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2日 星期五

京阪臨時之旅 Part 2 醍醐寺

由於我們於四月上旬來,所以決定來京都碰碰運氣,看有沒有機會看到櫻花,雖然是水尾,當日天色也不算好,但已是寥勝於無了


因為我們下午還要趕路前往位於兵庫縣深山的溫泉酒店,所以我們選了傳聞中「來京都只能看一個賞櫻景點」 的選擇—醍醐寺了


醍醐寺是一所彿寺,分成上醍醐、下醍醐和三寶院,是世界遺產「古京都遺址」的其中一部份,始建於874年,至今已有超過一千一百年的歷史,經過多年的修繕、擴建,於1115年確立了現今的規模。但由於寺廟本身是木造建築,所以已經歷了多次火災(最近一次是2008年),現址只有位於上醍醐的藥師堂和下醍醐的五重塔才是自平安時代(794–1184)以來,能存留下來的建築。

因今次行程只是來賞櫻,所以我們不會進入收費區,只會在下醍醐和三寶院外圍遊覽(因2008年在上醍醐發生的火災,有關當局仍在修復中,至今為止上醍醐仍謝絕參觀)


 來醍醐寺賞櫻的好處是品種多,可以見到不同種類的櫻花盛放,真是大開眼介


趁著太陽出來拍多幾張


因不少櫻樹已開始落花,所以今次的照片都以近攝


和以建築物襯托為主


地上全是落下來的花瓣


連在瓦片上也有


正在落花的櫻花


最後就變成這樣


報恩院是少數可以免費入內的建築


報恩院與落花


唐門,建於1599年,屬桃山時代(1583–1603,即豐臣氏時期)建築。因為醍醐寺是由出家的皇族當主持的寺院,經常有來自朝廷的使者出入,於是寺院為他們設立唐門(亦稱敕使門),供他們出入


垂櫻,可惜已落得八八九九了,只餘很少花瓣在樹上


仁王門(西大門),建於1608年,亦是下醍醐的入口


因大部份國寶級文物和建築都在下醍醐那邊,所以那邊人流也比較多


由櫻花和其他樹木襯托下的仁王門真的很美


仁王門內的金剛力士像,於1134年建造,在仁王門建成後從南大門搬過來


畢竟已是接近九百年歷史的木像,又要飽受長年風吹雨打,難免有所破損


仁王門另一面的收費區(雖然沒有入內,但也可以在門內拍照),是一條林蔭路,秋天的時候還會紅葉處處呢


從仁王門拍攝的免費區


離開仁王門,我們沿著旁邊的道路回停車場


終於拍到垂櫻了,雖然小棵了點


光台院,雖然不屬醍醐寺的範圍,但也很美


很漂亮啊


連水尾都這樣美了,滿開會美成怎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