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日 星期二

耶穌難解之言:猶太背景新亮光(2007)

有很多人覺得《聖經》是一本相當艱澀的書,不是不明所以,就是自以為已明白當中的信息,卻在某次主日講道、查經、或聖經課程中,聽到或領會到和從前的認知完全不同的信息出來,究竟是作者如算命師般,故意故弄玄虛,把事情說得模稜兩可?還是我們慧根不夠,參透不出當中的玄機?

這讓我想起《進擊的巨人》最初被廣泛討論的時期,讀者對於故事的解讀,可謂五花八門,從突破自我,爭脫現實困境,到軍國主義,中港關係都有,不但超越自身,更突破地域,連作者諫山創也始料未及。雖然諫山並不介意讀者把故事套入自己的生活中,但其實他只是想要藉故事表達人要突破自己內心的恐懼,勇於冒險的情懷。連一套作者還能活生生地為讀者解惑的作品都這樣了,更何況是一本已完成了數千年的讀物。

《聖經》之所以如此難明白,除了是因為大家有時想多了以外,更重要是我們對作者本身缺乏了解,又用回《進擊的巨人》的例子,如果我們知道作者諫山原來是一個對著《地獄老師》裡的食人蒙娜麗莎都要怕得要死的孩子的時候,就不會把故事聯想成軍國主義復辟吧。

「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因此雖然神是《聖經》的製作人,但真正把《聖經》用筆寫出來的,卻是人,所以即使表達出來的真理是一脈相承,但表達出來的手法卻是充滿著作者濃烈的個人風格。要了解《聖經》,其中一個入門手法,就是了解作者和他本身身處的時代。

《聖經》總共有六十六卷書,雖然並不是每一卷都知道誰是作者,但從經文所見,除了《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外,相信全都是猶太人所寫,再加上《聖經》裡記載的主要人物,包括耶穌基督自己、十二使徒本身,還有作為外邦人使徒的保羅,都是猶太人,還有無論是《舊約》、《新約》,以色列都是事件發生的主要場景,因此要真正知道《聖經》裡的信息,就一定要先行了解古猶太文化。

還好猶太人是非常著重文化傳承的民族,因此除了《聖經》外,他們還保留了大量記錄古猶太文化和歷史的文獻,今次介紹的書《耶穌難解之言:猶太背景新亮光》,正是近代基督教和猶太人學者藉解讀記載公元第一世紀前後的文獻和深入了解猶太人傳承至今的文化,加上近代考古發現,嘗試解讀耶穌基督和使徒們的教導和行徑。

老實說這類作品近年越來越多,本書比其他作品優勝的地方,除了能清楚地列出《聖經》經文和能解釋經文背景的相關文獻內容,方便讀者閱讀理解外,最重要是作者只用了179頁,A5 size的篇幅,就能用深入淺出的方法,讓我們了解主耶穌在地上生活的時代,和祂曾經所說的話的真實含意,以及當中對今日的教會文化所帶來的實質影響。

例如耶穌曾經對使徒彼得如此說

「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馬太福音 16:19)

「捆綁」和「釋放」按本書解釋,原來是猶太拉比文化的習用語,意思是作一個行Torah(中文直譯為「訓誨」)的方法判定,以判斷甚麼行為應該禁止,甚麼行為應該准許去行。

甚麼是行Torah的方法判定呢?我們以安息日作例子,《聖經》禁止人在安息日工作,卻沒有定義哪些行為算是工作,於是人們請求當時的智者,即拉比作行Torah的方法判定,拉比「捆綁」某些行為,就是禁止人去行那些行為;「釋放」某些行為,就是准許人去行那些行為。

如此就出現一個問題,這世界有那麼多拉比,他們各自都有不同的行Torah判定,一般人應該跟從哪一位呢?那首先當然是看誰比較合理,又沒違背《聖經》的中心思想,實在分辨不到的時候,就實行大包圍,即是全部都記下來,這就是為何傳統猶太人要守那麼多規條的原因。

為免出現以上事情發生,耶穌在回天家前,把自己代表神所行使Torah判定的權柄交給彼得一人,到耶穌回到天家後,不在門徒身邊,而又有需要進行Torah判定的時候,彼得就要按耶穌交給他的權柄,按《聖經》的教導和聖靈的引領去行Torah判定,這個判定必會得到神的認可,以後的信徒都必須要跟從。那彼得做了甚麼行Torah的方法判定,到今日我們都要遵守的呢?

其中一個是外邦人如何守Torah

「所以據我的意見,不可難為那歸服神的外邦人;只要寫信,吩咐他們禁戒偶像的污穢和姦淫,並勒死的牲畜和血。 」(使徒行傳 15:19–20)

「勒死的牲畜和血」是錯譯,所指的,其實是我們在《舊約》見慣見熟的「使別人流血」,按這個判定,外邦信徒,包括今日的非猶太裔信徒,被「捆綁」的,是拜偶像、淫亂,和謀殺,這不但是初代猶太裔基督徒,亦是當時所有猶太人,對外邦人行Torah的基本要求,而且都是基本的道德倫理要求,至於其他的訓誨,就直接被「釋放」,所以今日的基督徒不用行割禮,亦不用獻祭或行潔淨禮,只要不去做以上三條被「捆綁」的行為,即能做到愛神、愛人,就足夠了。

雖然那是來自耶穌的雅各,《雅各書》的作者雅各的建議,但若沒有得到同樣在場的彼得的同意,這個Torah判定並不會成立。

雖然之後的教宗同樣以以上經文奠定其在所有信徒和牧者之上的地位,但按同一段經文的正解,耶穌只授予彼得一人行使Torah判定的權柄,彼得沒有,亦沒資格再把權柄傳給任何人,因此教宗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其判定人人都要跟從的說法,又因同一段經文而瓦解。

當然因著社會的變遷,我們仍需要有Torah判定,如聖餐是喝葡萄酒還是葡萄汁,洗禮是行浸禮還是灑水禮等等,但當中已再沒有神聖的約束力,只要合理和符合整部《聖經》的總綱,即是愛神、愛人,信徒就可以按實際情況而行,並無誰對誰錯之分。

除了以上的例子外,本書還有很多相類似的解讀,幫助讀者更能明白耶穌所說的,究竟是甚麼意思,而答案往往給人撥雲見日的感覺,並再一次感嘆神的道的偉大奇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