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3日 星期五

日本最漫長的一天(1995)

最近對一些名為《XX的一天》的歷史現場著作有著濃厚的興趣,今次介紹的,是日本作家半藤一利撰寫的《日本最漫長的一天》(日本のいちばん長い日──運命の八月十五日,楊慶慶、王萍、吳小敏譯),書中所描述的最漫長的一天,正是昭和天皇(1901-1989)宣佈日本戰敗前二十四小時,即由1945年8月14日正午十二時開始,到15日正午十二時,而剛於兩年前,即戰後七十年上映的日本電影,由役所廣司主演的《日本最漫長的一天》(日本のいちばん長い日,2015)正是改編自此書。

和之前介紹的《蘇聯的最後一天》(2011)一樣,作者都是透過採訪曾參與終戰決定的日本政壇人物、策劃政變的軍官、負責播放天皇錄音的廣播局人員,和他們的公開訪談、日記和回憶錄,客觀呈現當日所發生的事情。1965年書成後,由於種種作者無法言說的原因,本書雖然最終能成功出版,但部份敏感內容必須隱藏,亦無法以原作者半藤一利的名字發行,改以該書編輯大宅壯一的名字發行,因大宅壯一當年是日本著名記者,此書被日本著名電影公司東寶改編成電影,更由三船敏郎主演,於是因禍得福,此書因此而成為暢銷書,亦得以在三十年後,即1995年重新再版,不但當年被迫隱藏的事實能重新出現,半藤一利的名字更可重見天日,除此之外,作者亦在新版本中更正了從前的錯誤,和增補了初版發行後才得知的事實,而2015年電影版的劇情,正是根據新版改編。

本書在表達上和《蘇聯的最後一天》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它並沒有像後者般以梅花間竹的模式交代「一天」的前因後果,而是像美劇《24》一樣,以一個單元描寫一個小時所發生的事,並以該段時間某人的一句說話作標題,猶如連續劇一般,至於前因後果,就只以序章和後記的形式簡單交代,所以比起拍電影,個人認為拍電視劇才是最佳的改篇手法。

由於此書屬記實文學,因此讀者無從得知作者自己如何看待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年間日本所作的一切,但從書中人物之間的互動,我們可以更了解這個被稱為「大和」的民族的特質:

我自己本身很喜歡看日本動漫,日劇也有看,當中有一個主題經常會被用到,就是「夢」,例如戴志偉(大空翼)夢想帶領日本奪得世界杯、赤木剛憲夢想稱霸全國、路飛夢想得到大秘寶One Piece等等,這些夢想偉大到達到的機會率趨近於零,但他們仍鍥而不捨地去追逐,甚至可以為此犧牲一切,即使面對何等劣勢,也絲毫不畏懼,直到夢想達成,或完全失敗後,才會停下來,而日本人也一樣,在過去亦追尋著不同的「夢」,如明治維新的時候立志要實行現代化、現代化後就要成為世界強國、成為世界強國後又要統治世界、戰敗後目標就是復國,要再一次成為世界強國。為了完成這些「大日本夢」,即使勢孤力弱,無數的日本國民仍為此拋頭顱,灑熱血,即使在瀕臨戰敗的一刻,仍幻想著只要堅持下去,就可以反敗為勝,比起「忠誠」,個人認為這種堅持「完夢」的毅力才是植根於從前日本人的基因,也是其中一把能解釋他們之所以在無望成功的情況下仍堅持侵華、發動太平洋戰爭、戰敗後也不承認侵略歷史的鎖匙,雖然因為「失落的二十年」,現在的日本人,特別是年輕人,完全失去了方向,但只要這個基因尚在,而他們亦能重新找到目標,他們隨時又會幹一番震驚世界的大事業(不過即使保守如日本人,在全球化的今日,這種基因很可能已被徹底沖淡了)。

堅持,是成就大事最主要的元素,可是一旦把目標定在錯誤的地方上,過多的堅持,只會為自己和周遭的人帶來無窮的災難。

2017年6月21日 星期三

天生不壞(2011)

屯門兒童及青少年院(簡稱屯門院),是一所集收容、羈留、感化、教育的院所,專門收容有以上需要十至十五歲的兒童和青少年,由於母親大人安葬於附近的骨灰龕場,所以我們周不時都會經過這地方,對這總是靜悄悄,滿佈鐵欄的院舍充滿好奇,適逢某次逛圖書館時見到這本介紹屯門院的小書,發現這個從外觀看來總是靜悄悄的院所,其實一點也不寧靜。

《天生不壞》是以曾住在屯門院的九位少年和院內老師、社工的真實經歷改篇而成,由這些真實故事,我們不但能了解屯門院的日常運作,更能和一群熱血老師一同見證那些曾經難於主流社會生存的孩子,如何從一條有毒的毛蟲,蛻變成成熟美麗的蝴蝶的一個個歷程。

來得這類青少年院生活的青少年,或多或少都會出現偏差行為,本書的例子也很豐富,有完全不理世事的「獨孤精」、從小立志成為毒品大王的「小毒物」、自殘少女、不懂自理的「鼻屎人」、社團老大、在院裡出出入入,受不了引誘的少年、情緒失控的少女、目露兇光的少年、自暴自棄的少年,這些偏差行為之所以出現,很多時都和他們的原生家庭,或曾有特殊經歷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當人有負面經歷的時候,大致有以下反應:選擇積極面對,把那些負面經歷轉化為成長的契機;選擇逃避,把那些不愉快的經歷收進潛意識裡,在不自覺間被它們控制著自己的行為;選擇以負面的反抗姿態回應,那些進入屯門院生活的同學,很多時都屬後兩者,而院內的老師們,就要想方設法地找出造成個別同學行為偏差的原因,在他們尚未犯下無可挽回的大錯前,及時矯正,把他們帶回成長的道路,邁向成熟,所以老師們可謂任重道遠,但事實是不只是學生,連老師自己都在和這些「性格巨星」的互動中成長,這也是教育其中一個最引人入勝的地方,首先得益的,很多時都不是學生,而是老師自己。

我是一個相信「性本惡」的人,對於本書老師們強調的「性本善」,實在不敢苟同,不過

「神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像造男造女⋯⋯神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六日。」(創世記 1:27、31)

在沒受到罪的綑綁前,人真的是本善的。

2017年6月20日 星期二

思傷脾

自今年初患上一次感冒後,身體頻頻有呼吸困難、呼不出來的胃氣、腹瀉等等不舒服的癥狀,最嚴重時連走路走快點,曬太陽也不行,弄到差點去不成今年的長途旅行,到郊外遠足就更不用說了,去看西醫,醫生說除了體內有很多氣體和氣短外,身體並無大礙,呼吸困難應是心理作用。

雖然是死不了,但真的感到很不舒服,而且自出生以來自己都從未這樣不舒服過,還要持續了一段不短的時間,更錯失了幾個與主同行的重要時刻,心情之差,不用多說吧。

牧者見我的狀況如此不穩,建議我嘗試看中醫,雖然自己對中醫並不抗拒,甚至是有點仰慕,但真的不知找誰看,因中醫真是一門很倚賴經驗和慧根的學問,若斷錯症,開錯方,輕則加重病情,重則有生命危險,所以牧者介紹我看香港某大型慈善機構經營的中醫診所看,勝在有規有矩,醫師開出的藥方也相對大路,有不良反應的機會會較微,那就即管試試吧。

看完中醫看,得出來的診斷是「元氣不足,脾虛胃弱」,藥方以健脾提氣為主,醫師說應該是之前的感冒傷了元氣,以致氣不足,加上我從前的生活習慣都很傷脾胃,在氣不足的情況下,讓從前感覺不到的脾胃問題都浮現出來,因此除了吃藥外,生活習慣都要改變:戒冷飲、戒咖啡因、戒生冷食物、戒寒涼和傷脾胃的食物、慢慢咀嚼、飯後散步或站著,雖然要改變和放棄很多習以為常和喜歡的東西,但因之前的感覺實在是太差了,為了不讓病情再反覆,我都願意改,病情亦因而大有改善,但有一樣習慣我怎樣也改不了,也是其中一個使我早前的病情反反覆覆,和到現在也斷不了尾的原因,就是思慮過多。

中醫有云:「思傷脾」,又云:「思則氣結」,各位若見識過本blog的長篇大論,就知道我是一個很喜歡思想和追求知識的人,喜歡到一個地步,就是除了睡覺和工作外,其他時間都在想東想西或學習新事物,否則就會感到很空虛,至於思想和學習的範圍也很廣泛,有信仰、人生、時事、歷史、科學、戲劇、足球、動漫等等都會去想,甚至連和別人約會時可能會發生的事也會想,真是想個不停,想不脾虛氣短也難。

「我又專心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乃知這也是捕風。因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煩;加增知識的,就加增憂傷。」(傳道書 1:17–18)

從前讀這段經文的時候,總是認為追求知識和智慧是一件令人感到快樂的美事,並不明白為何聖經作者會說不好,但當身體出了問題後,就開始明白一點點了

「我兒,還有一層,你當受勸戒:著書多,沒有窮盡;讀書多,身體疲倦。」(傳道書 12:12)

雖然到今日我仍不明白追求知識和智慧有甚麼不好,但知識並無窮盡,世上總有我不明白的事,或者上帝想藉此告訴我,比起思前想後,還是行動最實際,氣就自然會暢通

「這些事都已聽見了,總意就是:敬畏神,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傳道書 12:13)

2017年6月13日 星期二

甘心樂意

最近在朋友那裡聽了兩個故事,覺得很有意思,特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下:

兩個故事


第一個是朋友分享他的朋友的故事:那位朋友的朋友,並不是基督徒,卻在一所基督教機構工作。那所機構為了讓員工能預備好心靈迎接一天繁重的工作,所有員工都需要在開工前半小時出席由牧者帶領的靈修聚會。由於工作本身都已很繁重了,那位朋友基本上每天都只是帶著軀殼來上班,還要提早半小時來參加他根本不信的宗教聚會,當然就不願意了,所以他經常在聚會中遲到,但又會在開工前到達。每次他在聚會中遲到的時候,牧者都會拋給他責難的眼神,讓他很難受,因他自問有做好員工的本份,而那個靈修聚會只是機構想向員工傳福音而強行要員工參加的項目,他遲到有甚麼問題,於是他對這個信仰越發抗拒。

第二個故事來自一位基督徒朋友的經歷,他是一位老師,在一所基督教學校教書,學校對傳福音亦相當有負擔,這一切看來好像配合得很完美,但學校一個決策卻為全校老師帶來災難:話說學校高層為了向學生和家長傳福音,於是在外面找了一間教會合作,逢星期六都會辦些切合他們需要的活動。本來這沒甚麼問題,但高層因種種非必要的原因,要求老師們在當日必須當值。大家都知道今時今日做一位老師非常不容易,除了一般教學需要,既要應付大量來自教育局的行政工作,又要面對越趨複雜的學生及其家庭的問題,老師們早已心身俱疲,而星期六、日正是讓他們得到喘息,和家人相聚的僅有時光,連這時間也被剝奪,就算是對傳福音再有負擔的人,都難免心生不滿,更何況教會本身已有足夠的人力和資源處理絕大部份的事宜,老師在不在場都沒太大關係,於是老師們就更不滿了,但礙於高層的「淫威」,也只能接受。

甘心樂意


本人想在這裡探討的,並不是以上這些機構在傳福音上的僵化或不近人情,而是我們是否甘心樂意去親近主和事奉祂。

老實說,本人認為像第一個故事般的強迫性聚會是有其存在意義的,因這可以讓不信者有一個直接和上帝面對面的機會,不讓他有任何逃避的可能性,因只要不逃避,並開放自己的心,人必定會被福音所吸引(本人也是因為長時間出席這類強迫性聚會才會信耶穌,若沒有這類聚會,甚有主見的本人根本不會主動去聽福音),若把聚會定性為隨意出席,除了特別虔誠,或有特別需要的人外,一定不會有人出席,誰不想休息多一會呢?

不過由於這是朋友的朋友的故事,不能得知更詳細的情形,因此誰是誰非,在於僱主在和員工簽約前,有沒有向他說明在每天開始工作前必須要參加靈修聚會,或他必須要執行機構以後要他負的一切責任,若沒有,那位朋友當然有權不出席那個聚會,正如我們可以選擇不去公司飯局一樣,但若機構有事先說明,或是參加靈修聚會是員工必須要負的責任,那在聚會中遲到就是不對了,因若閣下不喜歡,大可以不簽約,甚至事後轉工跳槽也可以,所以雖說是強制性聚會,但選擇權其實始終都在員工自己的手上,既然選擇留下來,就要接受別人的遊戲規則,因這是閣下的工資所包含的,而且每所基督教機構當初之所以被建立,一定是因為希望藉服侍別人將福音傳開,所以機構內有福音性聚會絕不希奇,若閣下對福音沒興趣,卻仍堅持在那裡工作,其實是在自找麻煩。

第二個故事較為合理的處理方法,是學校把選擇權交給老師們,讓他們自行決定是否來幫手,而他們的選擇亦不會影響他們未來的升遷,這樣老師們就可以衡量自己的精神和能力是否適合來幫手,讓對傳福音既有負擔,精神體力俱可的老師來幫忙,因有老師在場,家長的而且確是會比較心安,至於那些已身心俱疲,或根本不是基督徒的老師,就讓他們回家休息吧,否則讓他們帶著軀殼,心不甘,情不願地去「上班」,其實一點意義也沒有。

「你告訴以色列人當為我送禮物來;凡甘心樂意的,你們就可以收下歸我。」(出埃及記 25:2)

「各人要隨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難,不要勉強,因為捐得樂意的人是神所喜愛的。」(哥林多後書 9:7)

雖然經文所指的禮物,是物質性的禮物,但我們的時間、才幹,同樣也是我們所能奉獻給神的禮物,若我們沒能力奉獻更多,祂既不會勉強我們,亦不會因此而責難我們,因祂只喜愛人甘心樂意的祭。

「我朝見耶和華,在至高神面前跪拜,當獻上什麼呢?豈可獻一歲的牛犢為燔祭嗎?耶和華豈喜悅千千的公羊,或是萬萬的油河嗎?我豈可為自己的罪過獻我的長子嗎?為心中的罪惡獻我身所生的嗎?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彌迦書 6:6–8)

「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薄荷、茴香、芹菜,獻上十分之一,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公義、憐憫、信實,反倒不行了。這更重的是你們當行的;那也是不可不行的。」(馬太福音 23:23)

神要的,不是基於義務或脅逼下的奉獻,若我們奉獻的態度不正確,奉獻再多,祂都不會悅納。同理,對因脅逼或利誘才相信,或口裡說相信,行動卻不承認的人,神亦不會悅納,和承認他們是祂的兒女。神要的,是人甘心樂意地相信祂,順服祂,並和祂建立關係,至於對還未願意相信祂的人,祂仍會尊重他們的意願,並樂意等待他們回心轉意的一刻。

2017年6月12日 星期一

北潭涌郊遊徑

早前因花了太多時間和篇幅寫外國遊記,很久都沒寫自己老家的遊記了,今日要介紹的,是我們最愛的遠足地區,北潭涌內的北潭涌郊遊徑


由北潭涌燒烤區停車埸出發,乘任何可進入禁區內的公共交通,於北潭凹下車,從公廁出發,沿馬路往市區方向走,就會見到入口的了


第一段以平路為主,加上路旁綠樹成蔭,非常輕鬆易走


之後緩緩上斜


途中有個小分岔


跟著郊遊徑的標誌走就對了


走完這一段路後


就是一段下坡路


路的盡頭


正是西貢郊野公園北潭凹管理站(坐巴士時見到的北潭凹管理站正是指這裡,不要和北潭凹站弄混)


沿著路標繼續走


緩緩上山


再走一小段就會和鹿湖郊遊徑合流


那裡亦是全程最開揚的一段


孤獨的一塊巨石


之後見到這個燒烤區


代表我們離終點不遠了


離開郊遊徑,沿北潭路往市區方向走,就可接回大網仔路,回到禁區外的停車場。

北潭涌


途中見到的不知名植物,這麼多果實「黏」在一朵花上真的很特別


北潭涌郊遊徑應該是由漁護署轄下的郊遊徑中最易走的一條,不但路程比一般郊遊徑短,而且全程都以平路和下坡路為主,大部份路段都有樹蔭遮陰,即使是炎炎夏日,都可以走得很輕鬆,唯一的缺點是真的很少風景可看。

2017年6月2日 星期五

沒經歷,就代表沒關係嗎?

自從香港本土思潮興起後,主流香港人的取向,特別是在主權移交後出身或接受高等教育的一群,漸漸由「反共」,到「反中」,甚至是「拒中」,他們既不願內地人來港和他們爭奪資源,亦對中國內地發生的事情缺乏興趣,只關心自己和香港境內所發生的事,認為內地發生的事件和他們「沒關係」,但真的是「沒關係」嗎?讓我們藉近年總是鬧得沸騰的「應否繼續悼念六四事件」這一命題的主角,於中國內地發生的歷史事件—六四事件為切入點,探討於中國內地發生的一切事件,無論閣下經歷與否,都和香港人,特別是和沒持有外國護照(BNO不是外國護照)的香港人有莫大的關係。


六四事件前的香港


在探討六四事件前,讓我們先了解事件發生前的香港和內地正發生了甚麼事:那是正值《中英聯合聲明》簽署,香港主權被決定於1997年7月1日從英國移交到中國,中國亦正經歷改革開放的時代。由於當時的香港人口,有超過一半是自中國共產黨執政後,逃到香港者及其後代,他們不但「反共」,更「恐共」,因此當時的香港可謂人心惶惶,一方面,有很多有財力或能力的港人循合法途徑移民外國,亦有人藉旅遊和留學逾期居留,成為黑市居民(所以當時很多發達國家對港人簽證的簽發都相當嚴謹,入境時官員都會問很多的問題,完全不像現在般容易)。但另一方面,當時中國在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1915–1989)和時任國務院總理趙紫陽(1919–2005)主政下,經歷了一段最開明的時期,因此有部分港人,特別是沒經歷過毛澤東(1893–1976)主政時期,當時的年輕人,都相信明天會更好,中國共產黨會和蘇聯共產黨一樣越來越開明,香港總會有日和東歐國家一樣,最終都能脫離共產黨的陰霾。但六四事件,與及和她相關連的一系列事件的發生,讓港人的美夢就此破碎。

六四事件的誘因


第一件事是胡耀邦的下台和猝死。1987年1月15日,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大旗手,胡耀邦因和蘇聯的戈爾巴喬夫(Mikhail Gorbachev,1931-)一樣,因在改革上走得太前,加上其一連串打擊太子黨(沒錯,就是習近平和薄熙來那班官二代)貪污腐敗的行動,不但觸及保守派的利益,其改革力度更超過了「太上皇」鄧小平(1904–1997)所能接受的極限,被迫下野(但仍保留其中央政治局委員的身分)。1989年4月8日,胡耀邦在政治局會議其間突然心臟病發,於留院其間再度病發,於同月15日逝世。由於胡耀邦是於會議中途心臟病發,因此不少人認為胡氏是被保守派「鑒生激死」,而且那些保守派不乏受胡氏一命之恩的人,當中最著名的,正是薄熙來的父親薄一波(1908–2007)。

由於胡耀邦死得太戲劇化,加上中國國內因改革開放衍生出諸如通貨膨脹、失業、官員貪腐等問題,改革力度又自胡氏下野,保守派抬頭後變得停滯不前,政制改革又沒盼頭,結果於胡氏逝世當日,大量於北京讀書的大學生和當地市民到天安門廣場舉辦悼念活動,紀念這名中共最後的良心之餘,亦希望中央政府能處理他們的訴求,結果事件席捲全國和國外的華人社群,激發多起以百萬為人次的示威行動,史稱「八九民運」。

民運其間,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為首的溫和派希望與示威群眾展開談判以達成和解,但到同年五月中旬,形勢急轉直下,以鄧小平和李鵬(1928–)為首的強硬派決定以武力鎮壓示威者,最後於同年6月4日,解放軍於天安門廣場武力清場,由於相關資料多年來都遭到封鎖,死亡人數無法確認估計由數百至數千人都有,史稱「六四事件」。

事件過後,屬溫和改革派的趙紫陽被免去所有職務,還有許多同情八九民運的中共官員都被降級或免職,由強硬保守派上台,結果除經濟外,一切改革開放政策都處於停滯,甚至是倒退的狀態,壞人當道,不少內地人自文化大革命後,又要再過埋沒良心,不聞不問的生活,或是索性被體制同化,成為壓迫者,於是中國至今渡過了失落的二十八年。

六四事件對香港的影響


所以六四事件的發生,對香港構成的影響,正是使港人對未來徹底失望,更多的人選擇逃離香港。即使選擇留港者,都會盡力拿到外國護照和把局部資產遷離香港。但仍有人選擇留在香港負隅頑抗,其中一個行動正是六四紀念活動。

那六四紀念活動有甚麼意義呢?除了是悼念那些因關心中國的未來而犧牲的生命外,主要有兩個,第一是要港人學習「居安思危」,一方面要感恩自己還可以呼吸相對較自由和新鮮的空氣外,還要珍惜它,並想方設法地去保護它;第二是要強迫中共政權去正視,並正確回應自己所造成的錯誤,因人類就是這樣:當人犯了錯誤後,若別人不提,人就會當這事從沒發生,更遑論去承認,所以我們仍要不斷地去提六四事件曾有發生,就算他們不承認,也不要讓他們忘記,並化無望為盼望,期盼他們有朝一日能承認錯誤,因若中共一天不承認錯誤,他們就會不斷去犯相同的錯誤,更會為掩飾過去的錯誤而犯下更多的錯誤,就如劉曉波和李旺陽事件一樣,中國的政制發展就更無法往前(至少他們在承認毛澤東在文革時期犯下錯誤後,即使仍要埋沒良心,但中國人再也不用被迫去做違反良心的事情,證明認錯是真的有用的),香港的前途就更暗淡,因他們二十八年前可以這樣對待一心為國家好的學生和市民,當香港人所做的也超過他們的底線的時候,他們一樣可以這樣對待我們,在絕對的軍事力量面前,我們只是一隻待宰的羔羊,看屠夫幾時斬下來罷了。所以不論形式,由誰人主辦,有沒有人來,六四紀念活動都必須要堅持下去。

中港關係


香港的樓價之所以高得離譜,是因為內地的權貴要走資來香港;公立醫院的探病時間之所以那麼短,是因為內地容讓沙士病人來港散播病毒;香港人之所以對未來完全失望,是因為六四事件;香港之所以要「回歸祖國」,是因為英國人向中共「跪低」,簽署《中英聯合聲明》;全中國之所以成為共產黨的天下,是因為孫中山(1866–1925)「聯俄容共」;香港之所以不用「一國一制」,是因為清朝把香港割讓給大英帝國,所以不論過去,現在,甚至是未來,無論閣下願不願意,有沒有經歷,香港都不可能不受中國內地的影響。若有人仍不明白這層關係,並接受現實,我們只會不斷地去犯和去年旺角暴亂,游梁事件般原沒必要犯下的錯誤,不但要陪上自己的個人前途,還要全香港市民和他們一起陪葬,共同面對生存空間被不斷收窄的事實,這真的是沒有問題嗎?

香港首任特首董建華有一句名言:「香港好,中國好;中國好,香港更好。」雖然他所說的「好」,並不是我們所期望的,但若在政制上中國真的越來越開明,越來越好,香港真的會更好,那麼「建設民主中國」就有其意義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