該作品所要表達的意思,從而再發表感想,並判斷該作品是好與壞,為自己帶來甚麼影響等等。若然只以自己為中心,隨己意去解讀作者的意思,其實是在侮辱那作者。

在古代有「伯牙碎琴」這個故事講述知音難求。從前有一對至交名為俞伯牙和鐘子期,俞伯牙善於演奏,鐘子期則善於欣賞。後期鐘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萬分,認為知音已死,天下不會再有人像鐘子期一樣能體會他演奏時的意境,所以他把自己心愛的琴摔碎,並終生不再彈琴。

到現代,《Harry Potter》的作者J. K. Rowling就非常不滿讀者肆意地把她的作品改篇成不同的同人作品,雖然這是出於讀者們對原著的愛,但Rowling就是不買帳。從這些例子,都可以看出一個能了解作品所表達出來的意思,並對此作出尊重的人,對一名作者是如何地重要。

笛卡兒進路


不但如此,就連近代神學家都是以笛卡兒式的進路(Cartesian,Cartesius是笛卡兒的拉丁名字)去詮釋聖經。

「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摩太後書3:16–17)

「因為預言從來沒有出於人意的,乃是人被聖靈感動,說出神的話來。」(彼得後書1:21)

聖經是由神啟示給眾聖經作者,再經由他們的手所寫成的經卷。因此聖經其實就是神的話,是毫無錯誤(當然對不信的人而言,他們當然並不認為聖經無謬誤,但對我們這些信徒而言,若不信聖經是神的話語,那倒不如不信),並帶有權柄,而且每一段經文都有神想帶出來的訊息,叫人能得益處。因此當我們研讀聖經的時候,首先必須要思想究竟神要帶出來的信息是甚麼,即是以經文的上下文、當時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和整本聖經的脈絡是否有衝突來解讀聖經,然後才思想如何把經文的教導應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上(即非笛卡兒進路,Non-cartesian)。但笛卡兒式的神學進路並不是這樣。

根據懷疑論的精神,除了自己之外,絕不承認任何事物為真,並只視自己完全不懷疑的事物為真理。換言之,當人思想一個觀念的時候,若要認同那一觀念是正確的,就必須先要經得起「我」的邏輯考驗。事實上人的邏輯思維是由那人本身的知識、成長背景、個人經驗等所組成,基於人本身是有限的存在,再加上被罪所扭曲,因此人的邏輯其實比我們所想像的不可靠得多。

「因為,他們雖然知道神,卻不當作神榮耀他,也不感謝他。他們的思念變為虛妄,無知的心就昏暗了。自稱為聰明,反成了愚拙,將不能朽壞之神的榮耀變為偶像,彷彿必朽壞的人和飛禽、走獸、昆蟲的樣式。」(羅馬書1:21–23)

若然以人自己本身的角度去詮釋聖經,就很容易會出現錯解經文的情況,如現代流傳的政治神學、婦女神學、同性戀神學、榮耀神學、兩約論等等,都是以「我」作為思想的中心去詮釋聖經所帶來的產物。

不過由於人始終是「自我中心」的動物,因此無論是你還是我,都會犯以自己作為思考的出發點這個陋習,所以我們才需要放下自我,學習以聖經為中心去研讀聖經。

「因為知道我們的舊人和他同釘十字架,使罪身滅絕,叫我們不再作罪的奴僕。」(羅馬書6:6)

那個「舊人」,不正是我們的「自我」嗎?

後記:早一陣子和兄長大人談論聖經,他說聖經作者好像是故意把事情寫得模糊,造成一段經文可以包含多重意思。造成這樣的原因,是聖經始終是超過千年的讀物,時代背景和現代已全然不同,再加上作者已離開人世,造成現代人的解讀困難。但我始終認為,同一段經文所帶出的信息只有一個。聖經作者只是神的傳言人,不是抽象派藝術家,他們不會寫出毋寧兩可,當代人看不懂的東西出來。而現代人之所以看不清那唯一的訊息,是因為我們老是以現今的時代背景和思維模式去思想聖經,試問又怎能清楚讀懂,這不同樣是以「我」為中心去思想聖經嗎?

因此我們閱讀聖經的方法,應是放棄我們的預設立場,謙卑地思想經文所表達的真正意思,然後才去思想如何把得到的訊息應用在生活之中,而並非反其道而行。沒錯,雖然聖經是很久以前已經寫成的書卷,在人看來好像不合時宜,但最奇妙的是,它內裡的訊息仍然適用於我們週遭的生活中,無他,因為即使時代如何變遷,人的本相始終不變。

2013年6月19日 星期三

ZARD Request Best 〜beautiful memory〜(2008)

話說泉水過生後,本來是不打算再買任何ZARD的相關產品的,但當年看到有關《ZARD Request Best 〜beautiful memory〜》(簡稱RB2)的介紹時,老實說,我真的心動了。

《RB2》並不是一般的精選輯,內裡的曲目是由樂迷於官方網站上投票,還有於在之前發行的追悼專輯《Soffio di vento ~Best of IZUMI SAKAI~》(曲目是泉水生前以聽歌者的身份自選的最喜愛ZARD歌曲)和《Brezza di mare ~dedicated to IZUMI SAKAI~》(曲目是由ZARD的製作團隊選出) 內附有的票選募集回函,以一人一票的形式選出30首歌曲。經過唱片公司統計,最後大約有50萬人次參與了上述活動。

由於曲目是由歌迷選出,自然有別於一般以歌曲知名度和銷量作為選曲標準的精選輯,絕對大大地提升了本人的購買慾,而且我也很想知道其他ZARD fans究竟最喜歡哪一首ZARD金曲,於是最後我還是把《RB2》敗下來了。

為了增加刺激感,我會由票選第30位的歌曲開始介紹,直到第1位,並附加MV,不過對於在之前的blog文中已介紹的歌曲,我就不會再放MV了,想看的朋友,可以直接在「ZARD」的標籤中找來看。

第30位:こんなに愛しても(就算如此愛著你 1991 曲:栗林誠一郎 詞:坂井泉水),3rd Single的B-Side曲,一首懇求已經心死的愛人回來的歌曲


第29位:明日もし君が壊れても(即使妳明天會消失 1998 曲:大野愛果 詞:坂井泉水),原本是泉水寫給WANDS的歌曲,ZARD的self-cover版本收錄於9th Album中

   
第28位:時間之翼(2001 曲:大野愛果 詞:坂井泉水),9th Album的點題曲

第27位:突然(1995 曲:織田哲郎 詞:坂井泉水),原本是泉水寫給FIELD OF VIEW的歌曲,ZARD的self-cover版本收錄於7th Album中,描寫冷戰多時的戀人再度聯繫起來的歌曲,這是FIELD OF VIEW的版本,不過我始終覺得還是泉水唱得比較好聽

   
第26位:Forever You(1995 曲:織田哲郎 詞:坂井泉水),6th Album的點題曲,這首曲旋律簡單,但以歌詞取勝,是少數能讓ZARD fans一窺泉水心事的歌曲

第25位:ハイヒール脱ぎ捨てて(脫去高跟鞋 1995 曲:栗林誠一郎 詞:坂井泉水),6th Album的album song

 
第24位:二人之夏(1993 曲:栗林誠一郎 詞:坂井泉水),4th Album的album song,描寫久未見面的前度戀人,再度碰面的情景。我特別喜歡「是因為感覺到了這點距離嗎?最後我還是沒能出聲呼喚你」(少し距離感じたせい? 声かけそびれたの)這一句,不要說前度了,有時當我們碰到多年不見的友人,也不敢主動和他打招呼,不是深怕認錯人,就是怕對方已忘了自己


第23位:Season(1993 曲:栗林誠一郎 詞:坂井泉水),4th Album的album song,一個最後都沒有表白的暗戀故事


第22位:Ready, Go!(1995 曲:川島だりあ 詞:坂井泉水),14th Single的B-Side曲,ZARD另一經典打氣歌


第21位:Love is Gone(1997 曲:綿貫正顯 詞:坂井泉水),23rd Single的B-Side曲


第20位:フォトグラフ(照片 1999 曲:德永曉人 詞:坂井泉水),8th Album的album song


第19位:Hero(2001 曲:大野愛果 詞 :坂井泉水),9th Album的album song,婚禮必選曲

第18位:淡い雪がとけて(殘雪融時 2004 曲:寺尾廣 詞:坂井泉水),39th Single的B-Side曲 


第17位:Don't you see!(1997 曲:栗林誠一郎 詞:坂井泉水),19th Single,泉水生前最後一首公開演唱的曲目(泣)


第16位:新しいドア〜冬のひまわり〜(嶄新的門~冬季的向日葵~ 1998 曲:北野正人 詞:坂井泉水),26th Single,無論是歌名,還是歌曲本身,都真是有夠長


第15位:息もできない(無法呼吸 1998 曲:織田哲郎 詞:坂井泉水),24th Single,這首歌真的很有操兵feel

 
第14位:不思議ね…(不可思議呢 1991 曲:織田哲郎 詞:坂井泉水),2nd Single,在眾多入選金曲中,資歷最老的一首

 
第13位:マイ フレンド(MY FRIEND 1996 曲:織田哲郎 詞:坂井泉水),17th Single,連百萬名曲都只能排第13位,可想而知競爭是如何激烈

第12位:君に逢いたくなったら…(每當想要見到你 1997 曲:織田哲郎 詞:坂井泉水),20th Single,描寫待嫁的心的歌曲


第11位:雨に濡れて(被雨水淋濕 1993 曲:栗林誠一郎 詞:上杉昇,坂井泉水),和ZYYG、REV、 WANDS合作的Single《果てしない夢を》的B-Side曲,有關失戀的歌曲


第10位:君がいない(你已不在 1993 曲:栗林誠一郎 詞:坂井泉水),7th Single


第9位:君とのふれあい(與你的相遇 2005 曲:大野愛果 詞:坂井泉水),11th Album的點題曲,在知道泉水過生的消息後,再聽這首歌,我真的哭出來了。作為ZARD的最後一張original album的點題曲,泉水真的好像是要和我們告別一樣

 
第8位:揺れる想い(搖擺的想念 1993 曲:織田哲郎 詞:坂井泉水),8th Single,一首描寫心動的歌曲


第7位:負けないで(別認輸 1993 曲:織田哲郎 詞:坂井泉水),6th Single,連ZARD的首本名曲,被喻為日本No.1打氣曲,《負けないで》都只排第7,究竟在它前面的六首歌曲是甚麼來頭?

第6位:心を開いて(打開你的心 1996 曲:織田哲郎 詞:坂井泉水),18th Single,見證著我和ZARD的相遇的一首歌

第5位:グロリアス マインド(Glorious Mind 2006 曲:大野愛果 詞:坂井泉水),43rd Single,是泉水生前參與的最後一張單曲,除了副歌一段外,其他部分的歌詞都尚未完成。從已寫好的歌詞可以看出,這首歌和42nd Single《ハートに火をつけて》(點燃心火)都是泉水寫給自己的打氣歌,由此看出當年的泉水真的是受盡病魔的折磨,並深受其影響,才寫歌給自己打氣

第4位:永遠(1997 曲:德永曉人 詞:坂井泉水),22nd Single,亦是電視劇《失樂園》的主題曲,雖然歌曲是描寫一段不倫之戀,但我總覺得泉水是在暗示她和音樂的關係:「我究竟能否永遠地唱下去?」

 
第3位:かけがえのないもの(無可替代的東西 2004 曲:大野愛果 詞:坂井泉水),38th Single,於全國Tour時期製作的歌曲,當年在Tour最後一場演唱會發表。能夠在「無可替代」的歌迷前演唱此曲,相信無論是對泉水還是在場的歌迷而言,都是難忘的一幕吧


第2位:少女の頃に戻ったみたいに(彷彿回到少女時期 1998 曲:大野愛果 詞:坂井泉水),25th Single的B-Side曲,沒想到三甲中,大野愛果竟然佔了兩首,事實上位列三甲的三首曲,都是由女性提供  

 
第1位:あの微笑みを忘れないで(別忘記那個微笑 1992 曲:川島だりあ 詞:坂井泉水),3rd Album的album song,說句老實話,我當年真的沒想到自己最愛的ZARD歌曲竟然榮獲票選No.1,看來fans的心態和喜好真的好接近

當年投票結果出來後,讓不少人大跌眼鏡,因不少高銷量的大熱歌曲排名都未如理想,而首三位歌曲,一首是來自ZARD的下滑時期;一首是B-Side曲;一首更只是平平無奇的大碟收錄曲。有人解釋可能是因為是次投票以一人一票的形式進行,目的是選出30首金曲收錄在《RB2》內,於是樂迷們認為那些大熱歌曲都必會入圍,就把自己的選票放在那些自己喜歡但知名度較低的歌曲身上,結果造成這個奇怪的結果。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無論是主打歌也好,一般的歌曲也好,泉水和她的製作團隊一直以來都稟承以最嚴謹的態度去製作每一首作品的精神,還有對fans來說,聽ZARD的歌曲,絕無名氣之分,名氣只是給非fans看的東西。

最後再一次送上票選No.1歌曲《あの微笑みを忘れないで》2004年Live Tour Version

      

2013年6月14日 星期五

歌星巡禮(17) - 黎明

黎明(Leon Lai)可說是香港樂壇有史以來最成功的偶像歌手,雖然其唱功實在不值一提,但憑著俊朗的外表、出色的演技,再配合電視劇和電影的宣傳,使黎明成為雄霸整個1990年代的當紅偶像。

相信當年不少人也和本人一樣,都是藉著電視劇認識黎明,有些人是因為《天涯歌女》(1989),有些人是《回到未嫁時》(1990),我自己就是《人在邊緣》,而《人在邊緣》更是本人生平第一套追看的非處境劇類電視劇,實在是值得紀念。回想當年,真的是天天和家人吃晚飯的時候,一邊吃,一邊看,真的是「電視送飯」。

由於當年的香港人並不像現在那麼多娛樂,而且當年電視台的編劇水準仍然非常之高,因此很多人都會選擇留在家中看電視。由1989年開始,黎明所參演的,大都是人氣劇集,而且黎明本身也是外表和實力兼備的小生,因此在黎明首次發行唱片之先,很多人已認識他,再加上按照TVB的傳統,劇中演員大都會為該劇集演唱主題曲或插曲,這些都為黎明的歌唱事業帶來相當正面的影響,並為他接著的爆紅帶來堅實的基礎。

成為歌手後的黎明,一直被定位為偶像歌手,言外之意就是指他有外表、沒實力,所以在最初數年雖然好歌不斷,但一直和樂壇大獎無緣,直至正式和雷頌德合作後,憑藉雷為他所寫的眾多出色作品,黎明終於可以一嚐站在樂壇頂峰的滋味(再一次証明,一首悅耳的歌,只需要曲本身寫得好就成的道理)。

數年之後,可能因為年紀漸長,身體已經不能再維持本已不怎麼好的歌喉,因此黎明聰明地於1999年宣佈不再於香港領取任何有關音樂方面的奬項,並開始把事業重心由台前轉為幕後,並繼續自己比較有把握的電影工作,和熱心於慈善工作上。因此即使歌唱事業大不如前,黎明仍可維持極高的人氣。

其實黎明真是一個很聰明的人,就是因為他清楚知道自己的優劣之處,懂得揚長避短,才能成就其不世英名。

《Leon》的《無名份的浪漫》(1990 曲:Hassan, Juwie 詞:林夕)

 

電視劇《今生無悔》的插曲《人在黎明》(1991 曲:高人傑 詞:陳少琪)

 

 

另一插曲《對不起我愛你》(1991 曲:盧東尼 詞:向雪懷),《今生無悔》不但只插曲多,而且每一首都是精品,絕對是電視劇史上一大壯舉

 


《但願不只是朋友 》的《我會像你一樣傻》(1992 曲:國安修二 詞:向雪懷),早年的黎明大都以浪子形象示人



新曲+精選《傾城之最》的《我的親愛》(1992 曲:槙原敬之 詞:劉卓輝),為甚麼當年和黎明合作拍MV的女主角大都是名人?還是和他拍完之後會馬上紅起來?



《夢幻古堡 》的《愛情影畫戲》(1993 曲:邰正宵 詞:古倩文)



專輯《深秋的黎明》的同名曲(1993 曲:黃明州 詞:娃娃)



《夢追蹤 》的《沒名字的歌,無名字的你》(1995 曲:Calvin Ho 詞:林夕)


專輯《感應》的同名曲(1996 曲:雷頌德 詞:陳少琪),又一名人出現了



《Leon's》的《100樣可能》(1997 曲:曲:劉諾生 詞:周耀輝)


當年和記電訊+黎明可說是廣告界最強組合,兩者共同攜手開創了廣告曲的時代,這是黎明為和記所唱的第七代廣告曲,《我這樣愛你》(1998 曲:Choi Sun Wo 詞:林夕)


第八代廣告曲,《如果可以再見你》(1998 曲:雷頌德 詞:林夕)



2013年6月11日 星期二

錯在哪裡?

承接上文,雖然從《I Forgive Them》(我原諒他們)的上文下理中,我們可以看出柴玲其實是明白甚麼是真正的寬恕的,無論是基督教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教導,寬恕都是一頂美德,作家余杰在去年出版的新書《我無罪:劉曉波傳》曾提到原來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先生早在1999年就思想有關寬恕和六四事件的問題,而一直以來劉氏的看法都沒有引來任何的批評,但為何當「寬恕」這個詞語出自柴玲的口中,就引來如此大的風波?本人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柴玲自己本身的問題,就是不懂人情世故;另一個是來自外界一直以來對她的負面觀感。

《寬恕論》的問題所在


不懂人情世故、主觀、衝動,一直以來都是柴玲的性格弱點,這也是一般人大都對她持有負面觀感的主要原因,從今次《寬恕論》事件中,她不懂人情世故的性格弱點,可說是表露無遺。

首先是《我原諒他們》這封公開信,既然是公開信,那麼它的受眾自然是一般人,在當中,懂得基督教的寬恕的人有幾多個?雖然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佛教並列為世界三大宗教,但真正對信仰委身、明白聖經、忠於神的教導的人並不是很多,聲稱自己是「基督徒」,但不行和基督徒相稱的行徑的人亦不少,在香港,有一句髒話,就是用來形容這種「基督徒」。所以在這個世上,知道「寬恕」為何物的人實在不多。而柴玲在《我原諒他們》中,對於何為「寬恕」,其實著墨不多。因此在缺乏理論基礎的情況下,草率地向全世界宣佈「我原諒某某」,而那「某某」更是全世界公認為罪大惡極的人,試問又怎能得到別人,特別是其他受害者的理解。

由於《我原諒他們》發表後,引來太大的抨擊,因此柴玲在稍後時間再撰寫一篇名為《再談寬恕》http://chinese.gospelherald.com/news/edi-19610-0/#.UbVYv5xaduU的文章。在文中,柴玲利用聖經的經文,輔以解釋,來說明她為何要去寬恕。從文中,讀者可以瞭解得到,柴玲其實是清楚地明白神的寬恕是甚麼,她的解釋亦能夠讓讀者明白她寬恕的動機為何。可惜的是她這篇文章流出後,除了部分基督教媒體外,很少媒體把《再談寬恕》登出或節錄其內容,讓一般大眾繼續對柴玲誤解下去。如果她當初在《我原諒他們》中,加插《再談寬恕》的內容,詳細解釋何為寬恕,所帶來的沖擊應該會少很多。

即使現在的生活如何優渥,柴玲在六四事件中曾經也是受過苦,一樣也經歷過逃亡、朝不保夕,至今還是要承受和至親長期分隔兩地,他們過生也不能相伴的痛苦。若是她從來沒因此而痛苦過,那根本就是騙人,因為這完全是違反人的天性。我認識一個人,他雖然來了香港四十年,現在過著富裕、兒孫滿堂、家庭和睦的優渥生活,但到現在他仍會作有關他走難時的惡夢,仍會因夢中的可怕場景而驚醒。過往的烙印是不會除去的,即使是治癒了,傷痕還是會留下來,我們能選擇的,只能是把不把它放下來,用基督教的術語,就是「寬恕」,唯有寬恕,才能把人從過去的夢魘之中拯救出來,所以在5月31日港台節台《頭條新聞》中,接著柴玲接受訪問的另一八九學運領袖沈彤的訪問中,他雖然不認同柴玲的行為,但他卻很羨慕柴玲能放下過去的夢魘。試問有誰真的願意與痛苦長伴?我想柴玲當初信主的時候,也是為了擺脫過去的痛苦經歷,才會這麼用心去查考相關的聖經教導,最後才得出寬恕這個結論吧!

令人驚嚇的《喜悅論》


相比起去年的《寬恕論》,個人認為新鮮出爐,於5月31日《頭條新聞》的柴氏《喜悅論》完全是驚嚇,亦充分表現出柴玲的不懂人情世故,真是達到極致。


雖然很多人都批評基督徒不懂人情世故,但從聖經的教導中,我們處處都可以看到神教我們在不失真理之下,仍可做到面面俱圓的方法。例如在《但以理書》1章中,但以理為了不讓巴比倫王御賜的佳餚美酒玷污自己(那些食物都是拜過偶像,或是被律法定為不潔的),但又不希望因為他和同伴的拒絕進食而讓有關官員受到責罰,於是

「但以理對太監長所派管理但以理、哈拿尼雅、米沙利、亞撒利雅的委辦說:求你試試僕人們十天,給我們素菜吃,白水喝,然後看看我們的面貌和用王膳那少年人的面貌,就照你所看的待僕人吧!委辦便允准他們這件事,試看他們十天。過了十天,見他們的面貌比用王膳的一切少年人更加俊美肥胖。於是委辦撤去派他們用的膳,飲的酒,給他們素菜吃。」(但以理書1:11–16)

最後但以理他們既不用違反律法,官長也沒有因此而受到王的責罰。在《福音書》,面對法利賽人和文士的種種刁難,耶穌不但沒有失見證,違反神的律法,更可幫助有需要的人,這些都顯出他們都非常懂得人情世故,甚至在聖經中,整卷《箴言》都是在教人做人的道理。

雖然柴玲因為成功放下仇恨,脫離過去的夢魘,因而心生「喜悅」,是人之常情,但也不用把它說出來吧!因為聖經告訴我們

「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羅馬書12:15)

面對一個因為親人的離世而傷心欲絕的人,即使你家剛剛經歷添丁之喜,你總不能對他說「我很高興」吧?面對六四事件的死難者和他們的親屬,與及那些至今仍遭受中共壓迫的人民,柴玲說出來的,就是如此傷人的話。《約伯記》中,那三個約伯的友人對傷心欲絕的約伯的過份態度,我們永遠都要引以為鑑。

相對來說在同一節目中接受訪問的沈彤,他的言論就得體得多。在訪談中,沈彤表示自流亡美國後,此後的15年他都一直發有關六四事件的惡夢,直至他的女兒於8年前出生後,他的惡夢才停止。言外之意,就是他女兒出生的「喜悅」讓他成功走出過去的陰影,重新上路。不過他在訪問中從沒有表露出任何「喜悅」之情,完全做到「與哀哭的人同哭」的境界,這其實就是人情世故了。

「說話浮躁的,如刀刺人;智慧人的舌頭卻為醫人的良藥。」(箴言12:18)

「若有人自以為虔誠,卻不勒住他的舌頭,反欺哄自己的心,這人的虔誠是虛的。」(雅各書2:26)

即使人所說的話如何神聖,只要說的時機和方法不對,都一樣會傷人。

傳媒的推波助瀾


自從Carma Hinton製作的記錄片《天安門》推出後,有關柴玲的負面新聞可謂無日無之。影片把柴玲塑造成一個貪生怕死、主觀武斷、拖眾人後腿的負面人物,雖然她當年的戰友王丹、封從德等人分別撰寫公開信為她辯護,但都無補於事,柴玲的負面形象已是深入民心。

影片對柴玲的負面評價主要來自兩方面,首先是柴玲接受Philip Cunningham採訪的錄音片段,當中最具爭議性的內容當數「期待流血」、「我願意求生」,另外在六四事件發生後,柴玲當時聲稱天安門廣場內死傷嚴重,但其後被當時留守廣場內的台灣歌手侯德健指出他在廣場內並沒有看到有學生傷亡,更批評柴玲用謊言打擊敵人只會讓大眾認為她和那些「說謊的敵人」沒分別,再加上柴玲在整個八九民運中表露出來的言行不一致的表現,都使觀眾認為柴玲是一個貪生怕死、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主觀武斷的投機分子。

但想深一層,有誰不是貪生怕死呢?有多少人願意做烈士呢?在那些學生領袖中,除了在內地堅持多九年的王丹稍微有點骨氣外,那些流亡海外的人,哪一個不是貪生怕死之徒?為甚麼諾貝爾和平獎是頒給劉曉波,而不是那些學生領袖呢?就是因為在眾多與八九民運有關的主要人物之中,劉曉波是少數堅持留在中國,承受獨裁政權的監禁和壓迫,繼續堅持以和平、理性的態度和獨裁者周旋的人中最出名的一個。試問在這世上有幾多人能做到劉曉波這種程度?柴玲只不過是忍不住把自己內心的軟弱說出來罷了,不要忘記,她當時只是一名只有23歲,尚未踏出社會,受盡父母家人寵愛的女孩子罷了,面對這個大時代的重重壓力,何人不會流露出軟弱的一面,希望找人傾訴?

當然在六四事件發生後,她的表現的而且確流露出武斷、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一面,但當時兵荒馬亂、信息不暢、謠言滿天飛,柴玲把聽回來的「傳言」(不能排除她真的有私心),當成是事實說出來,只是顯示柴玲是一名主觀、人云亦云的人,說她是「說謊者」,也未免太誇張了。

可是自《天安門》推出後,但凡有關柴玲的新聞都是以負面為主。這一方面是由於她那不懂人情世故、口不擇言的性格所致,但另一方面傳媒也要負上責任。就以《寬恕論》事件為例,傳媒一直釘著《寬恕論》的弊端不放,但柴玲的「補獲」之作《再談寬恕》一直乏人問津,到現在各媒體一談《寬恕論》,都只登出那句「我決定原諒鄧小平、李鵬」大造文章,而不思想《我原諒他們》這篇文章究竟所要表達的是甚麼(還是故意忽略?)。

反省


由於本人也是被《天安門》深深影響的其中一分子,一直以來對柴玲的印象也是相當負面。在構思這兩篇blog文的時候,我原本也是打算對柴玲大肆批評一番,但當我完整讀完《我原諒他們》和《再談寬恕》後,我馬上對輕易地相信傳媒渲染的那句「我決定原諒鄧小平、李鵬」而感到汗顏。雖然要把之前構思的內容推倒重來,還要把原本只要一篇文章就能寫完的的內容變成兩篇,實在是有點辛苦,但要我把原本的構思寫出來,我實在是過不了自己那一關。雖然柴玲的失言是有不對的地方,她也需要為此而負責,但傳媒和其他人對她的苛刻批評,也有對她不公平的地方。

其實我自己原本也是一個主觀武斷的人,當認定一件事情後,也是死咬著不放。即使發現自己的觀點有不對的地方,也會想盡辦法去「死撐」。但自從開始寫blog,雖然很少人看,但始終是公開的東西,所以每次寫新文章時,我都盡量會找多些資料,搜集不同的意見,務求要做到客觀持平,即使不能建立別人,也不要讓人跌倒,所以每一句內容我也寫得很小心,即使blog文發佈後,每隔一段時間,我都會重讀一遍,看有沒有地方需要修改。事實上這對我幫助很大,無論是對事情的看法,和言行上,我也比以前變得謹慎,而這些都是我從前做得不好,失見證的地方。今次的柴玲事件,可說是印証了自己的成長,就是謹言慎行、不要先入為主,當然我自己還是有很多地方需要學習和改善的,但願將來能做得更好,成為一個能榮神益人的器皿。

2013年6月7日 星期五

真正的寬恕

自從八九學運領袖柴玲於上星期接受港台節台《頭條新聞》的訪問播出後,沈寂多時的柴氏《寬恕論》又再出現,帶來的結果當然只有一個,就是遭到全世界「狂插」,不過這倒是給予我們一個機會去思想,甚麼是真正的寬恕。

柴氏《寬恕論》


柴玲的《寬恕論》出自去年6月4日以英文發表的一篇名為《I Forgive Them》(我原諒他們)http://chinese.gospelherald.com/news/edi-19586-0/#.UbC6XJxaduU的公開信,信中提到因為耶穌基督寬恕那些把祂釘在十字架上的人,所以她決定原諒鄧小平、李鵬和那些衝進1989年天安門廣場內的士兵們。但由現在生活在自由的國度,過著優渥生活的柴玲說出這番話,無疑是對當年的死難者和他們的親屬,與及那些至今仍遭受中共壓迫的人民那些爛到不能再爛的傷口上灑鹽,叫人情可以堪。寬恕原本是一項美德,為何經柴玲一說,會變得如此不堪?在深究其原因之前,讓我們先談甚麼是真正的寬恕。

為何要寬恕?


「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馬太福音6:14–15)

但凡是對信仰認真的基督徒,都知道寬恕是神留下來的命令,當然不敢不從,即使因一時軟弱而做不到,也要努力去嘗試和學習。那為何神要我們學習寬恕呢?

我們都是罪人


「文士和法利賽人帶著一個行淫時被拿的婦人來,叫他站在當中,就對耶穌說:夫子,這婦人是正行淫之時被拿的。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們把這樣的婦人用石頭打死。你說該把他怎麼樣呢?他們說這話,乃試探耶穌,要得著告他的把柄。耶穌卻彎著腰,用指頭在地上畫字。他們還是不住的問他,耶穌就直起腰來,對他們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他。於是又彎著腰,用指頭在地上畫字。他們聽見這話,就從老到少,一個一個的都出去了,只剩下耶穌一人,還有那婦人仍然站在當中。」(約翰福音8:3–9)

其中一個原因是如以上經文所言,我們都是罪人,根本沒資格去定別人的罪。若然我們這些罪人都不去饒恕別人,試問我們又怎能求天父饒恕我們呢?

伸冤在我;我必報應


「親愛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因為經上記著: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羅馬書12:19)

信耶穌其中一個最大的障礙是面對公義的問題,當我們遇到不公義的事情,總希望看到犯罪的一方受懲治,如果沒看到那些犯罪者馬上得到懲罰,就急不及待地要為自己伸冤。但神警告我們,我們並沒有審判別人的權力,因為伸張正義是神的事情。那為甚麼神不馬上懲罰那些犯罪者?因為

「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他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彼得後書3:9)

神之所以不馬上施行審判,不是因為祂不公義,而是在寬容我們,給予罪人回轉的機會,就正如祂也在《約拿書》中,給予和共產黨一樣罪大惡極的亞述人悔改回轉的機會,若然他們及時回轉 

「於是神察看他們的行為,見他們離開惡道,他就後悔,不把所說的災禍降與他們了。」(約拿書3:10)

但當人不能在神定下的審判日之前悔改,神的刑罰自然會在祂定下的時間臨到那些不知悔改的犯罪者身上。倘若我們不相信神的公義,想要為自己伸冤,我們就很容易落入苦毒、憤怒、自以為義的陷阱中,成為它們的奴隸。論到苦毒的可怕之處,《希伯來書》寫得很清楚:

「又要謹慎,恐怕有人失了神的恩;恐怕有毒根生出來擾亂你們,因此叫眾人沾染污穢。」(希伯來書12:15) 

當人讓苦毒在生命中札根,它就會捉緊你不放,讓人持久不斷地陷於過去的傷害而不能自拔,進而被它侵蝕、破壞自己生命,甚至拒絕神的恩典去釋放你的生命。若任由苦毒在你的心中不斷成長,最終會使人以激烈的手段向施暴者報復,造成新的罪惡。一次罪惡所帶來的後果已經夠糟糕了,還要再來一次,「冤冤相報何時了」。為了避免我們的心因苦毒而被侵蝕,進而犯罪,神教給我們的方法,就是寬恕。

「你們聽見有話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只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裡衣,連外衣也由他拿去;有人強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有求你的,就給他;有向你借貸的,不可推辭。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馬太福音5:38–44)    

耶穌之所以要這樣吩咐,並不是要我們做「鵪鶉」,而是要避免因苦毒、憤怒、仇恨,造成新一輪罪惡,而這就是柴玲所寫的《我原諒他們》的中心思想。

而且

「所以,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吃,若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羅馬書12:20)

「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是來自埃及的習俗,類此負荊請罪的意思,即自願和被自己得罪的人道歉,耶穌和保羅之所以要我們以「以善報惡」的態度對待我們的仇敵,就是要以此迫使他們對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愧,從而願意悔改,這也是基督為世人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背後的其中一個思想:神都為你這個罪人做到這個地步了,你還好意思繼續犯罪嗎?

其實細看她這篇公開信(不要因為她那句「我決定原諒鄧小平、李鵬」就馬上因「火遮眼」而讀不下去),就會發現她之所以決定要原諒那些六四屠夫,就是基於以上的原因。

寬恕是一個過程


在過去一年的討論,很多人已指出,寬恕必須要附隨加害者的悔改才能成立,可惜的是,到目前為止,中共不但只沒有反省自己當年的殘暴行為,反而變本加厲地迫害大量按良心說誠實話、追求公義的異見人士,因此和他們談寬恕,根本就是「雞同鴨講」,但他們其實只是說對了一半,因為寬恕,特別是對那些仍不知悔改的加害者而言,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在本blog兩篇有關《何西阿書》的訊息中,已經說明我們的神是如何寬恕犯罪的人。當以色列人犯罪、拜偶像、離棄神,大大地傷害了神的心的時候,神不但沒有懷恨在心,和他們解約,反而「選擇」再去愛他們,等待他們的回轉。若以《何西阿書》成書的大約日期(那時北國以色列尚未亡國)開始計算,神足足等了超過一百年的時間,到南國猶大滅亡的時候,以色列人才知道悔改,決心遠離偶像。自此之後,以色列就沒有再拜偶像,一心一意跟隨耶和華,而這正正就是神「寬恕」以色列人的過程。因此把這套用在六四事件身上,「寬恕」其實只是一切事情的開始,我們必須要等待,直到那些當權者願意回轉為止,真正的寬恕才能完全成就。

那為何不等到犯罪者悔改才去寬恕,而要在他們尚未悔改之前就要去寬恕?若然我們不先去寬恕對方,對方如果要過了數十年後才知道要悔改,那麼我們這段時間豈不是要不斷被苦毒、憤怒的情緒所折磨嗎?怨恨別人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根本就是用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而且即使你再憤怒,對那些不知悔改的人來說根本就是不痛不癢,既然可以選擇放下,我們何苦要為難自己,去吃這個虧呢?

公義的神


不過我們的神是公義的神,即使祂會寬恕人的過犯,但人仍然要為自己所做的事情負責:
 
「你為什麼藐視耶和華的命令,行他眼中看為惡的事呢?你借亞捫人的刀殺害赫人烏利亞,又娶了他的妻為妻。你既藐視我,娶了赫人烏利亞的妻為妻,所以刀劍必永不離開你的家。」(撒母耳記下12:9–10)

「大衛對拿單說:我得罪耶和華了!拿單說:耶和華已經除掉你的罪,你必不至於死。只是你行這事,叫耶和華的仇敵大得褻瀆的機會,故此,你所得的孩子必定要死。」(撒母耳記下12:13–14)

「因為我們眾人必要在基督臺前顯露出來,叫各人按著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惡受報。」(哥林多後書5:10)

因大衛的淫亂和流無辜人血的罪,神派遣先知拿單去責備他。雖然大衛馬上認罪,神亦赦免了他,不讓更大的懲罰臨到他身上,可是神也告訴大衛,即使如此,他仍要承擔因他犯罪所留下的惡果,就是他和拔示巴(烏利亞的妻子)經淫亂所生的兒子要死,他的兒子暗嫩強姦他同父異母的妹妹他瑪,最後被他瑪的兄長,同是大衛兒子的押沙龍所殺,最後押沙龍更走上謀反之路等等。在大衛的餘生,他的王國和家庭都充滿了暴力和混亂。雖然他的罪已被赦免,但他仍必須要承擔他所犯的罪所帶來的後果,正如以色列人一樣,即使他們決心遠離偶像,神亦寬恕他們,但他們仍然要承受亡國超過二千年的命運。

滿有慈愛的神


不過神仍是滿有慈愛的,雖然他會懲罰惡人,要他們承擔他們自己所犯的錯,但只要他們願意悔改,神仍然會向他們大施慈愛,讓他們「不至於死」。如神讓大衛和拔示巴所生的第二個兒子,所羅門繼任,成為大衛王朝的第二代君主;神雖然讓以色列亡國,可是祂不但派了祂的獨生子耶穌基督承擔罪所帶來的結局,就是死亡,並拯救他們脫離罪的捆綁,祂更應許以色列人:

「故此,耶和華說:我的僕人雅各啊,不要懼怕;以色列啊,不要驚惶;因我要從遠方拯救你,從被擄到之地拯救你的後裔;雅各必回來得享平靖安逸,無人使他害怕。因我與你同在,要拯救你,也要將所趕散你到的那些國滅絕淨盡,卻不將你滅絕淨盡,倒要從寬懲治你,萬不能不罰你。這是耶和華說的。 」(耶利米書30:10–11)

當年趕絕以色列的大國,無論是亞述、巴比倫、波斯、羅馬、納粹德國等等,都已作古,但經歷了這麼多苦難的以色列人至今仍存在於這個世界之上,甚至可以復國,這不是神的恩典,是甚麼?

所以大家千萬不要誤會,即使我們寬恕某人,並不代表某人可以脫罪,正如在法庭之上,認罪之人雖然可比不認罪的人少受一點刑罰,但他還是要接受法律的制裁,神的公義和恩典,就是這麼一回事。

結語


神是公義的,只有祂才可以擔保公義能完全得到伸張,但神提醒我們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傳道書3:1)

神之所以不馬上施行審判,不是耽擱祂給我們的應許「伸冤在我;我必報應」,而是在寬容我們。但神已經預備好了祂的審判,在祂定下的時間中,每一個人都要為自己所做的事情負責。若然我們沒有耐性去等待那刻的來臨,要為自己伸冤,就是假定自己比神更有智慧,不相信神會做出公義的審判。只有相信神擁有的主權和祂的智慧,把伸張正義的事情全心地交托給祂,我們才能把自己從憤怒和專注於加害者的情緒中釋放出來,繼續向前邁進,這才是寬恕的真意。但這並不代表在寬恕過後,我們甚麼也不用做,因為歷史是由神和人的互動所交織而成,我們不但要為上位者祈禱,使他們回轉,更要以聖經的真理為依歸,以和平理性的態度,去爭取六四事件的平反,讓那些當權者承擔他們當年所犯下的罪所帶來的懲罰,讓中國能夠真正走在真理的道路之上。沒有甚麼事情比能夠參與在神的計劃當中,見證事情的成就更值得令人鼓舞吧,不過要等到事情可以成就的一刻,我們仍需忍耐、努力。

其實當你細心閱讀柴玲所寫的這篇文章,就會發現她所要表達的意思,就是我在本文所要傳達的訊息。但為何神留下的美好訊息,會變得如此不堪入目,究竟柴玲錯在哪裡?我們在下一篇文章會再討論。

參考書目:

1. Henry Blackaby and Richard Blackaby(2000)吳蔓玲譯《每日經歷神》基石文化公司

2013年6月5日 星期三

My Medical Choice(我的醫療抉擇)下

Angelina Jolie無可否認是一名國際性知名人物,因此她的一言一行隨時可以輕易地對整個社會產生軒然大波,就好像她最近在《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發表的《我的醫療抉擇》(My Medical Choice)後,全球熱烈討論。除了讓大家對遺傳性乳癌有進一步認識外,亦帶來不少相關議題的討論。

醫療上


一直以來Angelina都是一名具有爭議性的人物,喜歡她的人欣賞她的敢作敢為和做事有承擔,不喜歡她的人認為她造作誇張,因此她今次為了要預防家族遺傳的乳癌,毅然切除雙乳,亦帶來兩極化的評價:有人認為她很偉大;有人說她是「斬腳趾避沙蟲」。其實這篇文章所帶出來的主要訊息,並不是應否切除雙乳,而是那些有遺傳性乳癌風險的人,為自己和身邊的人,應要作出行動,面對自己的身體情況。

諱疾忌醫從來都是不可忽視的問題,有不少人即使身體出現毛病,或是像Angelina一家一樣有多名家族成員患癌,都不會去做檢查,因害怕要面對自己可能患病的事實和因此而帶來的療程。最後可能因此而延誤病情,變成難治之症,到時悔之晚矣。所以《我的醫療抉擇》的主旨並不是Angelina選擇了甚麼預防乳癌的方法,而是必須要採取行動,即是要馬上進行基因測試,若真的是發現了有變異基因,就要採取相應、最適合自己的預防方法。

正如上一篇文章所言,只有符合四大準則的其中一個的高危人士,才需要做基因測試。雖然測試費用昂貴,但在香港,如果得到醫生証實,並在醫管局接受治療的高危人士,都可申請全費資助,而且只要証實到哪個基因出現問題,其他家族成員的測試成本都會大為降低,絕不會對該家庭造成額外的經濟壓力。

不過做基因測試,有時真的好像是在算命一樣,若發現沒問題,當然皆大歡喜,但也可能讓那人掉以輕心,不去努力維持一個作息正常、健康的生活,患病機會一樣都會增加;相反若發現真的有基因變異,即使身體健康,當事人仍要背負極大的心理壓力,就好像被「批死」一樣。所以要進行基因測試的人,事前必須要得到醫生的充分建議和接受基因輔導員的輔導才可接受測試,目的是要幫助當事人作出既正確,又最適合自己的選擇。

倫理上


上一篇文章提到,預防遺傳性乳癌的三個主要方法,各有好處和壞處,並無優劣之分,只要那名高危人士實行其中一個方法,患癌的風險都會大為降低,即使不幸患病,治癒率亦都大為提升。從Angelina所選,被視為最激進的預防方法—雙乳切除術,可看出她真的很愛自己的家人。

預防性雙乳切除術(preventive double mastectomy)一直在各種預防方法中,被視為對病人傷害最大,但能把患癌機會降至最低的預防方式。Angelina為了讓家人不用為她的身體狀況而擔心,不希望在孩子們年少時就要面對母親患癌,甚至離世的風險,而選擇忍痛接受手術。其實她大可選擇對自己身體的損害較少的預防方法,雖然患病的風險較高,但治癒率也高,但她為了不樣孩子承受她將來會患病的心理負擔,寧願自己受苦,都要選擇能把患癌風險降至最低的方法,這根本就是母愛。

有人可能會覺得Angelina這樣做是「斬腳趾避沙蟲」,這是因為他們大都不知道遺傳性癌症的可怕。我讀大學的時候,曾經聽過一堂有關遺傳性癌症的課,講者是一名醫生,他分享了一個由他診治的一個有遺傳性大腸癌的家庭的案例。那個家庭有很多成員都患有大腸癌,有些人更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患病。那位醫生看著他們一個一個地倒下、患病,除了切除他們的大腸外,就不能再為他們做甚麼。那時我深深地感受到那位醫生的無力和難過,連醫生都這麼難受了,更何況是作為至親的。所以我倒是有點明白Angelina當年面對至親因BRCA1變異患癌而離世時所承受的打擊有多深,因此她寧願自己受苦,也萬不願意自己的孩子將來也要承受她當年失去母親,在母親患病時,自己甚麼也做不了,眼白白看著至親受盡疾病折磨的痛苦。

經濟上


雖然香港人可以申請基因測試的全費資助,但在很多地區,即使是高危人士,也需要自掏腰包,才能接受測試。BRCA1、BRCA2基因測試之所以那麼昂貴,除了是因為技術成本外,就是專利惹的禍。

古時的人為了防備「教識徒弟冇師傅」的事情發生,大都不會把畢生所學傾囊相授,即使將來徒弟反了,也不至於沒方法對付他,久而久之,有不少傳統技藝亦因此而失傳,而專利權的出現正正解決了這方面的問題。

專利要求被授予專利權的技術需要充分公開其技術方案,讓同一領域的其他人員在閱讀後無須再做任何創造性勞動就能把其運用,而持有該技術專利權的人亦可以向使用者收取費用,從而保障那些發明者的利益,而該技術亦能得到更廣泛的應用和推展,可說是製造出「雙羸」的局面,但是都有輸家,就是一般的消費者,因他們需要用較高的代價才能享用那些專利技術所得出來的成果。

好像BRCA1、BRCA2基因測試,原來兩個基因都已被該基因的發現者所成立的公司Myriad Genetics註冊成專利,因此但凡有其他公司想研發和這兩個基因有關的檢測技術,都需要得到Myriad Genetics的同意,可想而知Myriad Genetics一定會向他們收取一定的利益,作為批准他們研發的條件,而增加了的成本,理所當然由消費者所承受,所以有關BRCA1、BRCA2的基因測試才會那麼昂貴。有人可能難以相信「天生」的基因竟然也可以申請專利,若以這個邏輯計算,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豈不是可以為新大陸申請專利,成為大地主!因此美國本土的醫學組織近年來多次挑戰Myriad Genetics的基因專利,去年更上訴至最高法院(Supreme Court),案件預計於今個月審結。

原本專利的出現是為了鼓勵研究和創意,還有推動技術的發展,使到研發者們能少走一點冤枉路。但當追求個人利益成為研發新事物和追求知識的唯一誘因,專利就會變成幫助企業謀取暴利的工具。

突然想到Karaoke的發明者井上大佑的訪問,雖然他發明Karaoke時並沒有為其申請專利,因而損失了大筆的專利費 ,可是他並沒有後悔,一來他所經營的公司不會因此而過度擴張,最終在日本經濟衰退時留下如山的債務,二來Karaoke亦因此而迅速普及,成為全世界最受觀迎的娛樂之一,而且每當看到有人唱Karaoke,井上就會很高興,有時快樂就是如此簡單,這份喜悅並不是金錢所能買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