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會訊「匯聲」2015年11月號提到有關「信二代」(指從小跟家人返教會的信徒)的流失問題:
「信二代」流失
「信二代」和「信一代」的最大分別,是他們從小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跟隨家人返教會,從小被灌輸了大量的信仰知識,但卻因為入世未深,缺少了「信一代」在信主路上所面對因不同觀念(即屬神和屬世)間的互相碰撞而引起的掙扎,以致空有知識,其實並不明白(在希臘原文聖經中,「明白」並不單只頭腦上的知識,還有行道,即能把真理應用於生活當中的意思)。於是到他們開始上中學,面對這個花花世界所帶來的衝擊,進入反叛期的他們既不願向屬靈長輩請教,身邊又沒有和他們有相似背景的朋輩可供傾訴。更甚是若「信一代」和教會未能為他們提供適切的輔導之餘,又不能成為他們面對屬世洪流的榜樣,結果這些「信二代」就如一般青少年一樣,迷失於這個世界的價值觀中,甚至離開信仰。
那如何幫助那些「信二代」明白真理呢?大家可以參考我們教會的經驗:
執事的孩子
我們教會由植堂至今還不到二十年,服侍的對象以中學生和街坊為主。如今的會友不是單身或剛結婚生子,就是子女已成年的街坊,目前倒是沒有「信二代」的問題,唯二的「信二代」,就是來植堂的執事夫婦的一對孩子。
那對孩子從小於教會成長,信仰知識豐富,本身也是乖孩子,父母祖輩也非常敬虔,理應沒甚麼問題,可是當他們上中學後,執事夫婦發現孩子們開始對返教會興趣缺缺,又找不到適合的團契給他們:因為我們的中學生團契裡的團友,不是初信者,就是因朋輩關係而來參加聚會的人,再加上我們教會服侍的中學又是三流中學,和就讀一流中學的孩子們,無論在靈性上,還是讀書環境上,都完全格格不入。又因教會「信二代」人數不夠,不能為他們成立一個新團契。為此頭痛不已的執事夫婦,為了孩子們,做了一個破天荒,但在事後回望發現這是夫婦二人此生所下,其中一個最為正確的決定,就是讓還在讀中學的他們加入教會的職青團契,即是本人所屬的團契。
雖然我們團契裡大部分成員和這兩位孩子相距了差不多十歲,不過我們大部分人都是在讀中學時信主,在教會已有數年時間,信仰上都已有一定基礎;加上那時我們又剛剛出來社會做事,也同樣在信仰上面對很多衝擊;即使我們都是來至同一間三流中學,但始終比讀中學時來得成熟,因此孩子們反而能和我們溝通得到,更成為同路人(從前當我們團契一同參加外間活動,來自其他教會的弟兄姊妹總會對我們團契年齡層的廣闊深感好奇,笑),彼此一同在信仰的道路上成長。最後到孩子們成年讀大學的時候,決定一同受洗,正式歸入基督的名下。當時孩子們的母親正是他們洗禮主日的崇拜主席,都忍不住說了一句「這是我最開心的日子」,對於立志要把自己所生的兒女帶到主面前的基督徒父母而言,沒有比孩子自己決定永遠跟隨主腳蹤一事更令人興奮的了。如今孩子們都已經出來工作,我們團契終於成為名副其實的職青團契了(笑)。
解決之道
綜合我們教會的經驗,處理「信二代」問題的最好方法,是幫助他們參與一個和他們的信仰光景最為接近的團體,而非單按他們的年紀或人生階段來安排,不單是「信二代」,其實對處理其他信徒,這方法一樣有效。
很多教會,特別是大教會,都習慣於以信徒的年齡或人生階段來建立團契,因而衍生出諸如中學生團契、大專團契、職青團契、夫婦團契、婦女團契、長者團契等等組織出來,當信徒踏入新的人生階段時,就要他們「升團」。雖然客觀上分成這樣,團友之間可能比較能有共同的話題,從而增進彼此之間的關係,可是若忽略了新加入的人和團契原來成員的屬靈光景,可能會適得其反:若新人的靈命太低,又缺乏上進心,很容易會跟不上步伐或拖慢大家的進度;若新人的靈命或信仰知識高於大部分人(如「信二代」),很容易會覺得格格不入,甚至感到沈悶,無論對新加入的人,或團契本身來說,這全部都不是好事。
為了解決以上問題,教會同工和長執在組織團契時,除了要考慮信徒的客觀情況外,更應該要把他們的屬靈光景一併考慮,團友之間才能有真正的共同語言,團契導師也可按照團友們的整體屬靈需要來設計週會,始終團契並不是坊間的同好會或支援小組,而是一個屬靈群體,怎能不把成員的屬靈光景納入考慮當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