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日 星期一

低地國河船之旅 Part 15 Valkhof Park

Valkhof Park之所以是奈梅亨最有歷史意義的景點,是因為她見證了奈梅亨自建城至今的歷史。

早於古羅馬時期,奈梅亨已被史書所提及,是為羅馬軍隊的軍營,軍營的位置正是今日的Valkhof Park。當年羅馬人之所以選址這裡,除了因為位置鄰近瓦爾河,方便物資輸送外,還有Valkhof是萊茵河-馬斯河-斯海爾德河三角洲中少有地勢較高的地方,能清楚地監視瓦爾和萊茵河流域一帶的情況。

古羅馬帝國開始衰落後,繼承其西邊領土,神聖羅馬帝國的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742-814)在Valkhof興建宮殿,並以此作為自己的居城,其後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大都是在這裡居住。

到綽號「紅鬍子」(Barbarossa,因斬殺敵人時鬍子沾滿了敵人的鮮血而得名)的腓特烈一世(Frederick I,1122-1190)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後,在宮殿外圍加建城牆和其他防禦設施,把宮殿升格為防禦力十足的堡壘。

之後奈梅亨成為神聖羅馬帝國其中一個封國,海爾德公國(Duchy of Guelders)的屬土,海爾德公爵再一度加強堡壘內的設施,使其升格為城堡。

1641年的Valkhof


1795年,海爾德公國被法蘭西第一共和國(French First Republic)所滅,Valkhof在戰爭中受到嚴重的破壞,那時荷蘭一帶深受法國大革命思潮所影響,共和主義者們一來不想花錢修復,二來視Valkhof為封建制度的象徵,於是決議通過把Valkhof拆卸的議案(很有文革feel),只保留兩座具有宗教意義的建築。拆卸後的Valkhof被改建成公園,成為今日的模樣


被留下來的建築之一,聖尼古拉斯禮拜堂(Sint-Nicolaaskapel),雖然只是一座小禮拜堂,但已有千年歷史,是荷蘭現存唯一一座純羅曼式建築


另一座是巴巴羅薩廢墟(Barbarossa ruin),原名聖馬丁禮拜堂(Sint Maartenskapel),是腓特烈一世時期的建築


不知是因為在戰爭中受損,還是和城堡相連,聖馬丁禮拜堂無法像聖尼古拉斯禮拜堂般能完整地保留下來,只留下一片廢墟


曾經輝煌的Valkhof,現在歸回寧靜


可以坐在長椅上細細品味當中的寧靜,感受沈澱下來的歷史


公園內有一個觀景台可以欣賞得到瓦爾河兩岸的景色


在拆卸城堡的時候,城牆也被一拼拆下,今日的城牆是按公園的發展後建的


通往旁邊的Hunnerpark的行人天橋


Hunnerpark內的瞭望台Belvédère,建於15世紀中葉


現在是一所餐廳


從Belvédère看出去的景色


Waalbrug


草地上的奈梅亨市徽,NOVIOMAGUS正是奈梅亨的拉丁文寫法


若不是城堡遭受到文革式拆毀,以其歷史,一定可以成功申請成為世界遺產,不過我也欣賞當局原樣保留廢墟不再重建的做法,作為教訓,不像內地的「古建築」,明明已經被拆毀,還要重建扮古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