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六讀了陶傑的專欄文章《抑鬱症、你,和我》,文中他問了很多問題:為甚麼經歷了世界大戰的生還者不會抑鬱?為甚麼衣食無憂,家境寬裕,中產專業,從未經歷戰亂的人會患上抑鬱症?為甚麼離鄉別井的外籍傭工不會有抑鬱症,反倒是他們服侍的主子會抑鬱?這些問題在文中並無答案(不會有人真的以為是藥廠大陰謀吧),但我們必須要去了解為甚麼今日會有那麼多人抑鬱。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2015年,全球抑鬱症患病率約為4.4%,2005年至2015年,十年間抑鬱症患者人數增加了18.4%,估計到了2020年,抑鬱症會成為全球疾病發病率第二高的疾病,僅次於心臟病,而且不論貧富,發病率都相當接近,實在很符合現代人最喜歡追求的境界—公平。
要明白為何今日抑鬱症會越來越普遍,我們首先要了解究竟抑鬱症是甚麼。
抑鬱症
抑鬱,英文是depression,此字來源於拉丁語「deprimere」,意思為「按下去」,因此depression其實是指情緒的壓抑,它本身並不是一種情緒。
中文也是一樣,「抑」是指壓抑,「鬱」是指鬱結,所以抑鬱是指因情緒被壓抑而造成內心的鬱結,是一種「有意識」的行動,當中「有意識」非常重要,因很多人誤把抑鬱症理解為無意識,無緣故,無法控制的思緒,因而錯過了治療的機會和方向。
人的基本思想行為模式
當我們接收到來自外界的刺激的時候,我們會對這刺激產生感受(即感性),再經過我們的思想(即理性),最後作出反應,反應時間越短,代表感性在這個反應所佔的比重越高,理性則越低,即是所謂的衝動派;相反反應時間越長,代表感性所佔的比重越低,理性則越高,反映那反應通常是經過修飾的,以上就是一般人的行為模式。
但有抑鬱症的人,他們都會習慣性地壓抑自己的真實感受,無論那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然後就直接跳到思想這部份,去塑造自己的行為反應,所以有重度抑鬱的人,同時也是虛假的人,不單對別人虛假,對自己也是虛假,因為他們所做出的行為全是由他們自己的思想所塑造出來的假象,極少和他們內心的真實感受有關,所以一些非常著重外在形象的人,如藝人,特別容易患上抑鬱症。
扭曲的信念
不過那思想,並不等同理智,而是指那人自己獨有的觀念,或思想模式,可以是對,也可以是錯,我們稱之為「信念」。
抑鬱症患者的信念很多時都相當扭曲:例如一旦事情有不完美的地方,就是完全的失敗,所以不容許自己有任何錯誤;以偏概全;只集中注意負面的細節,忽略任何正面的地方;喜歡測度,尤其是負面地測度人心,並把它當成是現實;誇大負面的事情,卻淡化正面的事情;把所有責任扛在己身;要所有的人都要認同自己和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情等等。他們之所以會這樣,除了個人的經歷外,現代社會經常渲染的「一子錯,滿盤皆落索」,與人爭競、比較,著重別人認同的價值觀,還有以偏概全的論斷式思維,都讓擁有這類扭曲思想的人越來越多,而且還大都集中於高不成,低不就,處於社會夾縫中自力更生的中產家庭。
即使是基督徒同樣都會因某些被扭曲的基督教「信念」而弄致抑鬱:例如抑鬱是缺乏信心的結果,成熟的基督徒是不會抑鬱的;憂傷、焦慮、憤怒等負面情緒都是有罪和不屬靈的;只要有一次不事奉,不禱告,就不是一個好的基督徒;只要信神就不會經歷痛苦和苦難;滿足所有人的一切需要是基督徒的責任等等。以上思想表面上好像很屬靈,卻絕不是神的心意,因那樣會把信徒的真實感受,特別是負面的情感壓抑下來,使他們天天帶著假面具去生活,想不抑鬱都不行。
神不是只有邏輯、理性,沒有情感的神,聖經經常形容神是有情緒的,祂會因摩西的推三阻四而發怒(出埃及記 4:13–14),因人的罪而憂傷(創世記 6:5–6),因所羅門求智慧以治理祂的子民而喜悅(列王記上 3:8–10),人是以神的形像創造出來的
「神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像造男造女。」(創世記 1:27)
自然會有情緒,所以降世為人的耶穌基督同樣有情緒,祂會為耶路撒冷悲慘的未來而哀哭(路加福音 19:41),因法利賽人的心硬而憤怒憂傷(馬可福音 3:5),因受聖靈感動而歡樂(路加福音 10:21),只要我們不犯罪,表達情緒,即使那是負面的,卻絕對是容許的
「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也不可給魔鬼留地步。」(以弗所書 4:26–27)
因神也是這樣,「只准州官放火,不准百姓點燈」在神這裡並不適用。
宣洩和排解自己的真實感受
所以要治療抑鬱,第一步,患者必須要重新正視自己的感受,然後就是「宣洩」和「排解」它們,以免造成壓抑和鬱結,可是今日的人,卻越來越不懂得如何「宣洩」和「排解」自己的情緒。
宣洩有很多方法,可以是做運動,可以是大吼大叫,可以是打枕頭等等,但沒有任何宣洩方法比與別人分享、分擔來得更好
「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因為二人勞碌同得美好的果效。若是跌倒,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若是孤身跌倒,沒有別人扶起他來,這人就有禍了。再者,二人同睡就都暖和,一人獨睡怎能暖和呢?有人攻勝孤身一人,若有二人便能敵擋他;三股合成的繩子不容易折斷。」(傳道書 4:9–12)
開心的時候和別人分享固之然會更開心,在傷心失意的時候,和別人傾訴,尋求幫助就更加重要:痛苦的感覺不但能夠減輕,自己的世界也會變得廣闊,藉此得到更多可以解除鬱結的資源,特別是可以從第三者的角度去矯正扭曲的思為模式。總結而言,要治療抑鬱,就是要與人產生「關係」和「連結」:為甚麼經歷了世界大戰的生還者不會抑鬱?因為所有的人都面對生命被受威脅的困境,他們從共同的苦難中找到連結,亦深明若不互相扶持,活著的機會就更渺茫,從而建立緊密的關係。為甚麼離鄉別井的外籍傭工不會有抑鬱症?因他們每星期至少都有一天能聚首一堂,互相傾訴,排解鄉愁,甚至是對雇主的不滿,而且因背景類似,同伴間更能互相幫助,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自然沒那麼容易抑鬱。
耶穌基督也非常鼓勵我們一同參與聚會,並承諾只要我們奉祂的名聚在一起,祂就必與我們同在
「我又告訴你們,若是你們中間有兩個人在地上同心合意的求什麼事,我在天上的父必為他們成全。因為無論在哪裡,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裡就有我在他們中間。」(馬太福音 18:19–20)
所以從前會有抑鬱症的人,大都是和別人缺乏連結的孤獨者,不是性格孤僻,就是擁有不被時人所接受思想的人,如英國大文豪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荷蘭著名畫家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德國改教家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德國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都是當中的著名例子。
個人主義的悲歌
可是今日的社會越來越著重個人主義和個人私隱,人類漸漸失去了社群和鄰舍的觀念,家庭亦因越來越普遍的離婚而分崩離析,社交媒體的出現讓unfriend變得更容易,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越來越薄弱,人越來越孤獨,找一個能交心的人變得越來越困難,就算找到,也會因不想麻煩別人,認為對方幫不了自己,或不願讓人見到自己軟弱的一面而作罷。當情緒無法得到宣洩和排解,即使那人能正視自己的感受,有正確的價值觀,亦都會逐漸變得抑鬱,更不願與人接觸,情緒更不能得到排解,如一個不斷向下的螺旋,演變成抑鬱症,最糟糕的,那並不是終結,情況會不斷嚴重下去,人越來越抑鬱、孤獨,把自己藏在越來越厚的心防內,直到要和全世界的人斷絕關係,踏上自毀的不歸路,這個螺旋才會停止。可是因自毀而造成的關係的破滅,又會在另一些人身上製造新一輪抑鬱,造成越來越多人抑鬱。若我們不再重建整個社會的關係網,糾正人對關係的價值觀,抑鬱症的問題只會越來越嚴重,牽涉的人只會越來越多。
人的出路
所以要拯救受抑鬱侵蝕的靈魂,我們不但要重建人的感受和思想之間的連結,亦要重建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更要重建人與神之間的連結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馬書 12:2)
「將各樣的計謀,各樣攔阻人認識神的那些自高之事,一概攻破了,又將人所有的心意奪回,使他都順服基督。」(哥林多後書 10:5)
只有挪走那些與抑鬱症有關的負面和扭曲的思想,換回符合聖經真理的思想,去感知、詮釋自己的生命和世界,我們才能和自己的內心,和其他人建立真正的連結,和抑鬱症對抗。
註:這文章針對的,是心理上有抑鬱的人,若是因身體因素,如內分泌或神經系統失調而造成的抑鬱,就需要藥物的治療了。
參考書目:
1. 陳善養、John Ortberg Jr(2004)明朗兒譯《妥善處理抑鬱症》基道出版社