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4日 星期四

潛藏的怪物:比利的24個人格(2021)

第一次聽《24個比利》(The Minds of Billy Milligan,1981)這本介紹曾犯下四宗搶劫和強姦罪,卻因患有多重人格障礙而得以脫罪,美國犯罪史上的大名人比利‧密里根(Billy Milligan,1955-2014)的傳記,已是十多年前,在同事間的閒談中得知,覺得很有趣,於是買來一讀,但之後因工作和課業繁忙,想讀的書又實在太多,下集介紹比利在精神病院經歷的《比利戰爭》(The Milligan Wars,1994)就一直沒動力拜讀,直到今年Netflix推出以比利為主角的紀錄片《潛藏的怪物:比利的24個人格》(Monsters Inside: The 24 Faces of Billy Milligan)。這部片長四小時的紀錄片,不但有齊兩本書的內容,還有比利生命最後幾年不為人知的經歷,當然要看了,老實講拍出來的水準很高,不但有當年比利接受精神科專家診治的影片,還成功訪問了當年有參與案件,還有和比利親近的人士,包括他的哥哥和妹妹,實行多角度解構比利‧密里根這個人,而且影象帶給人的震撼,比文字強多了。

但凡紀錄片,都有一個核心主題,《潛藏的怪物:比利的24個人格》的主題,並非單純八卦比利‧密里根這個人,而是探討究竟這個人是否為了脫罪而裝病?

探討這問題之前,我們要先了解何為多重人格障礙,此精神疾患的正式名稱為解離性身份障礙症(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簡稱DID),解離是指人無法有意識地整合平日所過的經驗,簡單來講,就是自己做了某事,卻意識不到自己做了。用精神病理解釋,解離是一種防衛機制,個案面對無法逃避的壓力事件,例如遭受虐待,雖肉身不能逃離,意識卻可以,在這狀態下,個案雖見到自己被打,卻不會覺得自己痛,好像被打是別人的事一樣。若不去處理和正視這情況,任由惡化,最終會導致自我功能解體,即是我不再是我,是極嚴重的精神問題。

DID是其中一種解離型疾患,患者的自我會分裂成兩個或以上的身分,每個身分都有各自不同的情感、行為、意識、記憶、感知、認知、感官運動功能。

正常人有多面性,會按場合展現不同的面相,但會意識到自己在轉換,可是一個患有DID的人,是無意識地更替,渾然不知自己有多種身分。由於意識不到各身分的存在,以致經常斷片,全然沒有身分更替後的記憶。即使知道彼此的存在,也不代表每個身分都能和諧共處,因此DID患者常有自殺、暴力、自殘、自毀的傾向,一經診斷,基本上都要無限期住院。

這些身分的出現,是源自患者的求生策略,當患者面對無法獨自承受的壓力事件,身邊又沒人分擔的時候,就把自己的自我打散,分裂成不同的身分,分擔壓力,和藉身分更替時的斷片,讓自己掌握不到事情的全貌,達到無知是福的效果。一般而言,DID患者的主人身分都有適應不良,缺乏果斷力的特徵,而更替身分的出現,通常是補足主人身分做不到,或不敢做的事。

了解完DID的本質後,回到比利身上,究竟他有沒有裝病呢?

回想當年讀《24個比利》的時候,那時未受心理學訓練的本人,較傾向是鬼附,因比利展現出來的身分特質,分別實在是太大了,自我真的可以分裂成這樣嗎?若是演戲,在他面前,奧斯卡影帝簡直不值一提,但了解了鬼附的本質後,這個假設就被排除了,因被鬼附的人,會極力迴避神,而比利其中一個身分山繆(Samuel),是虔誠猶太教徒。

當本人開始學習精神病理,再看這片子,雖然片中有不少精神疾患專家認為比利是裝病,實至質疑DID是否存在,但本人現在更傾向比利真的是DID,除了幼時受虐的經歷外,他的母親、兄長、妹妹都指出他小時候已開始出現斷片和性情轉變,如同另一個人的癥狀。犯法了當然有誘因去裝病,但孩子無需這樣吧,當然閣下可反駁家人的話不可盡信,但比利的兄長和妹妹都認為為了給受害者交代,比利應該要坐牢,完全是一副要大義滅親的模樣,當然閣下可以再絕一點,指出他們只是貓哭老鼠假慈悲......

但本人覺得這案件的癥結,並非比利是否裝病,而是如法學教授Jane C. Moriarty所言,這是哲學問題:人的定義是甚麼?有責任是甚麼意思?對DID患者而言,一個分裂出來的更替身分犯案,而其他身分全都在狀況外時,大家要不要一起受刑?

既然是哲學問題,就可以用聖經回答,聖經有一個著名比喻,以一個身體比作一個群體,身體裡的肢體器官,比作群體裡每一個成員。我們的身體任何一個部位有何風吹草動,例如疼痛,整個身體都會感到不舒服,同理一個群體,無論關不關自己事,任何一個成員出事,全體都會受影響,例如家裡有成員生了嚴重的病,無論是否主要照顧者,全體成員的生活或多或少都受那病人的牽動。

「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若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哥林多前書 12:26)

回到比利,無論他是否裝病,從他和家人的陳述,多位精神科專家的診斷,他都已定義為一個患有DID的人,無論比利已分裂出多少個身分,他們都屬比利‧密里根這個身體轄下的肢體。

要判斷一個人能否以心神喪失無需負刑責,他需要能了解罪行的本質,能明辨是非對錯,能跟律師合作,而很明顯在比利所有身分中,包括分別犯下搶劫和強姦的兩個身分,絕大部分都符合以上條件。基於「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的道理,有身分犯事,比利‧密里根這個人就要承擔責任,更何況其他身分能為了不讓主人身分自殺,保護自己免於死亡,可以讓主人身分「沈睡」五年以上,他們自然有本事阻止有犯罪傾向的身分「出場」,所以他們真的沒責任嗎?

因此Professor Moriarty認為比利的案件不適用於心神喪失這抗辯理由,並非沒理由。

因此比利至少都要在高設防監獄設施接受強制精神治療,經嚴格審查證實完全對社會無害,才可回社會生活,那就少了之後的荒唐事,亦不會再有疑似比利所害的受害者出現之情況發生。

比利的童年是一個悲劇,童年時沒選擇,長大了就有選擇,就如比利長大了的兄長,選擇把虐待他們一家的繼父趕出家門,保護了大家,因此縱然比利是很可憐,但都不能以此作為自己犯罪的藉口,否則只是繼續把悲劇延續下去罷了。

在昔日父權主義當道的社會中,人們不但對家暴認識不多,對家暴本身都不當作一回事,受害人的聲音不但不會被受理,旁人亦因怕惹禍上身而不去告發。但自從質疑極端父權的聲音越來越高漲,和家庭治療的興起,家暴對家庭和孩子成長帶來的極嚴重破壞,終於得到正視。

今日的美國被譽為對家暴執法最嚴厲,介入方式最完善的國家之一,甚至矯枉過正到,連用責打作管教手段的父母都會即時被捕,被強制接受心理治療的地步,雖然有些過火,但也拯救了不少家庭的弱小,讓世界少些像比利的悲劇。

2021年6月7日 星期一

36年集郵生涯

母親大人一直都有收集癖,郵票、金幣、地鐵票、水晶,都是她曾經的收集對象,我們也有和她一同參與,今次要介紹的,應是我們第一項一起參與的興趣,集郵。

雖然說母親大人有收集癖,但她並非專業收集,都是偶爾從廣告見到喜歡的才去買,再加上這興趣在中途曾停止,因此收集的量其實並不多

以前的集郵薄隨街都有得買,但至集郵式微後,要去專業的集郵公司才買得到。

內裡的裝飾也很有意思

全是日本製

生平第一套購買的郵票,是1985年的《端午節紀念》,今日show出來實在應景,到現在我仍很喜歡它一氣呵成的設計

1985年的《香港新建築物》,今日看來一點都不新了

以當年引來很大哄動的哈雷彗星為主題的小全張,上次來時是1986年,下次是2061年,不知還有沒有命見到

那時香港還未主權移交,英女皇自然是香港郵票的主要題材

1989年英國皇儲查理斯(Charles, Prince of Wales)和戴安娜(Diana, Princess of Wales)訪港紀念郵票,那時二人都未離婚

《1992奧林匹克運動會》也是一套我到現在仍很喜歡的郵票

那時的香港郵政已可選購海外郵品,有內地

也有澳門

我們最引以自豪的收藏,香港郵政推出的第二組十二生肖,由1987年的免年開始

但這套郵票有一個很嚴重的bug,是依此計算,要到1998年虎年才出完,那時主權早已移交,結果出現了設計上不一致的現象,當年我們真的很失望,但都收集了那麼多年,總不能到這時候才放棄。

1997年的牛年

1998年的虎年,問題正出於香港郵政的logo上

大約1993年的時候,香港掀起一遍郵票炒賣風,一有新郵票推出,郵政總局就被擠到水洩不通。見到那陣勢,對於只為興趣收集的母親大人馬上打退堂鼓,轉而收集地鐵紀念票,郵票只集中收集餘下的十二生肖。

不過在主權移交前,她倒是買了幾套回來,當中有《香港侯鳥》

還有青嶼幹線通車紀念,那個只此一次從青馬大橋灑下的煙花,至今仍念念不忘,太美了

買完這套1998年的《香港風箏》,母親大人就沒再買郵票了

不過兄長大人偶爾會從澳洲寄些郵票回來

直到2017年看ViuTV的《異國二域》時,見到沈旭輝買郵票買得那麼開心,就決定重拾擱置多年的集郵興趣,還為此買了一本新的32頁集郵冊回來,由這張《饒宗頤教授畫作及書法》小全張開始

之後就在旅行和香港郵政陸續收集不同的海外郵品,不過都是佛系收集,數量仍是不多,暫時有新加坡

澳洲

內地

英國

不知要到何年何月才集滿一本😅

2021年6月4日 星期五

我們行事為人是憑著信心,不是憑著眼見

 


「我們行事為人是憑著信心,不是憑著眼見。」(哥林多後書   57

縱然前路是漆黑一片,所有人都必會在基督臺前顯露出來,按著本身所行,心裡所想,或善或惡受報。

2021年4月19日 星期一

比我年紀還要大的筷子

對我們這些租住私樓的遊牧民族而言,為方便搬家,未有斷捨離這思想前,我們已盡量把家當壓至最少。在不斷的搬家中,很多伴著我成長,非常有價值的東西,都難途被拋棄,或是送人的命運,唯一能生存至今,甚至比我存在更久的存在,正是它們


沒錯,就是這十一對象牙筷子,不要看它們如此潔白,像新買一樣,其實它們的歷史已超過四十年的了。

話說父親大人退休前,從事餐飲批發生意,經常被食肆「拖數」。農曆新年假期後是食肆倒閉的高峰期,為了避免貨財兩失,全公司的人都要在假期開始前一星期,放下手上工作,走訪所有和他們有業務關係的食肆「追數」。

當然不是每次都能收齊,總有些無良老板,在神不知鬼不覺的情況下逃之夭夭。連為其每天打拼的伙計都收不到糧,更何況是像父親大人他們那般只是幾星期才落一次單的供應商。

在我還未出生的某年,某一間和父親大人有生意來往的大酒樓突然傳來倒閉的消息,那時已放工回家的父親大人,馬上出門,飛奔到酒樓(那酒樓離家只有幾條街)。到達現場時,已有很多供應商正在把酒樓裡值錢的東西拿走,於是父親大人問還留在現場的伙計情況如何,那伙計說老板已不知所蹤,想拿甚麼就隨便拿。那些最值錢的鮑參翅肚,早已被人掃清光,無奈下父親大人就隨手拿走這十一對筷子回家。

自此以後,它們就陪著我們家渡過超過四十個寒暑,和我們一同享受母親大人的手藝,現在就是父親大人的,雖沒母親大人那麼好,都要將就下,誰叫我真的不喜歡下廚(不喜歡不等於不會,父親大人不在家時,我也是自己做菜給自己吃的),當然還有經常光顧的外賣店。

象牙筷子真的和家具店買的膠筷子不同,非常耐用,用了超過四十年,沾染了無數醬汁、食物、口水,用洗潔精清洗了無數遍,都如新的一樣,一點殘留痕跡也沒有。而且重量形狀適中,既不會像韓式和日式筷子那麼難掌控,也不會像家具店買的那麼輕,但又不會像高級酒樓的那麼重,而且更不怕會在高溫下釋出有害物質。雖現在象牙筷子已被禁售,但無可否認象牙筷子實在是質高耐用。

2021年4月16日 星期五

我的歷史情緣

若有關注本blog的朋友,都會知道我很喜歡歷史,喜歡到一個程度,可以好像儲漫畫單行本般,把二十五史敗回來讀,甚至因此而荒廢學業。我之所以如此喜歡研讀歷史,是因為我兩位小學老師:

如慈母般的女老師

第一位是我小學一、二年級的班主任,是女老師,教授中文。那時我在學習上還未開竅,和一舊飯沒甚麼分別,很記得我第一日上學學習寫手冊,人人都很快學會,全班三十幾人,唯獨我一個學不會。可能對今日的孩子而言,不懂寫手冊是等閒事,但我那個年代的孩子普遍自理能力比較高,就算學習能力不高,都不會不懂寫手冊。但那老師並沒責怪,也沒取笑我,反而很溫柔細心地在我的桌旁慢慢地教我怎樣寫,在這樣的教導下,我再怎麼笨,都可以學會,自此以後,我都很喜歡這位老師。

二年級的時候,我不太記得是甚麼原因,可能是課本有提及,老師竟然花了兩日的課堂,和我們講岳飛(1103–1142)的生平故事。她講得生動非常,同學們都聽得津津有味。最後講到岳飛被秦檜(1091–1155)所害,杭州岳飛墓裡的秦檜跪像,如何被民眾的排泄物沾污時,碰巧有同學之前跟家人去了杭州旅行,舉手向老師說真是如此,第二天還把照片拿回學校給我們看,真是很髒。這次的經歷讓我感受到歷史是如何地真實。

老師見我們那麼雀躍,在之後的課堂,偶爾也會和我們分享一些中國歷史人物的故事,我們繼續聽得投入,可惜的,升上三年級後,我都未再被這位老師教過了。

周身刀張張利的男老師

第二位是我小學三、四年級的男老師,據我所知,這位老師,是當時我們小學唯一擁有大學學位的老師。當年香港未有教育學院,很多人都是中學畢業在師範學校讀一張教育文憑,就可以去小學教書。那時董伯伯未做特首,很少人會去進修,大學生很少,因此這位老師在我們學校真的很珍貴,最重要,他是香港大學歷史系畢業。

由於這位老師實力雄厚,他當時一個人包攬我們的英文、社會、科學、健教,一星期上他課的時間很多。那時香港小學生的課業遠沒有像今日般那麼多,讓那位老師可以在堂上教授課程內容外,有充裕的時間和我們天南地北,由西方禮儀,做人處事,到歷史人物,都可以講很久,最重要是他的外表雖不苟言笑(回想起來他的風格和陶傑很像,只是口賤度沒陶傑那麼高),我和他也幾乎沒任何私人交集,但他分享的事真的非常有趣,那兩年是我學習生涯中最快樂的時光。

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講拿破崙(Napoleon,1769–1821)的故事,那時我沒甚麼自由民主專制獨裁的概念,也不理解戰爭背後的真相,只知道拿破崙很厲害,他的生命很精彩,他的結局後淒涼。過了一年後,有幸和家人去法國旅行,見到真正的凱旋門,好像真的看到他昔日意氣風發地在那裡帶著他的軍隊經過。

可惜我和這位很棒的老師的緣份,也只有兩年,在我升上五年級的時候,他成為鄰班的班主任,我那時真的是很羨慕鄰班的同學。

就因為這兩位老師,讓我深深感受到人的故事,遠比任何動漫、小說、電視劇、電影來得有趣,於是就直接跳進坑裡,到今日都爬不出來,甚至沒打算爬出來,即使升上中學後,同學們說歷史老師的課如何地悶,我還是聽得津津有味,此科的成績永遠都是全級最高分,若不是自己的古文和英語實在不行,我真的想在大學修讀歷史,不過自學也好,至少沒負擔。

讀史心態的改變

小時候讀歷史,總是懷著好奇,甚至八卦的心態,去看歷史人物的生命。長大後,特別是對聖經的認識豐富了後,再看那些歷史人物,讓我深切感受到,無論信耶穌與否,只要遵行聖經的教導,就能為自己和所處的時代帶來祝福,不遵行的人如何自招咒詛,甚至禍及後人時,我就深切明白何謂

「不從惡人的計謀,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褻慢人的座位,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凡他所做的盡都順利。」(詩篇   11-3

神的話是何其實在

「因為耶和華知道義人的道路;惡人的道路卻必滅亡。」(詩篇   16

讓我讀歷史讀得更起勁!


2021年3月30日 星期二

我與UNO的美好回憶

相信大家對 UNO不會陌生,雖已推出多年,但它至今仍是我心目中的最佳桌上遊戲,因它實在為我帶來很多此生難忘的美好回憶。


UNO由Mattel全球發行時,正值1990年代初,本人還是小學雞一枚,那時香港的桌上遊戲選擇很少,主要是麻將、棋類、撲克、大富翁。麻將這玩意因涉及賭博,很少有機會玩;象棋和圍棋對我來講又太高智,玩不來;其他的,玩得多也開始厭倦。因此UNO的出世,真的有久旱逢甘霖的感覺,而且玩法簡單又多變,甫一推出,就風靡全港,最重要的,是這款簡單又有趣的遊戲,能成功吸引到父親大人和母親大人與我和兄長大人一起玩。

我家父母都很忙,本身已很難湊在一起,二人又不是願意學習新事物的人,父親大人懂的遊戲,母親大人不會也沒動力學,反之亦然,所以從前家裡的遊戲,最多都是三人玩,就是只有UNO,才能吸引到二人能同時學習,畢竟桌上遊戲要人多才好玩嘛。可惜的,是大人們都很忙,特別是父親大人,一星期要上六天班,晚上又要陪老板打麻將,星期天不是他一心為馬會鋪草皮,就是我和兄長大人去朋友家玩電子遊戲,真的很難得湊到一、兩個大家都有空的時間,因此一家四口一起玩UNO的次數,真的是一次起,兩次止,但那一兩次大家都玩得很盡興,大家一起把摺疊飯桌開出來,每人坐一邊,一起玩,一起計分的樣子,直到今日我仍清楚記得。

之後就是和自己的朋友玩了,也見識了更多的玩法,例如cut牌。最瘋狂的一次,是考完會考後,和同學一起去長洲租別墅,玩UNO玩到通霄(真的是青春啊),然後一起看日出,雖然最後都是看不到,我也因為太累,向大夥發了場脾氣,但能和大家盡情地瘋玩一天,實在值得再三回味。

到我出來社會做事後,不同款式的桌遊開始在香港流行起來,我也很愛玩,但因款式太多,而且大多規則繁多,玩起來相當耗時,自己又沒像學生時代般有那麼多時間,所以絕大多數新遊戲都只是玩了一次,完全培養不到感情出來,所以到今時今日,我的最愛仍是UNO。

身為世界最大的玩具生產商,UNO又是其皇牌商品,Mattel已出了無數theme pack去吸金,亦曾嘗試推出不同的新玩法,個人最喜歡的,是UNO Flip!,兩面牌,與及新增的+5、抽牌抽到出牌者要的顏色等新增功能牌,讓遊戲變得更具策略性和刺激!


2021年3月28日 星期日

棕枝主日

棕枝主日,又名聖枝主日,是復活節前一個主日,是紀念主耶穌騎著驢駒進入耶路撒冷的時候,眾人拿著棕樹枝,把衣服鋪在路上,大聲歡呼,如歡迎君王般,歡迎耶穌入城的時刻。

「第二天,有許多上來過節的人聽見耶穌將到耶路撒冷,就拿著棕樹枝出去迎接他,喊著說:和散那!奉主名來的以色列王是應當稱頌的!耶穌得了一個驢駒,就騎上,如經上所記的說:錫安的民哪,不要懼怕!你的王騎著驢駒來了。」(約翰福音 12:12–15)

彌賽亞的應許

在耶穌的年代,以色列已被羅馬帝國統治了接近百年的時間,面對政權暴力的壓迫,和各式苛捐重稅,除了那些既得利益者,沒有一個以色列人不想推翻這個政權。無奈的,是那段時期,也是羅馬帝國最強盛的日子,如彈丸般細小的以色列,根本沒本事去撼動這頭巨獸,那怕是半步也不能。因此以色列惟一的盼望,就是神賜給以色列人,彌賽亞的應許。

彌賽亞是希伯來文音譯,希臘文譯作基督,中文意譯是「受膏者」。「受膏」是一個把膏油倒在頭上的儀式,在希伯來文化,惟有神揀選的君王、祭司、先知才會受膏。舊約聖經記載了很多和彌賽亞相關的預言,所指的彌賽亞,不是一群人,而是一個人,一個同時集君王、祭司、先知身分,擁有一個永恆國度的受膏者。

其中有一節是這樣預言

「錫安的民哪,應當大大喜樂;耶路撒冷的民哪,應當歡呼。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裏!他是公義的,並且施行拯救,謙謙和和地騎著驢,就是騎著驢的駒子。」(撒迦利亞書 9:9)

在當時每一個以色列人,無論識不識字,都熟識聖經,特別是有關彌賽亞的預言,因此當他們見到耶穌如預言般騎著驢駒進入耶路撒冷,他們馬上聯想到耶穌就是那位聖經預言的彌賽亞。再加上耶穌宣講的信息,祂所行的神蹟奇事,早已傳遍以色列。各方各面,耶穌都完全符合彌賽亞的標準,因此以色列人的興奮程度可想而知,日盼夜盼,推翻羅馬政權的日子終於等到了,「和散那」,就是有求救的意思。

「搭錯線」

讀到這裡,大家應會明白棕枝主日,對歷世歷代受著極權壓迫的人,有多大的意義,亦明白為何羅馬政權和以色列的既得利益者要以以色列的王的罪名釘死耶穌。但事實上,當時的以色列人,包括耶穌的門徒,對於彌賽亞來到所要幹的事,完全是「搭錯線」。

他們以為耶穌來,是好像大衛王一樣,拿起武器,揭竿起義,來一場壯烈的革命,但這不是耶穌要做,也不是預言所講的彌賽亞所要做的事。

在撒迦利亞書,那個王是謙謙和和地騎著驢,不是好有型的戰馬,是沒有台型,總給人營營役役印象的驢駒;不是威武地降臨,而是一副謙謙和和的樣子,一點都不像要去打仗的樣子,正如神藉先知所言,這是超乎人認知的新事

「你已經聽見,現在要看見這一切;你不說明嗎?從今以後,我將新事,就是你所不知道的隱密事指示你。這事是現今造的,並非從古就有;在今日以先,你也未曾聽見,免得你說:這事我早已知道了。」(以賽亞書 48:6–7)

真正的救贖計劃

耶穌的目光,完全不在短暫的政權上,推翻政權那麼低層次的事,不是祂的目標。祂來,是要處理自人類的始祖,亞當開始留下,人類不順服神的罪。這個不順服,造成無數的不公義,也使人與聖潔公義的神分隔。除了製造不公義的環境把世界囚禁,人甚麼都不懂做,因此耶穌來的目的,不是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處理罪的根源,人對造物主的不順服,所造成的不公義,和人與神,人與人之間被破壞的關係。

若只因愛的緣故,赦免人的罪,不符合神公義的屬性,人又沒能力自己悔改。在這事情上,神的兩大屬性,公義和慈愛產生了矛盾。為了處理這矛盾,神的兒子,即是耶穌,需要來到地上,為我們這些罪人贖罪,代我們承受公義的刑罰

「他被藐視,被人厭棄;多受痛苦,常經憂患。他被藐視,好像被人掩面不看的一樣;我們也不尊重他。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我們卻以為他受責罰,被神擊打苦待了。哪知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耶和華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他身上。他被欺壓,在受苦的時候卻不開口;他像羊羔被牽到宰殺之地,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無聲,他也是這樣不開口。因受欺壓和審判,他被奪去,至於他同世的人,誰想他受鞭打、從活人之地被剪除,是因我百姓的罪過呢?」(以賽亞書 53:3–8)

耶穌明明沒做過任何判逆羅馬政權的事,卻因為別人錯誤的期望和某些人的被害妄想症,而被判謀逆,與惡人同釘十架

「他雖然未行強暴,口中也沒有詭詐,人還使他與惡人同埋;誰知死的時候與財主同葬。耶和華卻定意將他壓傷,使他受痛苦。耶和華以他為贖罪祭。」(以賽亞書 53:9–10上)

以此滿足神的公義,同時因人的罪得赦免,人和神也能得以和好,使到神對人永遠不變的愛,能充充滿滿地湧進人心裡,也促成人與人的和好,最驚人的,是這個救贖計劃,在亞當首次叛逆神後,就已開始進行

「我(神)又要叫你(引誘始祖叛逆的蛇,即魔鬼)和女人(夏娃)彼此為仇;你的後裔和女人的後裔也彼此為仇。女人的後裔要傷你的頭;你要傷他的腳跟。」(創世記 3:15)

在整個人類歷史,惟有耶穌,是藉童貞女所生。

由於這是為亞當的後裔而做,因此受惠的,不止以色列人,而是所有的人

「那時,你們與基督無關,在以色列國民以外,在所應許的諸約上是局外人,並且活在世上沒有指望,沒有神。你們從前遠離神的人,如今卻在基督耶穌裏,靠著他的血,已經得親近了。因他使我們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以弗所書 2:12–14)

神奧祕的智慧

表面上好像很笨,但如保羅所講,人覺得笨,只是因為這完全超出人所能參透的智慧,正如跟著耶穌的門徒都不知道。若不是復活後的耶穌親自解釋,和祂賜下的聖靈使人明白聖經,真的沒人明白得了這奧秘

「我們講的,乃是從前所隱藏、神奧祕的智慧,就是神在萬世以前預定使我們得榮耀的。這智慧世上有權有位的人沒有一個知道的,他們若知道,就不把榮耀的主釘在十字架上了。如經上所記:神為愛他的人所預備的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只有神藉著聖靈向我們顯明了,因為聖靈參透萬事,就是神深奧的事也參透了。除了在人裏頭的靈,誰知道人的事?像這樣,除了神的靈,也沒有人知道神的事。我們所領受的,並不是世上的靈,乃是從神來的靈,叫我們能知道神開恩賜給我們的事。」(哥林多前書 2:7–12)

這個貌似好笨的道理,正是靠著神的大能,留存到今日,直到永遠

「他必看見後裔,並且延長年日。耶和華所喜悅的事必在他手中亨通。他必看見自己勞苦的功效,便心滿意足。有許多人因認識我的義僕得稱為義;並且他要擔當他們的罪孽。」(以賽亞書 53:10下–11)

耶穌再來

不過這其實都是耶穌為我們作的臨時應急措施,以免我們過早流血身亡,真正的救贖,公義真正的臨到,會在耶穌第二次來臨時發生

「要照所安排的,在日期滿足的時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裏面同歸於一。」(以弗所書 1:10)

「神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啟示錄 21:4)

「看哪,我(耶穌)必快來!賞罰在我,要照各人所行的報應他。」(啟示錄 22:12)

「證明這事的說:『是了,我必快來! 』阿們!主耶穌啊,我願你來!」(啟示錄 22:20)

參考書目:

1. John R. W. Stott(1976)陳喜謙譯《新約信息精華》種籽出版社有限公司

2. 張永信(2005)《哥林多前書—教會時弊的良方—愛》明道社有限公司

2021年3月25日 星期四

我與Facebook的恩怨情仇

我與Facebook的不對盤,始於2008年,Facebook推出中文版的時候,那時身邊有很多人加入,我當時是孤獨精,對社交媒體不太能提起勁,雖有MSN account,但都很少玩,所以沒即時跟風,但也因為這樣,讓我發現這媒體,和它的操盤手,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邪惡的本相:

那段時間,我的email account不斷收到由Facebook寄來,標題名為「XXX邀請你加入Facebook」的郵件,我那時可謂極度恐慌,因我雖不參與,但不代表我無知,我知道要用email account才可註冊Facebook,那意味著若我註冊,他們豈不是可以隨意使用我電郵帳戶內的資料!?那不單是我的私隱,還有和我有email連繫的人的私隱,再加上朱克伯格那傢伙的發跡史,正是由駭入機構電腦盜取他人資料開始,我就死活都不註冊。

那時沒App Store,沒WhatsApp,沒Instagram,blog又沒落,要post文,post相,post片,玩小遊戲,就要靠Facebook。一個不用Facebook的二十來歲青年人,絕對是怪咖,我還試過被人戲稱「深山大野人」,即使如此,我仍是堅持不註冊,我對Facebook的行徑固之然沒信心,我對朱克伯格的人品更沒有信心。

所以明知Blogger沒落,Yahoo! BLOG關站,我仍決定在blogger開始我的寫文生涯。雖明知沒人看,沒人回覆,但本著自己寫時,自己先得益,和有緣相遇的精神,我仍堅持寫著這些沒人看的文。輾轉之下來到Matters,才總算能在一個有熱絡討論的空間安頓下來。當然更高興的,是我終於等到Facebook落伍的一日,不用Facebook才是入流,真的有揚眉吐氣的感覺。

至於Instagram,玩了一段短時間,知道原來是Facebook營運後,我馬上cut account,改用EyeEm,雖人氣沒Instagram高,卻可以藉賣相賺些零錢。若喜歡我blog裡的照片,想據為己有,可以上我的EyeEm page https://www.eyeem.com/u/smallaworld 購買。

但那時兄長大人已到澳洲生活,我兩個姪兒也是在當地出生,要看他們的照片和影片,就要靠Facebook。兄長大人見我那麼堅持,就索性把他的Facebook登入資料給我,叫我直接入去看,直到有WhatsApp,這種使用別人account的生活才告一段落。

WhatsApp的出現,對我而言是福音,除了是傳遞資訊方便,更重要的,是對我這個有電話恐懼症的人,可以透過文字暢所欲言。但好日子很快就到頭,WhatsApp於2014年被這隻科網巨獸收購。

對我這種不介意瀏量的人,不用Facebook,我可以用Blogger和Matters;不用Instagram,我可以用EyeEm。雖理論上,我是可以不用WhatsApp,改用LINE和Signal,但在香港,除非有很多台灣朋友,否則根本沒人用LINE,Signal又未成氣候。WhatsApp不同Facebook和Instagram等純分享程式,涉及群組通訊,我不能不理我認識的人,棄WhatsApp不用,結果還是要向朱克伯格那混帳低頭。

當然我也不是甘於就此任人宰割的人,為了盡力保障自己和朋友的私隱,一般訊息我才會在WhatsApp發放,至於敏感資料就在Signal發放,雖然大部份資料都是會被利用,但至少保護到自己的人生安全。

和朱克伯格在網絡上打交道,只會留下吃乾抹淨的下場。

2021年1月11日 星期一

Adult Coloring Part 1

之前提過自己愛上了adult coloring,亦講過會把完成品scan入電腦post出來和大家分享。半年下來,已完成了十來幅作品,亦試過拿出來送入,現展出當中我自己比較滿意的作品,和大家分享



由於構圖所限,顯示出來的經文難免零碎,為了方便大家了解,附上經文的上文:

「父親教訓我說:你心要存記我的言語,遵守我的命令,便得存活。要得智慧,要得聰明,不可忘記,也不可偏離我口中的言語。不可離棄智慧,智慧就護衛你;要愛她,她就保守你。智慧為首;所以,要得智慧。在你一切所得之內必得聰明。高舉智慧,她就使你高升;懷抱智慧,她就使你尊榮。她必將華冠加在你頭上,把榮冕交給你。」(箴言 4:4–9)


「在你一生虛空的年日,就是神賜你在日光之下虛空的年日,當同你所愛的妻,快活度日,因為那是你生前在日光之下勞碌的事上所得的分。凡你手所當做的事要盡力去做;因為在你所必去的陰間沒有工作,沒有謀算,沒有知識,也沒有智慧。」(傳道書 9:9–10)

簡言之,就是好好珍惜和享受在世的時光。


「我恨惡一切的勞碌,就是我在日光之下的勞碌,因為我得來的必留給我以後的人。那人是智慧是愚昧,誰能知道?他竟要管理我勞碌所得的,就是我在日光之下用智慧所得的。這也是虛空。故此,我轉想我在日光之下所勞碌的一切工作,心便絕望。因為有人用智慧、知識、靈巧所勞碌得來的,卻要留給未曾勞碌的人為分。這也是虛空,也是大患。人在日光之下勞碌累心,在他一切的勞碌上得著甚麼呢?因為他日日憂慮,他的勞苦成為愁煩,連夜間心也不安。這也是虛空。人莫強如吃喝,且在勞碌中享福,我看這也是出於神的手。論到吃用、享福,誰能勝過我呢?神喜悅誰,就給誰智慧、知識,和喜樂;惟有罪人,神使他勞苦,叫他將所收聚的、所堆積的歸給神所喜悅的人。這也是虛空,也是捕風。」(傳道書 2:18–26)

在近年的研究中,「虛空」一詞應解作「不能被抓住」。傳道者明白人不能帶走任何東西,一切屬世的東西,都是抓不住,但如九章所言,這些全是神的供應,和使人能從中得快活的恩典,因此傳道者建議人應在未失去之前,懷著感恩的心,好好享受。


「親愛的弟兄啊,我們應當彼此相愛,因為愛是從神來的。凡有愛心的,都是由神而生,並且認識神。沒有愛心的,就不認識神,因為神就是愛。神差他獨生子到世間來,使我們藉著他得生,神愛我們的心在此就顯明了。不是我們愛神,乃是神愛我們,差他的兒子為我們的罪作了挽回祭,這就是愛了。親愛的弟兄啊,神既是這樣愛我們,我們也當彼此相愛。」(約翰一書 4:7–11)

這也是分辨真假基督徒的準則。


「普天下當向耶和華歡呼!你們當樂意事奉耶和華,當來向他歌唱!你們當曉得耶和華是神!我們是他造的,也是屬他的;我們是他的民,也是他草場的羊。當稱謝進入他的門;當讚美進入他的院。當感謝他,稱頌他的名!因為耶和華本為善。他的慈愛存到永遠;他的信實直到萬代。」(詩篇 100:1–5)


「神啊,我的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我的心渴想神,就是永生神;我幾時得朝見神呢?我晝夜以眼淚當飲食;人不住地對我說:你的神在哪裏呢?我從前與眾人同往,用歡呼稱讚的聲音領他們到神的殿裏,大家守節。我追想這些事,我的心極其悲傷。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裏面煩躁?應當仰望神,因他笑臉幫助我;我還要稱讚他。我的神啊,我的心在我裏面憂悶,所以我從約旦地,從黑門嶺,從米薩山記念你。你的瀑布發聲,深淵就與深淵響應;你的波浪洪濤漫過我身。白晝,耶和華必向我施慈愛;黑夜,我要歌頌禱告賜我生命的神。我要對神-我的磐石說:你為何忘記我呢?我為何因仇敵的欺壓時常哀痛呢?我的敵人辱罵我,好像打碎我的骨頭,不住地對我說:你的神在哪裏呢?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裏面煩躁?應當仰望神,因我還要稱讚他。他是我臉上的光榮,是我的神。」(詩篇 42:1–11)

有首很出名的詩歌,名《如鹿渴慕》,用優美的旋律,訴說人對神的渴慕,當中的意象,正是來自這首詩歌。但此詩其實是亡國詩,是以色列人亡國被擄後所寫的,所以這個如鹿渴慕的意象,可謂相當淒涼。

用scanner scan出來的色彩效果,有點失真,亦不夠鮮艷,但拍照的光暗、聚焦更難掌握,所以仍決定以scanning的方式post出來,惟望大家多多包涵。


左圖是用手機拍,右圖是用scanner scan。

照這進度,這系列應該可以每半年更新一次,為我的成果留為紀念。

參考書目:

1. 黃儀章(2004)《活出智慧人生:舊約智慧書信息研究》天道書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