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2日 星期三

鄭秀文 -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2019)

大家都知道自踏入本世紀,廣東歌市場真的萎縮了很多。比起聽廣東歌,樂迷更喜歡聽國語、韓語、英語歌,甚至連香港歌手都以國語歌作派台歌,令廣東樂壇更見式微,更甚出現翻唱歌都能獲獎的悲涼。但近十年,香港本土運動興起,加上廣州的撐粵語行動,大家開始珍惜屬於本土文化一部份的廣東歌,廣東歌的水準開始有止跌回升的跡象,而且歌詞摒棄昔日的「情情塔塔」,回歸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生活哲理,社會性也強了很多,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有鄭欣宜唱出胖子心聲的《女神》(2016)、方皓文唱盡港人置業悲歌的《Let's Say》(2017),今日介紹,於去年感動了不同年代的樂迷,鄭秀文超越自我的佳作《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2019,曲:徐沛昕, 詞:詩詞),也是其中之一。


在香港樂壇貪新厭舊的生態裡,當從第一線頒獎台下來,被定性為「前輩」的歌手,就很難再創經典,只能靠開辦演唱會,參加內地綜藝節目,「食老本」維持收入和人氣。在記憶中那些前輩級歌手,就只有張國榮和梅艷芳從第一線退下來後,仍能繼續創造新經典,如今終於多一個鄭秀文。

雖然鄭秀文經歷抑鬱症後推出的第一張大碟《信 Faith》(2009),已經證明其有再創經典的能力,但她之後推出的歌曲總給人一種無以為繼的感覺,直到去年推出《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不但再創經典,個人認為甚至是超越其昔日經典的神來之作,而且其推出時間,可謂集齊天時地利人和,想不爆,真的很難。

當然這歌的爆點,並非鄭秀文出道三十周年紀念,而是這歌正是在發生「安心事件」(鄭秀文同為歌手的丈夫許志安與TVB藝人黃心穎出軌事件)後兩個月,和其第十次個人演唱會前一個月推出的節骨點上,加上當時正值香港反修例運動不斷升溫,與及接下來的武漢肺炎疫情,人人都過得很苦,更令這歌推出後人氣爆燈,長久不衰。

「連綿雨,靈感也浸沒了,寒澈骨,落滿地葉黃掉,捱下了,才發現腐泥上,遍山野花了。」

在困苦的時候真的是很苦,看不到出路,但當捱過了,能看清楚的時候,才發現當中美麗的地方,就好像鄭秀文的生命,因從抑鬱症捱過來,而變得更美麗。

這讓我想起2003年的香港人都活得很苦,但因為那時我們被大陸害得實在夠慘,以致在今年疫情怎樣都不信大陸和世衛的說詞,堅持以最高級別的措施防疫,加上因去年延續至今的社會運動,令到大陸訪港人數大為減少,縱使香港政府不太給力,憑藉大家的警覺和努力,在人口如此密集的情況下,都能維持低感染率和死亡率,香港市民真的要為自己鼓掌。

「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馬太福音 24:13)

「人大了,難得放肆地笑,才會懂,煩惱盡量忘掉,而患病這刻,才發現極渺小,學會珍惜了。」

人大了,顧慮多了,煩惱多了,不敢也不能再像孩童般盡情地表達自己,但到了某個歲數,或經歷了苦難,失去了我們從來沒想過會失去的東西時,突然發現原來世界從來都不會按著我們自己的心意,也不會以我們為中心轉。接納這個現實後,我們學會忘掉怎樣都應付不來的煩惱,學會珍惜我們還擁有的人和事。

「兒童有著兒童畏懼,成人都有成人唏噓,年年適應年年老去,而智慧是沈著面對。」

聽到「智慧是沈著面對」,再想到鄭秀文回應「安心事件」的表現,她真的是做到了,加上之後的社會運動和疫情,再震撼的八卦新聞也不再重要,被大浪翻過就沈到海底裡。

「主耶和華-以色列的聖者曾如此說: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以賽亞書 30:15上)

「垂垂老矣,說故事如孩童渴睡,可說艱苦的歴史,怎會了無生趣。」

人開始「想當年」,通常都代表已經老矣,可是一想到這麼艱苦的經歷都能捱過去了,真的不能不興奮地稱讚自己和感謝上主。

「人群裡為人群顧慮,逃離總有逃離空虛,時而走近時而遠去,誰散與聚,都居於心裡。」

基督信仰其中最棒的地方,是使我們學會體諒別人,學會勇敢面對,因為神是愛,在祂裡面,我們永遠不會獨行。

歌詞的「都居於心裡」,若細心的聽眾,都會聽到MV版不是唱「於」,而是唱「主」,不知是有心還是無意,就當是鄭秀文留給聽眾的秘訣吧。

「紅塵漂泊在一日驀然回首,和誰還是一對。」

在「安心事件」的背景下聽到這裡,其實真的很悲涼。

「人大了,難得放肆地笑,才會懂,煩惱盡量忘掉,而患病這刻,才發現極渺小,恨怨都不重要。」

但當發現人的渺小軟弱,「人都化了」,恨怨還有甚麼意思呢?

「因他們的心向他不正,在他的約上也不忠心。但他有憐憫,赦免他們的罪孽,不滅絕他們,而且屢次消他的怒氣,不發盡他的忿怒。他想到他們不過是血氣,是一陣去而不返的風。」(詩篇 78:37–39)

「塵世內,誰無畏懼,誰無心碎,誰無唏噓,年年適應年年老去,而智慧是沈澱精髓。」

在鄭秀文信主後的訪問中,她都透露過自己經常參加查經班,勤讀聖經,若不是植根主話的信徒,遇到歌詞裡狀況,早已倒下了。

「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詩篇 1:2)

智慧真的是要花時間沈澱出來的。

「連連跨過挫折後驀然回首,可說一生的歷史,怎會了無生趣。」

所以年輕人們,當你們聽長輩「想當年」時,不要怕了他們,仔細地聽,真的很有趣,到今日,我還是很喜歡聽長輩們二戰時的走難史,文革時的經歷,和來了香港的奮鬥史,其劇情比任何戲劇都來得精彩,就正如鄭秀文和許志安的愛情故事,雖不是童話,卻比任何一部愛情小說,愛情電影來得精彩。

「如帶著,殘餘顧慮,殘餘不滿,殘餘空虛,時而走近時而遠去,還看最後,荒廢或壯舉,決定我成敗得失心胸裡。」

在疫情下,人人都要被迫留在家中,有人視這為和家人好好親密的機會,但也有人視這為困獸之鬥;有人視武漢肺炎如洪水猛獸般的絕症,確診必死,充滿焦慮,但也有人視之為從一直以來的庸碌生活中安靜下來,重尋人生意義的機會。苦難本身並不傷人,真正傷害我們的,是我們的想法,和我們的想法引起的情緒,是荒廢或壯舉,是成或敗,其實只是取決於我們自己怎樣看。

「然後磨難結晶,將化做翡翠。」

「然而他知道我所行的路;他試煉我之後,我必如精金。」(約伯記 23:10)

「多得雨水。」

有些基督徒說苦難是化了妝的祝福,我自己並不贊同這個看法,苦難就是苦難,失去就是失去,它們都是帶給我們痛苦的東西,能把它們變成祝福的雨水,是源於我們改變了的想法和行動,和上帝的大能,把一件不好的事情,扭轉為對人產生好處,如「安心事件」,若鄭秀文不原諒許志安,牢牢記著他的惡,「安心事件」對二人而言,就只會是無窮盡的苦難,又如十字架,對耶穌和祂的門徒,包括猶大而言,絕對是苦難

「他就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禱告說:『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馬太福音 26:39)

猶大面對不了,耶穌都還未被釘死,就去自殺,相反其他門徒,特別是三次不認主的彼得,選擇面對,三天後主耶穌復活,不但把十字架的羞辱化為榮耀,更成為世人的拯救、盼望,還為人對十字架帶來新的想法,激勵剩下的門徒重新出發

「耶穌進前來,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 。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馬太福音 28:18–20)

可能是打擊太大,又要籌備演唱會,MV裡的鄭秀文真的「好殘」,始終是奔五的人,真的是老矣。雖然如此,她的笑容卻是無比堅定


因此基督信仰給人的,不是阿Q精神,而是給予在苦難中的人,可以繼續往前行的勇氣,直到走出困境。再苦,總有一天都會過去,正是主耶穌留給我們的復活盼望,「我們都是這樣捱下來的」。

2020年4月20日 星期一

我的禁書樂園

自問自己和真正的書蟲還有一段很遠的距離,但都算是喜歡閱讀,就藉今次機會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以自己的賺錢能力,窮一生都應該不能在香港買樓,但又未至於一貧如洗的地步,和父親大人商量後,數年前就在母親大人的故鄉中山買了一個單位,若某天連港樓都租不起時,至少能有瓦遮頭。

由於多了很多儲物的地方,因此家裡的非禁書基本上都已搬到大陸的家裡,最近又因疫情關係,短期內也不會回去,所以今次介紹的,都是留在香港的書,主要是以禁書和工具書為主。

家裡的禁書主要分三類,第一類是漫畫,大都是昔日求學時和兄長大人一起買回來的為主,一看就知我們是甚麼年代的人


最引以為傲的珍藏


曾經都提過因喜歡看漫畫,同一套漫畫可以翻看再翻看,這些漫畫已被我全套翻看不下十次。小時候第一本讀的日本漫畫,是早年的翻版《龍珠》,那時還在讀幼稚園,我的字庫就是靠不斷翻看再翻看它們累積下來的。

其實今日都有繼續看漫畫,只是家裡真的再沒有更多的空間放新書(我已用一層書架放置三層漫畫書,重得連底版都彎下來了),而且很多人說過帶漫畫上大陸會被沒收,我實在不能讓我的珍藏們冒這個險,若將來真的學有所成,有自己的辦公室和書櫃,我才打算補購些對心靈治療有幫助的漫畫,始終好作者真的需要支持。

第二類是基督教書籍,有從前當研經班導師時買下來的研經書


我自己帶研經班的風格是查考多方資料和幫助人把學到的聖經應用到日常生活中,所以每卷聖經我至少會買三本參考書。

這些書中對我影響最大的,是David Garland撰寫的《何西阿書》,它雖然只是一本小書,但裡面的內容完全改變了我對信仰的感受,使我對信仰越來越認真,那是我人生其中一個主要轉捩點


另外這本也值得推薦,因借了給別人讀,唯有從網上找照片。我讀這本時,正是發生中大和理大攻防戰,整個社會運動最激烈的時侯,感嘆身處在大時代中,人實在渺小,不但無力改變時局,連和自的人碰上一面回到溫的家中也非必,現在還加上疫情,還真是「明天怎麼你還是不知道」,可能因為作者撰寫此書時,香港正經歷沙士,因此讀這書的時候,特別有共鳴,亦從中得到鼓勵:即使在這黑白顛倒,惡人亨通,義人受苦的時代,也要像智慧人一樣,堅信神仍掌權,眷顧敬畏祂的人,好能在困惑中信靠,在無常中感恩,在有限短暫的生命中珍惜,在艱苦中堅持,不被愚昧婦人誘惑離開智慧去行惡,「因為人所做的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神都必審問。」(傳道書   1214對今日的人而言,「智慧書」的訓勉,實在無比重要


然後是神學類書籍,主要以應用和公共神學為主,也有當初因興趣和教主日學需要而買的靈恩運動和基督教歷史的書,當中某些都曾經介紹過


除此之外,我也推介這本約瑟夫的《猶太古史記》,雖然前半部差不多是覆述《舊約聖經》,但當中夾雜了大量約瑟夫的個人觀點,相當有趣。雖則約瑟夫不能代表全體猶太人,但至少代表了第一世紀某部分猶太人對聖經的看法,而且他的記載,是第二聖殿時期的第一身史料,有很重要的研究價值,不能錯過


這本亦非常值得推介,是極少數以香港實際情況為本,全面地介紹基督教理財觀和應用的書


在我的叢書中,這本應該是最艱深的一本,因實在涉及了太多哲學概念,還好編者非常貼心地為不同的思想學說、代表性人物作出扼要的介紹解說,不至於弄到讀不懂。這本書最棒的地方,是作者如何教導讀者以正確的態度去認識聖經,對今日隨己意解經的信徒可謂當頭棒喝


這本我真的不知應不應推介給大家,因對我這種一出生就流著黃血的人,裡面記載的事並不新鮮,而且老實說程翔的文筆八股味太重,我讀到後段因實在受不了沒再讀下去,但去年因社會運動關係,多了很多黃人,他們對共產黨的認識幾乎接近於零,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你總不能連對手是甚麼都不知道的情況下上戰場,這本書都算是不錯的入門讀物,有兩位借來讀的年輕人還書時給我的回饋都說這書非常之好,那就推介給大家讀吧


事後才知他們之所以說這書好,是因為他們只讀我從前highlight的部份,完全沒讀那些八股內容(汗),這也是我的讀書習慣,一邊讀,一邊把重點highlight,下次重讀時就可以只讀highlight的部份,節省時間


因為學習需要,現在要讀很多書,怕自己忘記,最近亦開始在書上寫評註


還有一些生命成長類的書籍,和上列某些書籍一樣,其實不屬禁書,只是它們屬工具書,有時都要拿來用,就有幸留在香港,不用遭受發配邊疆的命運


特別推薦這本,當初就是因為這本書,讓我興起讀基督教輔導的念頭


第三類就是重頭戲,中共禁書類,買的不算多,而且當中幾本蕭若元寫的,和羅宇、錢鋼寫的那兩本,是父親大人自己買的,我也只是粗略地讀過。之所以買得少,是因為這類書在公共圖書館實在很多,真的不想再花錢買了,而且也不夠地方放置,相反基督教叢書圖書館很少,所以我多數都會買


因近年興起的反大中華史觀,這類書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余杰研究國民黨北伐的《1927》系列是其中之佼佼者,把傳統史觀視為全面勝利的一年視為國難,但看到作者參考資料之廣且深,實在讓人不得不贊同他的觀點,而且余杰本身也是基督徒,對公共神學同樣有很濃烈的興趣,因此讀他的書特別有共鳴


最後加插的歷史工具書系列,如無意外,到新買回來的書不夠放時,這些書都難逃被發配邊疆的命運,因為網上和公共圖書館的歷史資料實在夠多。雖然這套中華書局推出的二十五史系列,在今日看來實在不入流,但這是在我昔日讀書時期唯一一套以白話文撰寫的中國歷史系列,當年推出時,我真的如買漫畫單行本般一本一本地追著買,連學業也荒廢了不少,算是人生一段珍貴回憶


雖然貌似很多書,但加上在大陸那些,其實家中藏書超過一半都正處於從未讀過,或未讀完的狀態,那是因為我讀書很慢,一定要讀得明白通透,還要想埋應用,才會讀下一段,我又經常被圖書館的書吸引過去,而且因為有期限,讀它們比讀買回來的勤快,再加上現在讀輔導本身也有很多書要讀,以致積壓未讀的書越來越多,現在都不太敢去書局,見到合宜的,都要思前想後,確認圖書館沒有後才買,但很多時還是忍不住要買,始終出版業不景氣,很多書都只出一版,錯過了,到下次想再買時,就再也買不到了,弄致即使買回來都是得個「擺」字,還是要買。

至於大陸家裡的書,等下次再有機會才和大家分享吧。

2020年4月5日 星期日

人類六萬年(2013)

雖然在內地出版的書籍,在內容上總會受到諸多限制,但無可否認,內地人的文筆,整體上都比香港和台灣人為佳,所以偶爾都會在公共圖書館借些內地出版的書籍讀,今日介紹的是一本科普書《人類六萬年》。

自百多年前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Charles Darwin,1809–1882)發表兩本巨著《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1859)和《人的由來》(The Descent of Man,1871)開始,人類不再單單滿足於《聖經》和其他創世神話對人類起源的解釋,希望憑藉自己的雙手切實地去了解,本書正正是綜合了人類自古以來對自己的起源所作出的探究,來一個階段性的總結,並以此為基礎,展望未來人類的發展。

雖然達爾文指出所有物種皆源自同一祖先(descent with modification),其演變基於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從而引申出人類和猿類有著共同的祖先。可是其根據只來自數目稀少,兼且殘缺不全,放置了幾十萬年的骨頭,和對現存物種的差異性所作出的推測,實在太站不住腳。直到1980年代DNA測序發展成熟後,人類才可以用科學的方法,透過檢測和比較類人猿、古人類化石和現代人的DNA,驗證達爾文的推論。結果發現今日全球70億人類,不分種族膚色,全是來自同一位出生東非的祖先,如《聖經》形容般「生養眾多,遍滿地面」,經過數萬年的遷徙,遍佈南極洲以外,地球每一個角落,因不同的生活環境,發展出多態性(polymorphism,指同一物種有不同形態,如白人和黑人),更是一個橫空出世,和其他類人猿沒關聯的物種。雖然仍有學者死撐現代人和類人猿有同一個共祖—遠古人(archaic humans),可是至今仍無實質的證據證明這假想的真偽。雖然達爾文「所有物種皆源自同一祖先」這概念,在DNA的面前已站不住腳,但他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理論,也同時得到肯定,因此我們不能因其理論的缺憾,抹殺達爾文對生物學的劃時代貢獻。

雖然從字裡行間,都見到作者真的很努力地去否定《聖經》的記載,但當他不斷描述經科學研究帶出來,諸如今日的人類源於同一祖先、人類的語言源自中東、人類遷徙到中東後遭到滅頂之災幾乎滅絕,和《聖經》提及的人類的起源、發生於巴別塔的變亂口音事件、洪水滅世有所雷同。

但這書最主要的信息,並不是人類來源和其遷徙史,而是在當中產生,由農業開始,出現文明所作出的反思:

農業文明為人類帶來穩定性,人類陸續放棄持續數萬年,居無定所的狩獵採集生活,選擇在一遍氣候穩定,適合農作物生長的土地定居。

理論上定居後的人類無需在野外和野獸搏鬥,壽命應該得到延長才對。可事實是,按著人類學家的研究,人類的平均壽命不但沒有上升,反之下降,而且還維持很長的時間,直到近兩百年因醫學進步,才有現在的長壽。

原因是農業提供穩定的食物來源和生活,一方面造成人類對單一食物來源的依賴,另方面大大地降低了人類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只要農作物的生產鏈因災害出現斷裂,人類就難以存活;農業亦造成人口的急劇增長,過度密集的生活,容易造成污染和疾病的流行,特別是畜牧業的發展,造成人畜混集,帶來更多的不明疾病;人口密度的增長,造成人均資源,遠比狩獵採集時期低,人與人之間更容易產生磨擦。昔日的狩獵採集生活,合則來,不合則去,分開就能解決一切問題,但農業社會如一個籠牢般,所有人都要在裡面爭奪籠裡有限的資源,結果造成社會的分化和階級的出現,然後是權力鬥爭,最後就是戰爭的出現,造成人口的大量死亡,人的壽命不但縮短了,身心靈還要活得很不健康。

過度的爭奪,引發貪婪,即使因科技發展,今日的糧食生產已足夠全人類所需,可是因人貪婪的本性,繼續爭奪,帶來資源的極度不均;亦因為更安逸,雖然平均壽命得以延長,但因身體缺乏鍛鍊和貪食,出現很多非傳染性的慢性病;又因為貪婪,瘋狂地消耗地球的資源,和製造污染,帶來更多的自然災禍和疾病,去年發生,連綿數月的澳洲山火,接著發生的武漢新冠肺炎,正是力證;互聯網的發展,大為擴大一個人的社交範圍,遠超過人類天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引發精神壓力,甚至精神疾病,人類現在過的,其實是「非人化」的生活。

上帝昔日在巴別塔變亂人類的口音、語言,讓他們分散在全地上,不是沒有道理的。

那我們未來應怎樣走下去呢?作者給的答案雖然是老掉牙,卻是血淋淋的現實,就是要和大自然和好。

雖然要今日的人類回歸狩獵採集生活是不可能,但人和大自然應是互為協作,而非互相爭鬥。昔日人類因追求穩定的生活,不願承受風險,做出很多違反自然的行為,要和大自然和平相處,就要好好地觀察她,認識她,不對她作出干預。上帝創造了大自然,她自然有一套我們無法完全參透的生存法則,即使沒有人類自以為是的干預和好心做壞事式的「保護」,上帝仍會按著祂完美精心的設計、美善的心意,好好地托著她,讓她過得好好的。

作為有限的人,我們無法認識無限的神所創造的宇宙的全部,但至少我們還是有能力去探索和分析,科學正是藉著不斷的否定和確認,幫助我們修正已有想法的過程,因此我們必須要常常懷著開放的心,去認識這個孕育著我們的世界,並好好地和她一起相處,而非去征服控制她。

2020年4月3日 星期五

唔通連個天都唔鍾意我呀?

《打波先嚟落雨》是香港社會福利署2001年推出的經典廣告,裡面的名句「唔通連個天都唔鍾意我呀?」(書面語:難道連老天爺都不喜歡我呀),在香港何謂街知巷聞,身為利物浦(Liverpool F.C.)球迷,這句話可謂我二十多年球迷生涯的寫照


我在九十年代末開始喜歡上利物浦,未經歷過八十年代的光輝時期。雖然二十多年來球隊三次在歐洲登頂,亦收獲了數個本土盃賽冠軍,但最大心願仍是希望球隊能首奪英超冠軍。畢竟盃賽冠軍或多或少都需要運氣,三次歐洲登頂,過程雖然夠熱血,卻總缺乏說服力(特別是上屆如災難般的作客成績),始終聯賽冠軍才是實力的證明。可現實是,球隊因種種不可抗力的因素,一次又一次地和聯賽冠軍失之交臂。

01/02球季


在我成為球迷後,利物浦最接近聯賽冠軍的第一次,當數01/02球季,那時球隊乘著00/01球季盃賽三冠王的氣勢,在球季甫開始就取得連勝,在榜首領先。可是到2001年10月的時候,功勳領隊侯利亞(Gérard Houllier)心臟病發,缺陣長達五個月,又和球隊當時的精神領袖,能為那時踢法單調的利物浦帶來X-factor的科拿(Robbie Fowler)鬧翻,令後者在上半季幾乎沒為球隊上陣。最後科拿為尋求上陣機會,半個球季都沒完,憤然離隊加盟列斯聯(Leeds United F.C.)。在兩人都不在陣中下,雖然球隊的狀態處於巔峰,卻因踢法單調,落後當季冠軍阿仙奴(Arsenal F.C.)7分,屈居亞軍。

侯利亞復出後,無論執教能力,還是在轉會市場上的眼光,都有所下降,加上其單調保守的戰術操作,因科拿事件和球迷結下的梁子,最後於03/04球季完結後黯淡離開。

13/14球季


雖然繼任的賓尼迪斯(Rafael Benítez)拿著昔日侯利亞的老本,奪得04/05球季的歐聯冠軍,但之後經歷吉列(George N. Gillett Jr.)希克斯(Tom Hicks)之亂,還有賓尼迪斯的「大花筒」式轉會操作,引入大量冗員,球隊成績載浮載沉,還要負債累累,於10/11球季被崇尚「魔球」式管理的約翰.享利(John W. Henry)旗下的芬威體育集團(Fenway Sports Group)收購。

芬威集團為球隊的球探系統注入其在美國職業棒球界無往不利的管理方式,以統計和數據分析評估球員價值和表現,助球會在轉會市場上的表現得到改善,並請來在史雲斯(Swansea City A.F.C.)過得風生水起的羅渣士(Brendan Rodgers)擔任領隊,大踢華麗足球。

13/14球季,憑藉蘇亞雷斯(Luis Suárez)和史杜歷治(Daniel Sturridge)的出色表現,球隊於最後三輪聯賽仍高據榜首,由於已和當時的次席曼城(Manchester City F.C.)交手,並領先三分,原本大有機會奪冠,可是因羅渣士「有前冇後」的戰術操作,於最後第三輪對陣車路士(Chelsea F.C.),只需拿一分的情況下,發生謝拉特(Steven Gerrard)「跣腳」事件。「神奇隊長」這記「世紀一跣」,不但令球隊敗下陣來,讓曼城追至同分,還要因得失球落後。在大失方寸下,球隊於下一場領先三球下,被水晶宮(Crystal Palace F.C.)逼和,以兩分之差再次屈居亞軍。

19/20球季


之後蘇亞雷斯離隊,史杜歷治長傷,加上羅渣士的剛愎自用,球隊成績無以為繼。羅渣士於2015年10月被解僱,換上曾兩次帶領多蒙特(Dortmund)於拜仁(FC Bayern Munich)獨大的情況下兩奪德甲冠軍的主帥,高普(Jürgen Klopp)。

雖然高普的臨場應變能力實在不強,但無可否認這位練兵大師能為球隊帶來多年來都缺乏的穩定性,是奪得聯賽冠軍的必要條件。

經過高普多年經營,與及芬威集團出色的轉會操作,球隊的狀態在18/19球季迎來高寐,雖然以史上最高分的姿態再度屈居曼城得亞軍,但對方的表現實在是更出色,並不像之前一樣屢有不幸事件發生,而且這份狀態亦成功地帶到19/20球季。雖然季初因正選門將亞里遜(Alisson)的受傷,曾出現暗湧,但當時運氣還在利物浦那邊,總算在不失一分的情況下平安渡過,還要拋離次席25分,想著今次終於能得嘗所願,吐氣揚眉之時,沒想到一個武漢肺炎,令我不得不想「唔通連個天都唔鍾意我呀?」

雖然論積分,利物浦無疑是冠軍,可是若球季因疫情而腰斬,這個冠軍還會被承認嗎?即使有幸繼續,拿到冠軍,在沒有觀眾,沒有對手列隊恭賀,沒有慶祝活動的情況下,還有意思嗎?

連李斯特城(Leicester City F.C.)都可以拿英超冠軍,為甚麼利物浦就不可以?難道連個天都不喜歡我們?

雖然廣告都說明天天氣會好轉,武漢肺炎也不是永遠,但足球只是人間比賽,非自然定律,不會隊隊都可以拿一次冠軍。

當然這始終是遊戲一場,無需太認真,而且二十多年來也不是沒有冠軍,已經比很多球隊的支持者好很多的了,只是總不是味兒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